第十四章 三族成伍
鄂州剑社自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由沈天扬创立,英杰济济,曾在江湖享有不小的声誉。然而隆兴北伐,剑社大批成员响应号召参加战争,却不想宋军战败,剑社损失惨重,元气大伤,逐渐衰没。不曾想,十几年后,沈天扬之子沈玉璃竟能东山再起,并迁剑社至洞庭湖畔的岳州,更名“潇湘宫”。潇湘宫在沈玉璃的领导下迅速壮大,不断兼并小型军社,很快和当年的忠义巡社规模持平。一时间江湖上流言四起,说是那沈玉璃要做第二个杨幺。
“你先前杀了刀马社的少社主暂且不谈。那潇湘宫向来以军社中的王者自居。他们对付对手或是仇敌的手段层出不穷,你杀了他们的特使,他们必定追你到天涯海角方才罢休,你可不是闯了大祸吗?”
听罢杨尚云的话,元敬阳才明白事态的严重性。合着自己刚走出深山踏足世间,就先成了两个军社的仇人,其中一个军社的头头,还是江湖好汉都有耳闻的厉害角色。
“不过幸好。”杨尚云接下来的话让他觉得自己还有一线生机:“照你所说,亲眼见过你的人倒不多,你要是离开成都一带,到异乡生活,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也能安然度日,寿终正寝。”
“到别的地方?可我以狩猎为生,你让我到哪里去打猎啊?”
杨尚云捋捋胡子:“我倒听说过一个地方,叫神农架,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据说珍奇异兽无数,你不妨去那儿试试。”
此时一旁的邢木瑶已经忍不了了,急的直跺脚,她有比找猎场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您是禹先生吧,能不能帮我把这封书信的内容读一下?”
禹边云接过杨赵成的遗书,照着内容读给邢木瑶听。
余杨赵成,将门之后,感社稷危难,创六合枪社,教习枪术,望青年才俊习武参军,匡扶大宋,尔来二十有余年矣。然自符离之溃,各路军社多起异心,急相吞,有山雨欲来之势。沈天扬者,余之故交,以为一豪杰,惜早死。今沈玉璃掌潇湘宫,吾谓其不轨。余尝告官,而官无论此事,余深恐。而今欲解此事,唯一法,吾知沈玉璃有一密,若能。
“若能什么啊?”
“后面没了,就到这儿了。”
邢木瑶拿回书信,按照禹边云读的字数一个个数过去,果然到了若能这儿就没了,后面只剩下一大片空白。
“可能他就写到这儿吧。”禹边云说道。
史霁风猜测或许是师傅写这封遗书的时候受到干扰停了笔,后来就一直没补完。
禹边云读完书信显得忧心忡忡:“不管若能什么,至少有一点可以确信,那就是这个叫沈玉璃的人确实是图谋不轨,或许他真想做第二个杨幺啊。不,甚至是第二个方腊。”
如果真的出现第二个方腊,那肯定又要生灵涂炭,百姓流离。
“那该怎么办,官府不管吗?”史霁风急问。
“书信上写着呢,官府认为证据不足,不管这件事。”禹边云道。
“那我们就眼睁睁看着将来潇湘宫谋反吗?”
禹边云朝热血沸腾的史霁风冷笑了一声,吟了一句词:“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除了元敬阳、耶律宓、邢木瑶和骆庭光,其他人都垂头丧气。
伫立良久的董国用忽然握拳叫道:“管他什么沈玉梨、沈玉枣的,他要是真敢造反,我就让他尝尝厢军拳头的厉害!”
禹边云摇摇扇子浇了盆冷水:“他在岳州呢,你管得了那么远吗?”
“哼,他在岳州,那我就跑到岳州给他一记老拳!”
“说得好!”禹边云忽又放下扇子,击掌叫道:“那我们就跑到岳州!”
董国用顿时傻了:“你刚才还说那些丧气话,现在怎么又激昂慷慨起来了?”
禹边云抢过史霁风手中的杨赵成遗书,说道:“这书信上说唯一破坏潇湘宫计划的办法就是一个秘密,只要我们能找到那个秘密,沈玉璃的阴谋就土崩瓦解了。”
“那怎么找到这个秘密呢?”高邦宏问道。
禹边云嘴角一扬:“哼哼,当然是去潇湘宫的总部——岳州。”
一时,屋内鸦雀无声。
是的,直插心脏。不但如此,禹边云还有更大胆的计划,他要拉起一队人马,建立新的军社,在敌人要害处钉下一枚钉子。一介书生放浪形骸这么多年,还不是因为没有机会搞个大新闻?现在机会来了,内心极不安分的禹边云又怎能轻易错过?只是要想新立军社,没有一个本领高超的人拼杀可不行。
想到这里,禹边云瞅了瞅元敬阳,似乎有了满意的人选,露出了那独有的坏笑。
元敬阳吃过亏,长了记性,见禹边云如此盯着自己看,不免紧张地问道:“禹先生,你又想让我干嘛?”
“你跟我们一起去岳州如何?”
“为啥?”
“反正你在成都一带也没法待了,不如跟着我们出去闯一闯。难道你就不想让自己的弓术名扬天下?”
名扬天下?元敬阳过去从没想过,名扬天下是什么样的感觉?
“不但有大批的人尊崇你,还有白花花的银子拿哟!”
这句话说的元敬阳心痒痒,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凡事能得到的东西,除了灾祸和疾病,都要牢牢抓住。他再一次被禹边云忽悠住了。和禹边云比,他不过是老狐狸面前的小黄鼠狼。
“跟你们一起走可以,不过我可有个条件。”
禹边云大手一伸:“什么条件尽管说。”
“一起走的话,我要当领头,你们都得听我的。”
“凭什么?”这句话一出,就有人表示不满了。
元敬阳乜斜着扫视了一圈,露出狡黠的笑容:“因为我最有钱。”
禹边云最是知根知底,不免问道:“你最有钱?你一介打猎为生的猎人,能有什么钱?”
话音刚落,一只青灰色蟹爪纹汝窑瓶就被放在了书案上,借着青灯熠熠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