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二章 契丹的建国与南下 第一节 契丹英雄——耶律阿保机
第二章契丹的建国与南下
第一节契丹英雄——耶律阿保机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唐代)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过去的数百年里,契丹族没有单身一个真正的英雄,来带领契丹走向富强。这时候,一个契丹历史上的大英雄——耶律阿保机,应运而生。你们那里的,他将带领这个草原帝国迅速壮大起来,并让南方政权向他俯首称臣。
公元872年的一天,别啦,迭剌部耶律家族的一座帐篷里,一个婴儿出生了。史书记载,他刚出生时身体就像一个三岁的孩童那样。
耶律阿保机的奶奶又喜又忧,高兴的是,看到自己的孙子将来肯定不是一般人。忧虑的是,当时其他内部非常混乱,他们家族已经卷入了权力争斗之中,他们每天都处在提心吊胆的局势下。阿保机的奶奶决定把她带在自己身边,并且把他的脸涂黑了,将他藏在帐篷里。
史书记载,阿保机出生没几天就会爬,三个月就能走路了。会说话以后的阿保机就更加出人意料,经常能够言中还没有发生的事情。阿保机长大以后,身长九尺,目光如炬,能够拉开150公斤的大弓,而且机智勇敢,能骑善射,深受族人的拥护和信任。当时的可汗发现阿保机是个人才,就让他担任了自己的卫兵队长。
阿保机30岁的时候,已经掌握了部族的军事大权。他带领族人四处征战,不仅壮大了自己的实力,而且也树立了更多威信。
后来,耶律阿保机继承了伯父的职位,掌握了整个部落联盟的军政大权。这时候他虽然不是契丹族的可汗,但是对于草原民族来说,掌握了军政大权就等于实际上的领导者。
这时候的契丹可汗,是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契丹人以前意识到要想让自己的部落强大起来,就需要一个像耶律阿保机这样的领导人。一次,契丹可汗与刘仁恭父子之间的事情,更加让契丹族人感觉失望,简直就是在丢契丹人的脸。契丹人想激怒他们的可汗,让可汗发兵为自己讨回颜面。于是他们编造了一个谎言,说刘仁恭派人火烧契丹人的牧地草场。结果,契丹可汗不仅没有出兵,而且还主动送给刘仁恭更多的宝马良驹,还有草料,以此请求他们卖给其他一些草场。
阿保机看到了机会,开始眼冒金星。他知道族人对这个可汗都已经绝望了,所以,他提出来遵照合法的传统制度选举可汗。这个建议提出来以后,马上得到了族人的强烈支持。
毫无疑问,阿保机成为了契丹联盟的新可汗。他继位以后,带领契丹人四处征战,将他们的领土扩张到了现在的长城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还打败了刘仁恭。他还培植了个人势力集团,为以后的建国称帝做好了准备。
耶律阿保机将目光放在了征服其他草原民族身上。在征服室韦、乌谷、女真等部落以后,他又将目标瞄准了西方的奚族和黑车子室韦。
黑车子室韦很快就被契丹征服了,让阿保机感到头疼的是奚族。当年契丹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族的时候,还跟在库莫奚部落联盟的屁股后面生存。等到契丹族慢慢发展起来,两个民族开始和平谈判,各自独立发展。这样过了几百年,两家经常互相帮助,也偶尔兵戎相见。几百年之后,两个民族共同繁荣起来。
在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契丹逐渐掌握上风,成为草原的一只猛虎。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真正强大起来的契丹想一举消灭奚族。奚族大败,一些部族被迫归降契丹。
后来,奚族分成了三大部分。一部分成为了其他的俘虏,一部分在燕山山脉中东段以北以及琵琶川地区,为东部奚,另一部分西迁到燕山山脉西段地区,为西部奚。阿保机当上可汗之后,很多反对阿保机的人不断投奔西部奚。阿保机对西部奚越来越恼怒,在忍无可忍之下,阿保机率领大军攻打西部奚。
契丹军队由于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西部奚易守难攻,契丹军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进展。阿保机一方面继续攻打,一方面不断派人去劝降。劝降的效果不明显,来投降的人寥寥无几。阿保机非常愤怒,他重新制定了作战方案,终于拿下了大半个西部奚,剩余的一小部分撤退到伪州境内,这部分人知道辽太宗耶律德光获取幽云16州以后,才彻底归附契丹。
东部奚看到西部奚的下场之后,开始光明正大的反抗耶律阿保机。阿保机马上挥师东进,又消灭了东部奚。如此以来,契丹帝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南到燕山山脉,西到阴山。
生活感悟:人生在世,有很多人们是无法选择的,比如: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改变我们的未来;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外貌,但我们可以提升我们的内涵,提高我们的实力。很多事情是不期而至的,我们无法去选择它何时开始,但是我们可决定它的结果,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夯足底气,努力创造争气的条件,你才能够成功,才会有所成就。“生气”与“争气”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人生态度却是大不相同:生气是做人上的失败,争气是做事上的成功。所谓人生态度,指的是一个人对于人生中各种事物的看法。态度虽然存在于心中,却会通过言行表露于外。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直接决定了他下一步所采取的行动。
有人说是习惯决定人生的胜负,因为行动很多时候来自习惯。那么,习惯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也许有人会说是“养成的”。这个回答当然没有错,但还是答得太笼统。习惯是养成的,它植根于态度的土壤。什么样的态度“土壤”,生长出什么样的习惯之树;什么样的习惯之树,结出什么样的果。-个人若认为工作是为了不挨饿受冻而不得不做的苦差(态度),他是怎么也养不成爱岗敬业的习惯的。因为在他心里根本就没有-片适合这种习惯生长的土壤。而养不成爱岗敬业的习惯,他的职业生涯必定灰暗无边。要打破他灰蜡的职业生涯,只有从心态人手。从习惯人手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发有适宜心态的支撑,习惯始终是无根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