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1章 自序:有言在先

书名:朔风长号之大明边境本章字数:2786

需要特别申明的是:本故事借鉴参考了部分官方史记和权威专家的论述,但存在事件和人物的时空挪移,属于半架空历史小说,并不完全符合真实历史。请勿以历史正剧对待。感谢理解。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史•神宗本纪》

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坖,在位仅仅5年,他践行的理论方针是:色字头上一把刀,能滚几刀算几刀。也算真性情。历史功绩不咋的,有个儿子却成了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存在。

明神宗朱翊钧是他的第三个儿子,10岁继位,年号万历,执政48年,怠政28年 。乾隆皇帝曾评价:“明实亡于神宗之荒唐。”

这锅是背还是不背?明朝覆灭于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可国祚交替后的大顺政权和大清政权都对崇祯皇帝饱含同情。神宗皇帝到底要为大明落幕负多少责任呢?

万历继位时,后宫有李贵妃主持政务,朝堂上有精明能干的张居正打理国事。亲政后,他居然当上了明朝第一咸鱼,连续28年不上朝。为啥?因为立太子的事情和群臣闹翻,相见不如不见。我就逃课,我就是这样的男子,我就是这样的秉性,我就是这样的皇帝,奈我何?

其实亲政后的朱翊钧也干了不少大事,最著名的就有“万历三大征”。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巩固了汉家疆土。而且,你别看万历皇帝不上朝,军政大权一直把得牢牢的。 

但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他和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28年不出宫门。他太伤心了!做皇帝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儿子来继位!言官们言之凿凿,搬出太祖《祖训》,还得到后宫李太后的鼎力支持,非要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一心偏爱福王朱常洵的万历皇帝是孤掌难鸣,斗不过群臣。既然无法扭转局面,我精神上表达蔑视和不甘,可以吧?没人可以强行架着皇帝去上朝,不行也得行。

这里允许笔者多嘴,为什么万历帝对皇长子如此不待见呢?简单点的理解就是:皇长子是他一时激情和宫女造人的后果;而福王朱常洵是他和最宠爱的郑贵妃爱情的结晶啊!这性质能一样吗?啊?群臣们就不能理解一下吗?皇上想捍卫自己的爱情果实不行吗?嗯嗯,还真的不行!老祖宗的家法摆在那儿,立长不立幼。再说,言官进谏受大明律法保护,朱元璋的最高指示高悬头顶。不信?去背《祖训》。

万历皇帝玩儿的就是“消失”战术,让朝堂那些冥顽不化的老家伙寂寞沙洲冷吧! 如此奇异的治国局面,之所以正经事情没被耽误,万历得好好感谢他的老祖宗永乐皇帝朱棣。朱棣创建了内阁制度, 由首辅、次辅组成,是大明最高决策执行官员。他们对国家大事进行票拟决议,也就是给朱翊钧提供解决方案,属于智囊团和幕后工作者。当内阁加班加点地把国家大事都理顺出解决方案后,由司礼监太监呈给万历皇帝。皇帝觉得可行,当即就可拍板执行。若皇帝觉得不妥,也可以自己来修改,或者让太监代笔。也就是说,有了内阁的工作加持,即便万历皇帝不上朝,也并不影响他工作。万历皇帝也是一个玲珑心思的人,他一直没有立太子。这就让群臣们即便不满意皇帝,想要造反,也找不到可以依傍的合法主心骨。

由于立储事件让万历和大臣彻底决裂,君臣关系变得微妙,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很多官员开始罢工,纷纷递交辞呈。万历十三年(1585年)六月二十九,万历突然上朝了,却发现下面的朝臣稀稀拉拉的。少到什么程度呢?万历当即让鸿胪寺去查有多少人没来签到。内阁诸臣却也和万历拿腔拿调地磨洋工,表示:现在都散场了,没地方查去,你老人家等下次吧。历史上白纸黑字记录了这件事:二十九日戊辰,上视朝。文书官宋坤口传圣旨:“今日朝班十分人少。着鸿胪寺查。钦此。”该内阁回奏:“朝官各已散出,难以查点。合传与鸿胪寺申饬百官,今后如朝班人少,即请旨点名,合行本寺遵照施行。”  

当时的礼部尚书冯琦在给万历皇帝的奏折中曾苦苦劝谏:“皇帝正值盛壮之年,正是理乱之会,若不将大小政务整顿一番,中外人心收拾一番,日复一日,盛年渐往,蛊惑益深,即欲挽不返之势于倦勤之余,亦无及矣...古称成汤改过不吝,非是圣人无过,惟圣人乃能改过耳。汉武帝垂老而悔,唐德宗经乱而悔,千古更有何人?以圣主当盛年,一日不悔即汉唐,一日悔即尧舜。陛下何惮一日之发,不以成万世之业,立万世之名乎?”

言辞恳切,动人心扉,而万历皇帝老方一帖,两手一摊,装聋作哑:“听不见!”

早在万历十年,朱翊钧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玩出了“九嫔十俊”的花样。除此之外,万历皇帝贪财的名声在明代所有皇帝中可以说是无出其右。他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他还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刮民财。

朱翊钧怠政严重,致使朝政荒废,而内阁辅臣争斗不休,朝中党争不断,明廷财政危机,边防日弱,终于出现了东北建州女真势力崛起的苗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开始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礼。

28年后的1644年,多尔衮携福临占据京师,满清入关,神州易主。

纵观整个明朝近300年的边防战争史,明廷在边境地区的主要作战对象一直是北元残余势力(前期是鞑靼,后期是瓦剌),在万历朝以前,女真人一直都不是明军的作战对手,辽东地区也不是明军的主要作战方向。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甚至是算不上对手的对手,在萨尔浒、辽阳、大凌河、松山步步紧逼,屡次陷明军于绝境,最终成为了大明王朝空前强大的心腹大患。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廷征调精锐部队赶赴辽东想一举灭了努尔哈赤,但却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击溃,明军自此难敌女真军事势力。

1620年,在位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病逝,此时留给明光宗泰昌帝(插嘴一句:就是大臣力保的万历皇长子朱常洛,在位30天,死于红丸案。此案对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影响深远,客观上加剧了明朝的灭亡,为努尔哈赤提供了做大做强的历史空间)以及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的已是一个海内汹汹、四方异动、乱众迭起的烂摊子。内忧外患下,即使17岁的少年皇帝崇祯宵衣旰食,勤勉励志了十七载,依然无法改变帝国轰塌的命运。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以及最后的清军入关只不过是压垮大明王朝这栋摇摇欲坠的大厦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万历皇帝早已经为大明王朝准备了坟墓。后来,据考古发现,万历皇帝的左脚比右脚短,身体上的残疾是否是怠政的原因之一?他偏执的宠溺郑贵妃,甚至为了郑贵妃亲生的儿子能做太子而不惜罢朝抗议,“国本之争”是否是大明灭亡的罪魁祸首?

历史抽象而苍凉,时间凝固而深远。大清的顺治皇帝曾经说过:“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康熙帝也盛赞朱元璋说:“治隆唐宋。”当我们想象着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一个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奋斗成了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创造了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绝无仅有的奇迹。我们震撼,我们景仰。当这个了不起的王朝随着煤山那棵歪脖子树的一根吊绳结束得惨烈而悲情时,我们的心也会痛惜!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大明王朝的末日西山,隐藏了哪些吊诡的真相?当这个问号从我的脑海里扑腾不停的时候,我的笔尖开始流出了故事……

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