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挨折腾的都是小百姓
报社的单身食堂也开餐了,单身汉也都有了吃饭的地方。但王志远还是偶尔去一次,他还是喜欢吃黄小燕做的饭,下班就回家,过二人世界。
报社的领导也隔三差五,带着一队队的人马,当然都是中层干部,马不停蹄地到外地考察,说是学习兄弟报社先进的管理经验。到了十一月,方案就出来了,新的精神是,在报社推行新的人事管理制度,要建立“能上能下,优化组合,分工合理,责任明晰,报酬能高能低”的新的激励机制,简单的概括,就是“兵可以挑将,将可以挑兵”。都没人要的职工,待岗三个月,发生活费,以观后效,实在不行,报社可以解聘,员工另谋出路。
对于广大的普通职工,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情,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一次牵涉到每一个员工的饭碗了,这是把企业管理的方法,嫁接到报社这样的事业单位,看来那种一劳永逸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领导们多次开会,传达会议的精神,说别的地市报社都在实行,听说效果很好,极大的促进了员工的积极性,报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极大提高。我们报社也要实行,要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王志远详细研究了他们的方案,得出了一个基本的结论,作为一个小编辑,一个普通员工,这样的方案在报社实行后,自己的利益更没有任何保障了。
首先,所谓的“兵选将”,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报社的总编和副总编,都是地委组织部任命的,报社员工就是再不满意,也一点办法没有,兵从根本上,就没有任何可以挑选将的权力。就是报社的那些中层领导,那些科长、主任什么的,也都是宣传部下文的,都是上级认命的,堂堂的科级干部,人家的位子都是固若金汤一样,不是哪个小兵不喜欢,就可以拿掉的。
既然选将不可能,那当小兵的,就只有一个投靠的权利了。换句话说,你只能有选择哪个当自己的主子的权利。不是给甲科长打工,当奴仆,就是给乙科长当奴仆,要不然你只有下岗,被组合掉,成为所谓的待岗培训、以观后效那种人,丢尽了脸面。
你选人家,投靠人家,人家不高兴,就有不要你的权力了。随便找个借口,就把你打发了。换句话是说,从今往后,要像从前一样,和科长吵架,不听领导指挥,这样的事情就是给你一个胆子,你也不敢了。领导已经有了随时开掉员工的权力,而员工,只是一个待宰杀的绵羊,什么时候收拾你,怎么收拾你,都是人家当官的说了算。
长此以往,报社的员工心理就会更加异化,变成一只只服服帖帖的绵羊、奴才,看着领导的眼色说话,小心翼翼的,伺候着大大小小的主子。群众的权力荡然无存,而领导却不知不觉的,以改革的名义,掌握了玩弄员工、收拾员工的生杀大权,让你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一肚子苦水,也说不出。这个世道,怎么都成了这样子。
可以估计的前景是,越改革,当官的越受益。利益受损的还是老百姓,尊严丧失的还是老百姓。
果不其然,第一月的薪酬兑现后,王志远看到,收入差距开始拉大了,科级、处级的补贴明显增加了一大块,而普通员工,只是一点点提高。一把手林总编的工资加补贴,超过了王志远的两倍。这样的情况,也是第一次出现。同是一个人,按部就班的工作,人家的收入就等于你几个人。
看来当官的就是舒服,也不用干什么活,开开会,讲讲话,有什么精神传达传达,吃吃喝喝,就算完成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就应该拿到高出一般人许多的报酬。底下的员工还不能反抗,还不能有什么不满,否则就有失掉饭碗的危险。这样的制度设计,这样的社会价值观,王志远觉得,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况且病的不轻,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又过了一个星期,中层领导的位子确定下来了,只是做了小范围的调整,广告部的主任动了,换了林总编喜欢的人,准备大大加强广告部的力量,多为报社挣钱。郝哥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新总编的认可,他被任命为广告部的副主任,调出了副刊部。
王志远观察了一下,从总体上看,这次变动还是相当保守的,只是简单的调整了一些位子,萝卜还就是那几个萝卜,坑还是那几个坑。原来的科长、主任们,还都是科长、主任,级别没变,只是一部分人员的位置变了。
中层领导确定了,下面的步骤就是所谓的兵挑将将挑兵了。王志远所在的这个部门,主任和副主任都没有变,大局稳定。王志远想了想,自己虽然刚到这个部门几个月,和主任副主任都是工作上的正常接触,没有建立什么更亲密的私人关系,但自己必要的礼节,还是注意的。工作上任劳任怨,对于领导安排的事情,从来就没有不配合过。主任生病了,在家里养病,自己还叫上同事,买了点水果,到家里看望了一次。礼物虽然不算什么,但自己也算是表示了自己的心意。
在部门里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冲突,大家相互之间,处得还可以,自己没有成为众矢之敌。综合判断了一下,王志远觉得,主任目前还没有理由不要自己,除非他自己有更好的人选。
但人家毕竟是领导,有什么事情,不能让人家求着你,这次游戏规则的改变,其实就是给了部门主任一个权力,可以名正言顺随心所欲地剔除自己不喜欢的人。
王志远知道,就是自己愿意留在目前这个位子上,做个与世无争的小编辑,编着文摘稿子,不和任何人争利益,但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位子,谁也看不上眼的位子,你不开口,领导就会以为你有别的想法,看不起他,另谋出路了。这样他就会有别的人选,到时候没有你的位子了,新的位子你又没找到,那样你就成了组合掉的人,那是非常尴尬的事情。所以,需要未雨绸缪,认准的事情,就不能犹豫了,反正目前在报社里,自己还没有找到更适合的地方。
于是,王志远就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敲了一下门,开门见山地说:“主任,我想和你交流一下,对于我的安排,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主任忙站了起来,到沙发上陪王志远坐下,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直视着王志远,满面笑容地说:“我想知道你自己有什么想法没有?对于目前的工作满意吗?”
王志远说:“这样吧,主任,我就有话直说吧!我们相处了几个月,相处得还不错,我自己对目前的工作,还是得心应手的。和大家处的关系,也很好。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从心里说,我是愿意留下的,继续跟着你干,但就是不知道,你目前有没有替代我的人选了?如果你心里已经有别的人选了,我也就不勉强了,我再另找部门。”
主任笑了笑,说:“好,好,你能有这个态度,我就放心了,我是觉得,你不首先找到我,是另外有别的想法。咱们部,没有太多出差采访的机会,和外界接触的少,发的稿子,又是些文艺新闻稿,和企业打交道的不多,没有太多拉广告挣钱的机会,我是觉得,这个地方对你们年轻人,吸引力是差了点,毕竟吃吃喝喝的机会少好多吗?我是怕你不适应。”
王志远说:“我不喝酒,到下面采访,和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光是劝酒这一关,对我就是很痛苦的事。我想了,在这个部门,在文艺上做点事情,可能更符合自己的个性。我对自己的岗位,目前是满意的。”
主任说:“好,你这个位子,就算定下来了,我也不再答应任何人了,你就放心工作吧!”
工作的事情确定下来后,就进入十二月份了,王志远开始考虑,和黄小燕办结婚的事情。按照当时的财力情况,如果在市里请客,大办。因为男女双方的家都在农村,离市里的距离都有一百多公里,男女双方的客人都要安排车,安排住,找酒店,解决吃的住的,要花一大笔钱不说,还非常劳神。哪一个环节安排的不妥当,不符合客人的心意,免不了的让人说闲话。
虽然办酒席可以收点份子钱,但那个麻烦劲,要折腾的人好多天不得安静,王志远想想,就没了丝毫的情绪。思前想后,为了少麻烦别人,不折腾自己,王志远决定,自己还是采取婚事简办的态度,请一个星期的婚假,到老家住几天,到田间地头转悠转悠,陪父母吃顿饭,就算过去了。有什么呀,那些革命前辈,好多人不是买上两包糖果,给大伙发一发,晚上就把两个人的被子和到一个床铺上,不是照样过了一辈子吗!
规矩是人定的,咱现在条件有限,没有摆谱的资本,索性就老老实实,做自己本份的事情,少操心,少麻烦,也少欠人情。他把自己的想法和黄小燕商量了一下,黄小燕也同意。
因为她考虑到,自己的娘家反正没有任何东西陪送。父亲已经说了,能够做的,就是做几床新被子。其它的,一分钱都没有,一件家具都没有,因为家里还欠着上万元的债。两个弟妹上学,每个月还要花不少钱,这已经超出了他们家庭可以承受的极限。
这样的条件,还大肆张扬,让亲戚朋友们知道,有的人会看笑话,不如什么也不说,还让人少嚼舌头。
在这个问题上,两人都实事求是的,分析了利弊,最后决定谁也不通知,不请客,不收礼,不欠人情,不招麻烦。原来自己给别人的份子钱,心甘情愿,有了机会,也不再想着捞回来。因为受不了那个罪,清净就是最大的福气。
黄小燕的父亲,在元旦之前,把做好的新被子送到了城里。老人看了看王志远买的新家具,感到非常不好意思,觉得太对不起自己的大闺女了,又一次对王志远表示了自己的愧疚。
王志远特意到街上买了几样熟食,让黄小燕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招待老人家。并陪他到街上转了转,看看城里的街景。多次安慰他,千万别内疚了,你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你做的够多了,已经完全超出了你的负荷,换了别人,还没有勇气,做到这个样子呢!
老人看王志远这么能理解人,通情达理,没有嫌弃他闺女嫁妆少,虐待他闺女,找气生,才彻底放下心来,回了乡下。
王志远的父亲也放不下心,在元旦前十几天,特意坐上汽车,到城里来了一趟。看了看儿子媳妇的住处,看了看新买的家具。
坐在新买的沙发上,吃着儿子媳妇准备的饭菜,老人家看了看屋子,柜子有了,床铺有了,沙发有了,窗帘是新做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少了一个城市里家家都有的彩色电视机。
父亲心又软了,咬咬牙,把自己刚卖得的树木钱,从腰包里拿出来,留下自己的路费钱和饭钱,其余的将近三千元钱,都拿出来,交给了儿子、媳妇,说:“人家城里孩子结婚了,都有个彩色电视机,每天晚上可以看个新闻、电视剧什么的,城里又不像乡下,可以到处串门子,到别人家里看,蹭着赚点便宜,谁也不说谁什么。而你们城里人,到了家里,家家关着门,谁也不上谁家串,只能是呆在自己屋子里。这要是没有个电视机,确实是少很多。这是我刚卖树木的钱,钱刚到手,您妈就让我到城里来一趟,看看你们还缺啥,再给你们些钱,添置添置。我们就是再难,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看着父亲放在茶几上的钱,黄小燕说:“爸,你和我妈都不容易,操劳了一辈子,都没有看上彩色电视机,这钱我们不能要。我和志远商量了,今后慢慢攒钱,我们不和城里孩子攀比,我们能过得去,不要你的钱了,你就拿着吧,回头家里还用钱,你手里没有了,着急!”
父亲说:“我们在农村,什么都好对付,自己有地有粮食,种点菜,基本上不花什么钱,不像你们城市里,出门口就要花钱,连喝水都要钱。我们不用自来水,家里打的抽水井,随便用。你们不用考虑我们,我身体还好着呢,可以再干二十年,你们就好好过吧,只要你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也就放心了。”
王志远知道父亲的脾气,他认准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父亲一下子可以拿出这么多钱来,说明他的手里,还是有一定的积蓄的,他是一个谨慎的人,从来不可能把自己的底细,一下子全抖搂出来。他这样做,还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况且这样做,为自己的儿子又解决了一件大事情,他心里肯定也非常骄傲和自豪,认为自己还是有能力的,还没老,自己的儿女还用得着自己。
于是王志远摆了摆手,示意黄小燕,把父亲给的钱全部收起来。
过了几天,通过比较,两个人终于选择了一台价位合适的彩色电视机。晚上没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直看到各个频道打出“再见”的字幕,都是雪花一片,没有了节目,终于过足了多少年没有满足过的电视瘾。
元旦的时候,王志远以休婚假的名义,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带着黄小燕,回了趟老家。虽然明确表示了不举行任何仪式,不请客,不收礼,但父亲单位的同事们还是知道了。父亲为人不错,在单位有点人气,这么多年,也给别人随了不少份子钱,同事们过意不去,几个关系好一点的,就在镇子上的饭店里,操办了一二十桌酒席。王志远没办法,只好入乡随俗,带着黄小燕,挨个桌子向客人敬酒,折腾了两三个小时,才回到家里,算是把这件事情圆满的完成了。
几天后回到城里,发现《三川日报》已经由四开小报,正式变成了对开大报了。原来的文摘版,已经取消了。王志远负责大报周末版的第四版,艺术、文艺版。这个版面主要发一些影视新闻、文艺动态和本地书法绘画的稿件。有广告的时候,就全部取消,为广告让路。经常是下面半个版面的是广告,上面发上几篇稿子,把空白填充上,就算完事了。因为用稿量不大,虽然是刚出大报,王志远这里,相对别的版面,也没有出现稿荒的情况。
三川日报是小报社,记者人数和新闻来源在一定时间内,都是有限的。现在陡然上了大报,用稿量比原来翻了一倍,各个部门几乎都出现了稿荒。为了保证每天正常出报,报社的编辑、记者,都各显其能,约稿的约稿,自己能写的,就自己写。对于报社自己的员工,在稿费方面,都有一定的倾斜,比通讯员的稿件要稍微多给一些。
王志远这一段,读了不少书,在文学、史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内心里有好多念头和想法,涌向笔端,想要表达出来。现在正好利用报社鼓励大家多写稿子,写好稿子的机会,展示出来。他每个星期,都有一两篇稿子见报。或是杂文,或是评论,或是散文,或是小小说。有的文章以小见大,有的文章深刻毒辣,有的文章旁征博引,有的文章见解独到,有文采,有才气,发表后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从同事们看自己的眼光中,王志远感觉到,自己的能量一旦显现出来,还是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的。在报社这样的业务单位,能够写一手好文章,绝对是你能够站稳脚跟的最重要的资本。因为在这里混的人,除了当官的,大部分人你都得靠这个吃饭。
文章的大批量发表并受到广泛好评,增强了王志远内心的自信,表现在形态上的变化就是,他走路总是挺直腰杆,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目光直视前方,步子稳健,不紧不慢,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书生相。
见了领导,他从来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脸上堆着夸张的笑容,露出一副下贱、讨好、献媚的表情,随时随地的准备向领导献上自己热乎乎的脸,就算看到的是领导黑沉沉的脸,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自己也要凑上去,献一下媚,即使明知道这一次蹭的是人家的凉屁股,自己的脸面尽失,也在所不惜。
王志远实在搞不清楚,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这种自轻自贱的风气,在这个单位已经蔚然成风了。没有人刻意去引导什么,也没有那个老师举行这样的培训班,但奇怪的是,一天一天,不知不觉间,大家都无师自通了,脸上的表情都随时会变化,见了当官的是一个样子,见了同事是一个样子,见了陌生人又是一个样子,看来社会这个大学校,是真能够塑造人。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最安全的生存术。领导就该趾高气扬,小兵就该讨好献媚。这是社会通行的规则,你要想在一个单位生存下去,就要适应这样的规则。
而王志远觉得,这样的压抑自己,实在是没必要。不就是为了一碗饭吗?用得着这样低三下四吗?在哪里不是干活啊!我又不是任人作践的奴隶!该怎么活我就怎么活,你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呢!
内心里有了这样的想法,所以表现在形态上,就和别人有了不同,甚至有的时候,在别人的心目中,就对他有了看法,认为他有点迂,是个傻乎乎的知识分子,不识时务。
王志远也感到,自己除了和极少数人有共同语言外,几乎和别人没有什么亲密的来往,尤其是和各个领导,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除了工作关系外,他不和任何领导发生任何关系,从来不向任何报社领导送礼,从来不到领导家里串门子。没有私人关系,没有私人感情。人家也不特别关照他,他也懒得求人,只是一天一天,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就是到书店里,用自己的工资和稿费,抱回一大捆一大捆的书,整个报社,都知道他是个爱读书的人。在办公室不编稿子的时候,他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的读书,思考问题,仿佛世间所发生的一切,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时间久了,大家都送他个外号“王教授”。这个外号到底是谁先叫开的,王志远不知道,可以判断的是,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神态,在这个报社里,已经是和大家格格不入,甚至是有点另类了。别人看自己的眼光,都是奇奇怪怪的,似乎自己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不懂得巴结领导,不知道为了自己的前途经营。别人有的会做的,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就入了党,升了职,分到了房子,进步飞快,成了领导眼里的红人。而自己,等于是自我放逐,不识抬举,被边缘化。哪个位子不起眼,自己就做哪一个。到如今没有哪个领导特别看得起,什么好事情也轮不到,许多文凭低的,资历浅的,都跑到了自己前面,你说这个人,不是越学越傻了是什么!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书呆子,臭知识分子!
别人到底是怎么看自己的,王志远并不在意,他心里有数,知道自己每一天都是快乐的,都在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现在虽然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但每一天,他都在汲取营养,从书籍里,从古今中外那些大人物、英雄豪杰身上,他思考着他们的人生经历,成败得失。他在不知不觉之间,就把自己和那些混日子的人,区别开了,两者的距离也越拉越大,直到有一天,能量爆发,取得惊人的成绩,让别人刮目相看。
当然,他这样的处事态度,也引起了直接上司的不满。他所在的编辑部,归属秦副总编分管。秦副总编这个人,很奇怪,没有正性,好起来非常好,热情的不得了,又是拍肩膀,又是称兄道弟的,一副豪爽的江湖气。但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非常难伺候,尤其喜欢拿手下人出气,故意刁难,耍威风。
王志远也不知道,自己那个方面得罪他了,可能是自己没有送礼,或者没有低三下四的拍马屁,总之,这一段时间,王志远感觉到,自己的日子不好过。每次到了审稿的时候,他不是嫌弃稿子编的不好,就是嫌弃版面安排的不满意,况且都是到了深夜,人困马乏的时候。稿子也看了不知道几遍了,眼睛都累的酸胀了,校对也等着要收工回家了,负责出报的打字员,早就急不可耐了。都是到了这个时候,最后一关,到了他办公室,需要他签字出版的时候,王志远看到他脸上阴沉沉的,严肃的吓人,一句话也不说,把报纸拿在手里,喘着粗气,左看右看,紧皱眉头,拿着红笔,打着大大的“×”字。他每打一个“×”字,就等于在王志远心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王志远像个可怜的罪犯,在等待审判长最后的判决。
一通胡乱的“×”之后,他放下手中的毛笔,看也不看王志远一眼,声音严厉地说:“这个,这个,统统都换掉。这个放左边,这个放右边,好了。再出一遍,让我看看。”
王志远看着他这一番折腾,心里想要早点收工回家的念头,顿时成了泡影。最关键的是,觉得这个领导,一点也不尊重自己的劳动。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到了他那里,一钱不值。你要是想改,就早改啊,下午开会谈论稿子的时候,都是你同意过的吗,那个时候,没见你有什么表示,而到了收工的时候,就这不满意,那不满意,挑肥拣瘦,这不是有点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折腾人吗?!
再说啦,不就是组织一个版面吗?又不是绣花,就那几篇稿子,哪个放左边,哪个放右边,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你自己放放看,让别人挑挑毛病,看少不少?!
王志远越想心里越气,觉得这些当官的,都是他妈的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一点也不知道体谅下属。都是自己心情不好了,借题发挥,靠刁难别人,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为了这样一个饭碗,要无休止的让他们刁难下去,真他妈的活着没劲。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他们折腾出病来。他们都是软的欺硬的怕,自己要是一味的软弱下去,被他们拿住了七寸,以为自己是个忍气吞声的软蛋,那自己今后,就不会有什么安生日子过了。所以思前想后,王志远决定,干,一定要干,管他娘的,谁敢欺负我,故意找茬子,我就和谁干到底!
于是有一天,当秦副总编又一次故伎重演的时候,被王志远抓住机会,打了一个大大的反击。
那天是下午,是编辑部的碰头会,秦副总编参加,要审查各个版面的稿子。这次会议,王志远看到,秦副总编从一开始就心情不好,不停的挑毛病,弄得一个个编辑噤若寒蝉,整个会议室里,静悄悄的,气氛吓人。轮到王志远了,他心里本来就压抑了好多天的怒火,这一次看到大家都忍气吞声,就打心眼里决定,自己这个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为大家出一口气。
汇报完自己的稿子,王志远看到,秦副总编一边哗啦啦的翻着稿子,脸上露出不屑的表情看着大家,瞥着王志远,用找茬的口气说:“你这编的是什么稿子啊?!这么差?能用吗?你每天都在干什么?这么不用心?这些都不行,你拿回去,重新编!”
王志远对于自己今天所编辑的稿件是有充分的自信的,这些稿件,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从数量、质量上,对于这家刚刚扩版的地市级报社,都是恰如其分的了,用着没问题。自己的文字功底他又是非常自信的,所以,对于今天的冲突,他是有准备的。
有了精神上的准备,不怕冲突,才能不怯不惧,从容应对。王志远用眼光慢条斯理地扫射了在座的所有人一圈之后,最后两眼直视着秦副总编的眼睛,一字一句、声音低沉有力地说:“我不明白,我编辑的这些稿子,哪些方面不符合要求?是立意不好啊,还是题材不好啊,还是我编辑的有毛病,请秦总编明示。”
王志远的眼神里,露出的是毫不服输、要发起战斗的信息。秦副总编这么多年,可能从来就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他一时间慌乱了,不知道如何应付好,一时间缓不过神来,只好胡乱的翻着手里的稿子,装模作样的扫了两眼,嘴里显得有些语无伦次的说:“是啊,是啊,我再看看,我看明白了,能用,能用,好,你拿走吧,就这样吧!”
旁边的主任、副主任和同事们,一看这个样子,才都明白过来,忙站起来原场,和秦副总编谈论着别的话题,把这个不愉快的气氛叉开。会议也随即就散了,众人簇拥着秦副总编,离开了会议室。
王志远拿起自己的文件夹,一句话也不说,也离开了会议室。到了办公室,钟哥看了王志远一眼,用佩服的口气说:“干的对,早就该有人碰一碰他了,不这样,他就不知道他姓啥!换了我,我也干!这个气不能受!有什么呀,这些当官的,都是惯出来的毛病!”
王志远笑了笑,说:“要是你,你真敢干?”
钟哥说:“你等着,他再叫我钟教授,我就让他下不了台!我非到他办公室门口,吆喝他不可。”
果不其然,在几个星期之后,钟哥也抓住机会,红着脸,闹到了秦副总编办公室,手指着秦总编,一副要兴师问罪的样子。老实人生气了,做出一副要拼命的样子,也很吓人。秦副总编被他的气势也吓了一跳,坐在办公桌旁,脸上铁青的要命,差点下不了台。旁边的办公室里,听到走廊里乱糟糟的,都跑出来看热闹,一看是钟“教授”闹到了秦副总编头上,都出来劝架,把钟哥劝开了。
这一闹,王志远和钟教授,这两个所谓的“教授”,在报社就出名了,不过这次出名,也不是什么坏事。几乎所有的人知道了,这两个书呆子,是有尊严的,一旦受了欺负,是要反抗的,不管这个人是谁,人家都敢战斗到底。这样,也再没有什么人,敢任意找茬了。两个人过上了一段安安静静读书学习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