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没有人愿意怀才不遇。自视甚高的蒋介石也总梦想着自己有那么一天,可以统帅一支雄狮劲旅去建功立业。
可命运却偏偏不给他这个机会。
自己应该算是个有心人吧?沮丧的蒋介石每每扪心自问,都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以前他曾经认为,就连孙中山这样意志坚定的人,都是一败再败,似乎他自己的坎坷也可以理解。如今陈其美的死,让他似乎有所感悟,对机会与命运这样的深层次问题开始做些全新维度的思考。
禅宗将这称作“顿悟”。可蒋介石的慧根不够,他只是发现以前的沉浮起落都不是他所能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他的命运一直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当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蒋介石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很多事情的确不是他可以做主的
但是,难道就不能自己寻找出某个隐藏在人生角落中机会,从而让自己的青春不要象那些芸芸众生一样,在蹉跎中付之东流?
蒋介石准备去试试。
1916年7月底,蒋介石料理完陈其美的后事,孙中山很快便委其重任,让他去山东协助许崇智整顿中华革命军。这支部队是由同盟会元老居正和许崇智在讨袁战争中拼凑出来的,纪律很差,战斗力也不行。深受日本军队作风熏陶的蒋介石一去山东,就发现部队存在的大量问题,马上着手整顿军纪。
蒋介石非常自信,他觉得把这支乌合之众变成纪律严明的劲旅,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则对不起孙中山对他的信任。所以他刚到山东时,就跟怀揣尚方宝剑的钦差大臣一样,这里看不惯,那里也要求整改。但蒋介石忽略了一件事,这可不是他大哥陈其美的沪军。在这群丘八大爷面前,连孙中山的命令都不管用,更何况只是让他去“协助”。
一个正确的目标实施起来,其实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过程,需要有符合现实情况的执行策略和实力的支撑,否则很可能偏离预期。没有了陈其美的庇护,在同盟会没有根基的蒋介石几乎得不到任何实力派的支持,而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也没有考虑到策略问题。此时的蒋介石,显然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高明的政治手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蒋介石在发布整改命令前,能征询一下其他将领的意见,可能最后不至于那么糟。他一天发一道整改命令,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将领的面子,就好像天天在说这些人带兵无方,连最基本的规矩都不懂。
这谁能服气啊?人家可是提着脑袋来干革命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说了,中华革命军连着攻占了几个县城,也是有些战绩摆在面前的,否则他蒋介石哪能有机会到山东来指指点点呢?
就这样,仅仅几天之后,蒋介石在这里就成了孤家寡人。他发出的命令由于没有其他人的配合支持,也都成了一纸空文。郁闷的蒋介石没去想过改变方法,拉拢一部分人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而是继续坚持那些无法执行的纪律,从而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就在这种紧张的空气中,一名团长匪性不改,强抢一名少女纳为小妾。盛怒之下的蒋介石,在没跟许崇智商量的情况,就以许崇智的名义将这名团长革职查办。
这下可麻烦了。革命军将领们立即群起而攻之,生性倔强又没人撑腰的蒋介石只得灰溜溜地离开山东。
“这是什么道理?明明自己是执行一些军队中最基本的纪律,没人支持不说,最后竟然没把别人革职,反而被逼走的是自己。”在去北京的路上,蒋介石反复地问自己。
他不服气,也不明白这里面的门道。直到多年以后,他操弄政治的手腕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真正想透了其中的道理。
首先,他一直跟着陈其美混,和居正、许崇智并不熟悉。虽说大家都是从同盟会走过来的同志,却并非是一条战壕的兄弟,况且亲兄弟也需要把账算明白。中华革命军是人家带出来的队伍,肯定不愿被蒋介石这个外来户夺了领导权。所以,作为参谋长的许崇智并不支持蒋介石。要不是看孙中山的面子,或许他连整改命令都发不出去。其次,蒋介石要整顿部队没错,可是手段过于刚猛,尤其面对的是这样一支半是土匪半是旧军人的杂牌军。他没有因地制宜地给整改命令换个包装,照顾一下别人的面子,去争取其他将领们的支持,而是想当然地认为凡是军人就得象他一样服从命令,而他代表孙中山,服从他就是服从孙中山。
要知道,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需要三层结构:决策层、组织协调层和执行层。做出整改命令只能算是决策层拿出了方案,还只有他蒋介石孤家寡人一个,其他两层都没有,整个管理机制是不完善的。这个整改命令怎么可能执行呢?
但这会儿,蒋介石只顾着生气,觉得他这个钦差大臣真窝囊,几乎是被人扫地出门,颜面尽失。
不过有一点,蒋介石在踏出山东地界的那一刻就想明白了,此后却一直秘而不宣深藏心里。这是只能想,却不能说的——孙中山其实没有真正的权力。
否则,他带着孙中山的整改指示去山东,最后的结果至少应该不是他卷铺盖走人。
这就怪了,作为领袖的孙中山居然没有真正的权力?
但这个奇怪的问题,却可以说是蒋介石山东之行的最大收获,因为他发现了权力的秘密,从此终生受益。
真正的权力有很多要素,最重要的是合法性权威、物质和恩威。孙中山被选为同盟会总理,说明他在革命者心目中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也就是说他的权力具备合法性权威。但一直以来,革命党就处于缺钱缺资源的尴尬位置,孙中山也很无奈。当大家指望着他这个领袖时,他无法拿出资源来支持大家,其他革命者就不得不自己去寻找资源,比如陶成章和陈其美就经常自己筹款发动起义。时间一长,孙中山的话就不大有人听了。最糟糕的是,孙中山不具有“恩威赏罚”的能力,别人听他的,他无法奖赏别人;别人不听他的,甚至反对他,他也没有强硬手段去制裁别人。这样一来,他的权力就成了跛脚权力。
孙中山的权力都有致命缺陷,而蒋介石带着孙中山的命令去山东,再加上其僵硬的策略,结果是蒋介石出局,也就不难理解。
由于发现了权力的秘密,日后蒋介石动不动就负气出走,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谁愿意跟着跛脚权力去革命呢?可不管怎么说,孙中山还是具有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合法性权威,还有着无人能替代的影响力,并且多少还有一些资源可供其动用,这又是蒋介石离不开孙中山的真正原因。
这趟山东之行,还让蒋介石看到了实力的重要。以前也就是陈其美一句话的事,蒋介石就可以有人有枪,可如今他只能被排挤出局,就是因为他没有实力。
“要掌权就要掌握真正的权力,”独自北上的蒋介石沉着脸,望着越来越近的北京城,“否则还不如另寻出路。”
此时北京的政局如一团乱麻般极为混乱。
袁世凯一死,副总统黎元洪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继承总统大位。但他却没有可以依靠的忠实力量,充其量只有几个不得志的国会议员在为他呐喊助威。而总理段祺瑞从小站练兵起追随袁世凯多年,在北洋军人中享有极高威望,并且掌握着大部分的皖系北洋军,这会儿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袁世凯的政治遗产,成为北洋势力的首领。一个没有实权的总统,和一个手握重兵的总理,两人的共同特点又都是雄心勃勃地希望彻底清除对方的势力,从而独霸政坛。这样的局面让所有人都无法乐观。
这时同盟会元老居正尚在北京,代表孙中山参与南北议和。但在讲求实力的动荡时代,仅掌握着远在中华革命军等微弱力量的中华革命党,在紧接下来越来越激烈的府院之中,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有些原来的同盟会成员,现在已是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如唐继尧、陆廷荣等,他们名义上支持黎元洪,但实际却只想着如何扩大自己的那份蛋糕而已。
一到北京,蒋介石就看明白了这些玄机,知道无依无靠的自己在这里注定无所作为,便很快返回上海。那里才是他所熟悉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孙中山也在上海。
连蒋介石都看出北京政坛绝没那么乐观,没几天就溜回上海。可孙中山却以为和平将至,“推翻军阀、重造民国”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发布停止一切党务活动的通告,然后准备去实现他那修建10万公里铁路的宏伟目标。
领袖都说以后不搞政治,那蒋介石还能怎么着?没有孙中山的支持,蒋介石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手脚。但蒋介石也没那么天真,他可从没想过要去跟孙中山一起修铁路。从离开山东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觉醒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可现在战争结束了,搞政治又没有后台,杂志也不是他能折腾的,回到上海的蒋介石整日愁眉不展。
愁什么呢?没钱。
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算不搞政治,不办杂志,可蒋介石得吃饭吧。说起来很搞笑,堂堂革命志士竟然会为了饭钱而发愁?可是事实摆在眼前。从回国参加辛亥革命起,蒋介石的收入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从党内领取的起义经费补助,二是别人三瓜两枣连借带送给他的。这些年来,说好听点蒋介石可以算是职业革命家,说难听点那就是没有任何稳定收入来源的流浪汉。从北京回上海后,蒋介石没有获得任何职务,中华革命党也已经停止活动,并在酝酿恢复国民党的名称,重回议会政治的道路。连孙中山都在为钱发愁,更别说他蒋介石了。当蒋介石断了从党内领津贴的路子,找人借钱就成了唯一的经济来源。
欧洲著名银行家罗斯柴尔德说过:“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借钱生活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尤其是对爱面子的蒋介石来说。每当他向人开一次口,自尊心就受一次伤,可生活用度和羞涩的钱囊却逼得他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开口借钱。他只能把头埋下,生怕被熟人看见以及看见别人那轻蔑的脸色。
穷则思变。蒋介石穷成这样,自然就琢磨起如何才能弄点钱,让自己抬起头体体面面地做人。据传说,这期间的蒋介石甚至动过去浙江绑票大户人家的念头。可见饥寒起盗心这句话是极有道理的,一分钱还真能难倒英雄汉。
这期间蒋介石常和陈其美的侄儿陈果夫待在一起,他的侧室姚冶诚则在老家帮衬着家里。一天,蒋介石猛然想起一件事,立即让他本已失去光彩的眼神又神采奕奕。什么事情能让处于贫困中的他如此兴奋?只可能是因为钱,而且是挣大钱的机会。
“果夫,我最近琢磨着老这样下去不行,靠借钱度日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蒋介石边说边砸嘴巴,似乎已经考虑成熟,只是先在陈果夫面前卖关子。
陈果夫是个比较踏实的青年,这会正钻研钱庄的生意经,准备过阵子去钱庄谋个事糊口。他一听蒋介石这话,猛然感觉象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一样新鲜。
“不知叔叔可有什么好主意?”
蒋介石抿紧嘴沉吟了好一阵,说道:“我记得曾见过总理他们在筹措成立什么股票交易所的事情,我想要是这个股票交易所能成的话,估计能赚些钱。”
陈果夫也不知他说的股票交易所是什么玩意,便只能不明就里地点头称是。
蒋介石一看陈果夫支持他的想法,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一拍胸脯说道:“要是这事成了,你就做我的经纪人,帮我打理生意,分红自然少不了你的。”
于是,两个对股票交易一窍不通的人,开始策划一件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筹备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