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蒋介石的机会很快来临。
1918年2月26日,利用完孙中山的军阀们嫌孙中山碍事,指使人暗杀了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海军总长程壁光。对孙中山来说,这一打击不亚于当年痛失陈其美。悲痛过后,军政府面临严重危机,经邓铿举荐,孙中山决定再召蒋介石赴粤,好歹蒋介石也是他所信任的军事人才,是自己人。
和上次不同,这次孙中山给蒋介石安排了重要职位——粤军作战科主任。和上次的大元帅府参军不同,这次任命的作战科主任是个实职。虽然参军也可以向孙中山提出建议,但那时孙中山只是光杆司令,手下没有一兵一卒,参军的建议注定不会得到重视。而作战科主任隶属于粤军参谋长邓铿领导,直接负责为参谋长和司令部提供具体的作战计划,是相当重要的职务。
从日本振武学堂毕业时算起,除了在陈其美的荫庇下出任沪军第五团团长外,蒋介石几乎没担任过什么正式职务。从养马的二等兵到粤军作战科主任,已经过去了整整九年的光阴,其间的艰辛颠沛、冷暖甘苦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并且,这九年来败多胜少,甚至可以说是一败再败,试想一个人最美好的青年时期能经受得住几次失败?每个人都需要胜利来证明自己,尤其是在多年的失败后,更急需一场胜利在恢复自信。
这时的蒋介石就需要回到战场上,用胜利来证明自己。
所以一接电报,蒋介石立即起程,于3月15日抵达广州正式就职,并视察了驻扎在黄冈、潮安、三坝一带的粤军。看着整装待发的粤军,蒋介石顿觉心中一阵舒畅。虽然他离开部队已经一年多,但这时将思维从股票交易所转到行军打仗上,似乎没废什么力气。等视察一回来,信心十足的蒋介石马上拟定进攻福建的一期作战计划,准备在福建战场大展拳脚,痛痛快快的赢几场胜利。
也许是蒋介石时来运转。以前他制定的计划无一成功,但他这次的福建作战计划却旗开得胜。1918年5月,粤军开进福建,与隶属北洋系的闽军全面接战。此时粤军已扩编至一万多人,战斗力相当了得。按照蒋介石的一期作战计划,粤军各部很快攻克武平、下坝、永定和柏嵩关,一时军威大振,令北洋军闻风丧胆。
就在粤军准备扩大胜利战果向福建纵深地区推进时,一心与北洋议和的唐继尧、陆廷荣终于按捺不住,联合政学系的岑春煊组建了“西南各省护法联合会议”。这一来,南方军阀和孙中山算是彻底撕破了脸。
孙中山被排挤出广州军政府后,愤然于5月21日离开广州,又在几天后前往驻扎在三河坝的粤军总司令部。得到消息的蒋介石立即赶到韩江边迎接孙中山。
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在江边焦急地等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非常迫切地想见到孙中山,可他不想是在这种情况下见面。虽然他早料到有这么一天,但一想到他所尊敬的领袖遭此折辱,还是气愤不已。他想尽力维护自己心中的孙中山的领袖形象,庄严并强大,不怒则已,一怒则山河为之变色。眼下这种场面,过于悲情,只适合那些痴男怨女,不应该是他和一位政治领袖的重逢。
孙中山还是来了。他来看看自己拼了大半生才建立起的粤军,尽管和南北两派的军阀队伍相比,这支部队还太弱小,但这是他现在实现革命理想的唯一希望。当轮船渐渐靠岸,孙中山看到码头上一个青年军人站得笔直,多日的疲惫顿时一扫而光。
那是蒋介石。
“总理。”蒋介石在敬过一个标准的军礼后,抢上一步扶助孙中山。
孙中山满意地点点头,要蒋介石带路,去视察一下部队。蒋介石第一次离孙中山这么近,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一路上,他不断给孙中山介绍部队的编制和训练,还有意无意地提到由他拟定的第一期作战计划的胜利。
视察过部队后,孙中山留下蒋介石谈话,一直持续到深夜。蒋介石就福建当前的战略形势给孙中山作了详细汇报,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思路,还对粤军提出了整改意见,以适应革命的需要。
蒋介石手指地图说道:“现在的形势可以说是分秒必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北洋军必然全力进攻衡州。衡州一失,张敬尧很可能顺势攻桂林。同时,曹锟部将攻韶关,张怀芝部将攻赣州。最后,几路大军将合围广州,则大局堪忧。”
“那我们该任何应对?”孙中山问道。蒋介石的话让他深为担心,不由得拧紧了眉头。
“以我之见,我军应当趁敌军攻克衡州之前,令川、滇、黔联军攻打荆州和宜昌地区,以威胁敌军后背,使敌军不敢轻易南下。并趁张怀芝部尚未攻打赣州时,先拿下漳州等地,使桂、粤、闽、浙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广东局势才能稳定。先谋自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再谋制胜之道。”
蒋介石的这个观点,听得孙中山连连点头,其心头的忧虑一扫而光,就连随行的党内高层也对蒋介石佩服不已。
经过这次畅谈,孙中山对蒋介石印象深刻。在他眼里的蒋介石已不再是陈其美的化身,不再仅仅是一个重情义的同志,而是一个可以在未来支撑起革命伟业的栋梁。
也是从这一天起,蒋介石才摆脱掉陈其美的影子,获得了一个新的自我。
孙中山这次在粤军总部待了一周,然后经台湾去了日本,直到6月底才返回上海。他刚一回上海,便得到北洋军正集结重兵的情报,看样子是准备一举消灭粤军。
进退两难的粤军危在旦夕。由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已经被陆廷荣的桂系部队霸占,如果后撤必然面临和桂系的血战,背面还将遭到北洋军的追击。只有趁北洋军还未完成集结,冒险进攻实力相对较弱的福建李厚基部,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孙中山立即电令陈炯明准备进攻福建。
基于这个战略思考,蒋介石奉命制定《粤军第二期作战计划》。可是这次作战,粤军出师不利,很快丢失军事重镇大埔。陈炯明急令蒋介石亲赴前线,经过一场血战,终于夺回大埔。
按理说蒋介石也算立了一功,可在庆功宴上,蒋介石却遭到责怪。
“我说蒋主任,拜托你的作战计划考虑周详一些,免得弟兄们拿脑袋去往枪口上送。”陈炯明的亲信将领叶举喝得满脸通红,一手举着酒杯,一手指着蒋介石说。
叶举这句话立即赢得其他将领一阵附和,纷纷责怪蒋介石的第二期作战计划考虑不周,才让粤军陷于被动局面。弄得蒋介石闷坐着生气,脸色铁青。
“是不是孙大炮一来,你也跟着学会吹牛了?”叶举在打了个酒嗝后,嘴没闲着,又口出狂言。
这话让蒋介石忍无可忍。正要发作之际,猛然发现周围全是操着广东话的将领,他一个浙江人显得孤零零的势单力薄,只好强压怒火,愤然离去。
回去后,蒋介石怎么也想不通。叶举无礼指责他也就算了,可居然对孙中山如此不敬,这可让蒋介石无法忍受。“孙大炮”这个称呼,最早是清朝政府对孙中山的蔑称,慢慢就叫出了名,后来袁世凯也这么称呼过他。反正都是敌人才这么叫。可没想到,孙中山历经艰辛组建的粤军中,居然也有将领这么轻视孙中山。
想来想去,蒋介石只有去找领导反映情况。
一听蒋介石说明来意,陈炯明轻蔑地一笑。“这是多大个事啊?你率兵夺回大埔,我很满意。叶举他们那是喝多了,别理会那些人。”
“那他们污蔑总理,这一定得处罚,否则军纪难以维系。”蒋介石忿忿不平地说。
陈炯明严肃起来,摇了摇头说道:“那没必要。”
看着陈炯明突然间冷若冰霜的脸色,蒋介石知道再说下去已没有任何意义。他在回去的路,思前想后,一股孤独感顿时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还是回上海继续筹备股票交易所吧!这里毕竟是人家的地盘。”
作出这个决定后,蒋介石便不辞而别,径自回了上海。这也是他在粤军和上海之间徘徊摇摆的第一个来回。
后世人常评价蒋介石意气用事,理由就是他动辄负气离开粤军。可如果往深处想,蒋介石离开粤军,也未必全是在闹脾气。
早在蒋介石刚到广东不久,就发现了粤军里的一些秘密,而且归根结底问题都出在总司令陈炯明身上。陈炯明是早期的同盟会成员,在广东根基深厚,人脉极广。他提出“广东人的广东”,表面上是想在广东人心中唤起地域意识,将陆廷荣的桂系势力驱逐出广东,但实际上却或明活暗地逐步将粤军变成清一色的广东人的部队。这让身为浙江人的蒋介石情何以堪,又怎么在粤军中立足?
陈炯明这么做,虽然同为广东籍的孙中山没有察觉,但两人的政治主张迥然不同,陈炯明实际只想称霸广东,孙中山则坚持要恢复民国革命到底。两人的合作,只是因为孙中山身边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来领军打仗而已。陈炯明的部下也是骄横跋扈,眼中只有陈炯明而没有孙中山和革命事业。这和陈其美领导的沪军不同,陈其美是真心拥护孙中山,而陈炯明则是在暗藏祸心地一点点把粤军变成他的私人部队,好成为又一个崛起的新军阀。最明显的例子,当蒋介石向陈炯明指出叶举对孙中山不敬的问题,陈炯明竟然丝毫不以为意,只一味袒护叶举。这等于是让蒋介石证实了以前的猜测,陈炯明的确是在刻意培植私人势力。
这一切,蒋介石看得是洞若观火。所以他这次离开粤军,并非是逞一时之气,而是看透了粤军内部的是是非非,绝非只是一部分人骄横不羁故意排挤外乡人那么简单。所以,就连粤军中真心拥护孙中山的参谋长邓铿来汕头劝他归队,他也没有听从,而直接返回上海。
蒋介石之所以敢这么强硬地负气离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他忙于福建军务时,北京证券交易所已于1918年6月5日开业,额定资本100万元,实际资本为10万元,有60名经纪人进场交易公债。同时,继英商在上海开办众业公所之后,日本商人也开办了上海取引所,预计12月正式营业。
也就那么几个月时间,本来看着已经没什么希望的股票交易所,居然一下子冒出来两家。这样一来,虞洽卿等人不干了。上海这么多本国商人要办股票交易所,农商部不批准,可日本人一开就成,况且北京证券交易所也已开门营业。这个道理无论如何是讲不通的。有虞洽卿出头,张静江等人又活跃起来,原来极力阻止的张謇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北洋政府农商部见张謇都不再反对,办股票交易所又是抵制外资控制,保护本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也就准备批准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于是,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又紧锣密鼓地搞起来。
形势比人强,又是一波此消彼长。
上海的交易所和广东的粤军就象跷跷板的两头,一头高另一头就低。当交易所刚筹备时,蒋介石没有到广东出任大元帅府参军。后来交易所开办无望,粤军作战科主任的任命就正好来了。现在粤军形势堪忧,蒋介石又备受排挤,眼看无立足之地时,这交易所竟然神奇地起死回生。
坐跷跷板不容易,还得每次都坐到升起的那一头,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极高的技巧。站在回上海的巨轮上,蒋介石感慨不已。如果换了别人,也许会把这些经历归结于运气。但蒋介石不愿意将这些看成是命运的垂青。从运气上来讲,这些年他一直在走霉运,直到突发奇想开始筹备交易所,他才将命运抓在自己的手中,让事情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人生本来就有起有落,那些一根脑筋觉得人生会一直顺利或者一直倒霉的人,在现在的蒋介石看来幼稚得可笑。但是,光知道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也就是需要提前做好应对人生低潮的准备,才可以避免失败或者减少损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出自《礼记·中庸》的古训说明做好提前应对才是关键,成功者和庸碌者之间的区别也就在此。蒋介石想到这,不禁得意地微微一笑。
蒋介石能有现在这份底气和洒脱,得益于他可以在从政和经商之间自由选择,而且当选择一条路时从没把另一条路堵死,总是留有回旋余地。从这一点来看,此时的蒋介石在政治上已经成熟,和当年孤身赴日的愣头青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这次出走,还有一层更加深远和微妙的原因,可能连老谋深算的陈炯明都没想到。那就是一个人坐跷跷板尽管可以在两头间换来换去,比如象蒋介石一样在交易所和粤军之间来回摇摆,但却只能坐一副。如果想换副更大更好的跷跷板,那就是叛变,而叛变的人在哪都不受欢迎。
投机也是有底线的。
蒋介石筹备交易所和任职粤军,都是跟着孙中山的路线在走,也就是一直坐着革命这副跷跷板,属于革命队伍里的分工不同。但陈炯明提出“广东人的广东”,暗中将粤军培植成自己的私人武装,还包庇对孙中山不敬的部下,就有换副跷跷板坐的嫌疑。
这不是好兆头。自从在日本第一次面见孙中山后,蒋介石就认定自己一生只能跟着孙中山走。眼下粤军暗潮汹涌,如果蒋介石继续留在粤军,哪天陈炯明真的要换副跷跷板,蒋介石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背叛孙中山,要么被陈炯明清洗。这不该是自己未来的命运,蒋介石在心里很肯定这一点。
所以从长远来看,蒋介石回上海继续折腾交易所,应该说并非是意气用事,而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成功的人并非总是智商过人,关键在于他们提前做好准备,两条腿走路,甚至是狡兔三窟,预先看到后面的趋势,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悲剧命运,从而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些人的失败,其实是他无路可走,只能在失败和更加失败中选择。背水一战和妙手回春,注定只能出现在传奇故事里,现实中更多的是兵败如山倒和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孙中山之所以失败,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总是将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而且不等到人家原形毕露就看不出问题所在,这样他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当事情坏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时,那么不管是谁都没法改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最终结果发生。
后来的事实证明,蒋介石的自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