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香料与医学
古往今来,中医所用药材最主要的原料是植物。从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到孙思邈写《千方金》,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一代代的中医逐渐掌握了各种植物的药理和毒性,将其用于医学治疗中。
例如,在屈原生活的楚国时代,人们大多有佩戴香草的习惯,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南方地区的疠疫,另外起个辟邪的作用。古代的南方,山区常有瘴气、蚊虫,使用香草可以驱蚊虫,清新空气。在古时候,人们对瘴气和疫病是非常害怕的。《后汉书•南蛮传》:“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那时人们认为,在中国东南和岭南地区的森林池沼之间,升腾起来的雾气,常常会让人生病,致使阴阳不调,发热头痛,是导致疟疾等传染病的源头。
虽然现代医学表明,这些疾病真正的源头是细菌,而不是瘴气。但当时人们所采用的应对方法却是正确的,那就是熏焚青蒿草(黄花蒿)来祛除空气中的细菌,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到今天,由青蒿(黄花蒿)提取的青蒿素仍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品。除青蒿外,医学界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其它天然植物,并且除中国重庆东部、福建、广西、海南部分地区外,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生产的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都很低,无利用价值。目前只有中国重庆酉阳地区武睦山脉生长的青蒿素才具有工业提炼价值,当地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对这种独有的药物资源,国家有关部委从80年代开始就明文规定对青蒿素的原植物(青蒿)、种子、干鲜全草及青蒿素原料药一律禁止出口。
实在应该感谢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生成如此奇妙之物,让人民得以抵抗疾病的威胁,实在令人感叹。
不过,将青蒿用于治疗疟疾,早在魏晋时期的葛洪就明确提出来了。这种青蒿就是先秦时期用于熏焚祭祀的萧,也就是说,华夏的祖先早已经将香草、香料与祖国的医学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直到今天还在造福于人类。
早在先秦时期,从人们用熏焚萧(青蒿草)、艾草的方法治疗瘟疫等传染病开始,香料便与中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普通民众将采摘到的兰、蕙、椒、桂,用于室内熏香、佩戴去除异味疠病。汉代的皇室和贵族阶层也将花椒混合在泥里,均匀地涂抹在墙壁上,称为“椒房”,以去污秽之气。这种利用香料熏焚祛除异味、蚊虫、疠病的方法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南方一些地区还会焚烧香蒿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消毒。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从香料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与医学紧密相连,它的文化属性与药用价值就一直并存至今。人们不仅用香料用于治病,还以各种香料为主材炮制成香药,研究出很多香方,这样既克制了香料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又增强了香的药效,使用起来更安全更合理。
经过先秦时期的发展,中国在经济繁荣贸易畅通后,域外朝贡而来的香药逐渐成为医生青睐的治病良药,例如产自大秦(罗马帝国)的苏合香就被医生们用于治疗心脏方面的疾病。另外,医学家们还总结出各种香料在医学方面的用处,尤其是四大香料,这就是所谓的“沉、檀、龙、麝”。
沉香:科学家们在《中药大辞典》中分析指出,将沉香的丙酮提取物经皂化蒸馏,得挥发油13%.其中含苄基丙酮、对甲氧基苄基丙酮等,残渣中有氢化桂皮酸、对甲氧基氢化桂皮酸等。经霉菌感染的沉香含沉香螺醇(Agaro-spirol)、沉香醇(Agarol)、沉香呋喃(Agarofuran)、二氢沉香呋喃、4-羟基二氢沉香呋喃、3,4-二羟基二氢沉香呋喃、去甲沉香呋喃酮(Nor-ketoaga-rofuran);未经霉菌感染的沉香含硫、芹子烷(Selinane)、沉香醇等。这些醇类化合物,就是沉香独特香气的来源,同时也是沉香药效的来源。经科学研究表明,香料之所以能用于医学,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植物的油脂分泌物在起作用。
沉香树脂呈晶体状,极为坚硬。主要为2—4个径向复管孔。轴向薄壁组织包裹星散状的内含韧皮部,两者混杂在一起,形成结合型。内含韧皮部可见,散生,结合型薄壁组织一起呈长椭圆形、月牙形、眼睑形,该部分在干燥时易受损。干燥香材横切面上可见小孔。
沉香可以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男子精冷。很多古代医书都记载了沉香的疗效。最早的是汉末的医学著作《别录》,也是最早记载沉香的医书,说沉香可以“疗风水毒肿,去恶气”。唐代波斯移民后裔李珣,出身于医药世家,能接触到西域运到中原的珍贵香药。在他集毕生所学写下的《海药本草》中也记载着沉香的药用,“主心腹痛、霍乱、中恶,清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
其他一些医书如《日华子本草》记载:“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治)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
《珍珠囊》中记载:“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
《纲目》记载:“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
《医林纂要》:“坚肾,补命门,温中、燥脾湿,泻心、降逆气,凡一切不调之气皆能调之。并治噤口毒痢及邪恶冷风寒痹。”
《本草再新》:“治肝郁,降肝气,和脾胃,消湿气,利水开窍。”
甚爱沉香的丁谓,在死前不进食,每天只喝沉香水度日。这是香料在医学应用上的一大奇谈。
时至今日,由于野生沉香等香料的稀少,再加上被各国列为保护植物,不允许采伐,因此医学上已经不可能使用野生香料做药用,转而大量采用人工种植的沉香入药。现在中国用于医学上的沉香,基本为人工种植的沉香树,经人工“开香门”,几年后收获生结沉香。这样的沉香,其药效与经过百年风雨自然熟结的天然沉香是无法相比的,但仍是心脏病药物的重要成分。
沉香树现已经在我国海南岛、贵州、云南大量种植,面积都高达数万亩。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地也开始大量人工种植沉香。人工种植的沉香,大约待树存活到10年左右,就用开香门、涂蜜引蚂蚁咬噬、打吊针等方法使沉香树结香。据说,现在农业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种真菌,可以让沉香很快结香。这种人工沉香,按开始开香门到采摘的时间,分一年香、二年香、三年香、五年香等。其中五年香在市场上常被算做一级品,用做沉香粉的大多为一年香。
不过,人工沉香的品质与野生沉香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用于香席的一般应为野生沉香。
檀香:香学意义上所指的檀香主要是指白檀香。《本草纲目》记载:“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檀香的主成分为α及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萜(santene)、檀萜酮(santenone)、α-檀萜醇,(a-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香酸(santalic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acid);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等。檀香有药效,主要是因为含有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C15H24O)。由于檀香醇是一种萜,有α-檀香醇(三环倍半萜烯醇)和β-檀香醇(双环倍半萜烯醇)两种异构体,通常以混合体的形式直接使用。在用于香席闻香时,檀香单独熏焚气味无法达到醇和清远的境界,常用作定香剂,也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
檀香醇对生殖泌尿系统极有帮助,可改善膀胱炎,具有清血抗炎的功效。它独特催情的特性,可驱散焦虑的情绪,有助于增加浪漫情调。
檀香对胸腔感染,以及伴随着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的喉咙痛、干咳也有效果。当粘膜发炎时,檀香可舒缓病情,更可以刺激免疫系统,预防细菌再度感染。它还可以用来治疗为灼热,并且其收敛的特性,对腹泻亦有帮助。熏焚檀香对身体也有抗痉挛和补强的功用,能带来放松和幸福的感觉。
《本草经疏》:“紫真檀,主恶毒风毒。凡毒必因热而发,热甚则生风,而营血受伤,毒乃生焉。此药咸能入血,寒能除热,则毒自消矣。弘景以之敷金疮、止血止痛者,亦取此意耳。宜与番降真香同为极细末,敷金疮良。”
龙脑:龙脑香又叫冰片,是龙脑香树分泌的树脂,为三萜化合物。主要含右旋龙脑,另含律草烯、β-榄香烯、石竹烯等倍半萜,以及齐墩果酸、麦珠子酸、积雪草酸、龙脑香醇酮、古柯二醇等三萜化合物。气味辛、苦、微寒、无毒。冰片可以清香宣散,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惊痫,暑湿蒙蔽清窍,喉痹耳聋,口疮齿肿,疮痈疳痔,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在中医实践中,冰片的应有是比较广的,配合朱砂、硼砂、玄明粉配伍吹搽患处,可以散火解毒,治疗痰火郁闭,喉痹音哑,或火热壅滞,口疮齿肿者,冰片都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冰片与麝香、牛黄、黄连、郁金等配药,可以清热开窍,治疗热闭神昏。冰片可与炉甘石、玄明粉、硼砂配伍,制作成末点眼,治疗火眼,翳膜胬肉。
冰片对疮毒具有特别的疗效,比如非常顽固的鸡眼。将冰片少许置于鸡眼上,用火点燃,至感觉疼痛时将火吹灭。每日治疗1~2次,每次约半分钟,一个疗程5~7天。愈后局部无瘢痕,治疗期间可照常行动。
现代医学合成冰片主要含龙脑(Borneol)59.78%~58.93%、异龙脑(Isoborneol)38.98%~37.52%、樟脑(Camphor)2.70%~2.09%.
由于天然龙脑的昂贵与稀少,现在中医基本使用人工冰片。即用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经水蒸气蒸馏、冷却,所得的结晶叫做艾粉,再将艾粉精制而成为冰片。
麝香:又叫当门子,是为数不多来源于动物的香料,具有比较强烈的气味。麝香为中药材的一种,其药用来源为麝科动物,如林麝(MoschusberezovskiiFlerov)、马麝(Moschus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moschiferusLinnaeus)等成熟的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1]。麝香主要含麝香酮(Muscone)、降麝香酮(Normuscone)、麝香醇(Muscol)、麝香吡喃(Mus-copyran)、麝香吡啶(Muscopyridine)、羟基麝香吡啶-A(HydroxymuscopyridineA)、羟基麝香吡啶-B(HydroxymuscopyridineB)、3-甲基环十三酮(3-Me-thylcyclotridecan-1-one)、环十四烷酮(Cyclotetrade-can-1-one)等。亦含胆甾-4-烯-3-酮(Cholest-4-ene-3-one)、胆甾醇和它的酯类、睾丸酮(Testosterone)、雌乙醇(Estradiol)、5α-雄烷-3,17-二酮(5α-Androstan-3,17-dione)等11种雄烷衍生物,含约25%的蛋白质与氨基酸。麝香中还发现了一种分子量为1000左右的肽类活性物质,并分离出一种分子量约5000~6000的多肽,其醇溶物中含4种游离氨基酸,即精氨酸,脯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
此外,麝香中还含钾、钠、钙、镁、铝、铅、氯、硫酸盐、磷酸盐和碳酸铵以及尿囊素(Allantoin)、尿素、纤维素等。其中水分22.56%,灰分3.62%(其中含钾、钠、钙、镁、铁、氯、硫酸根、磷酸根离子等),含氧化合物(其中含碳酸铵1.15%,铵盐中的氨1.89%,尿素0.40%,氨基酸氮1.07%,总氮量9.15%),胆甾醇2.19%,粗纤维0.59%,脂肪酸5.15%,麝香酮1.2%。麝香主要有效成分为麝香酮。它曾用在牛黄丸、苏合香丸、西黄丸、麝香保心丸、片仔癀、云南白药、六神丸等产品中。
麝香酮为重要的有效成分,其含量占天然麝香肉中的1.58%~1.84%,占天然麝香毛壳中的0.90%~3.08%,现在已经能够人工合成。
麝香性辛、温、无毒、味苦。入心、脾、肝经,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之功能。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许多临床材料表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或处于昏厥休克时,服用以麝香为主要成分的苏合丸,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古书《医学入门》中记载:“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肉,内入骨髓”。《本草纲目》中记载:“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其意是说麝香可很快进入肌肉及骨髓,能充分发挥药性。治疗疮毒时,药中适量加点麝香,药效特别明显。西药用麝香作强心剂、兴奋剂等急救药。
古人在制作墨时,除了要求用古松灰外,还常加一些麝香、龙脑等高级香料。这样的墨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写出的字、作出的画香气喜人。而且,这样的名墨还有治病救人的例子,原因就在于墨中加了麝香等香料。这和古代的名贵线香,由于是沉香、龙涎等制成,所以在焚烧后的灰烬可以用于治病,是一个道理。当代人看到古书说到名墨、香灰可以治病,以为是传说迷信,其实是不了解其中的奥秘而已。
甲香:是蝾螺科动物蝾螺或其近缘动物的掩厣,在香席中只用于合香,增加香的稳定性和香味。《唐本草》中记载,甲香可以“主心腹满痛,气急,止痢,下淋”,就是说可以治疗脘腹痛,痢疾,淋病,痔瘘,疥癣。《本草拾遗》:“主甲疽,瘘疮,蛇蝎蜂螫,疥癣,头疮,嚵疮。”《海药本草》:“和气清神,主肠风痿痔。”甲香可以煎汤,也可以研成粉末外用。
苏合香:有较好的辟秽和祛痰作用,所以对于秽浊之气侵袭人体,导致昏厥或中风昏迷痰盛的症状,使用效果最好。现代医学也使用苏和香作为治疗心脏病药物的成分。
苏合香树脂含挥发油,内有a-及β-蒎烯(pinene),月桂烯(myrcene),樟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1,8-按叶素(l,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ene),异松油烯(terpinolene),芳樟醇(linalool),松油-4-醇(4-terpineol),a-松油醇(a-terpineol),桂皮醛(cinnamicaldehyde),反式桂皮酸甲酯(trans-methylcinnamate),乙基苯酚(ethyphenol),烯丙基苯酚(allylphenol),桂皮酸正丙酯(n-propylcinnamate),β-苯丙酸(β-phenylpropionicacid),1-苯甲酰基-3-苯基丙炔(l-benzoyl-3-phenylpropyne),苯甲酸(benzoic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亚油酸(linoleicacid),二氯香豆酮(dihydrocoumarone),桂皮酸环氧桂皮醉酯(epoxycinnamylcinnamate),顺式桂皮酸(cis-cinnamicacid),顺式桂皮酸桂皮醉酯(cis-cinnamylcinnamate)等。又含齐墩果酮酸(oleanonicacid),3-表齐墩果酸(3-epioleanolicacid)。
虽然苏合香是著名的香药,但在宋代有滥用之嫌。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写道:“今人滥用苏和丸,不知诸香走散真气,每见服之,轻病致重,重病致死,惟气体壮实者,庶可暂服一、二丸,否则当深戒也。”
因此,对苏合香的使用,应该注意比例和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可随意使用。
乳香:含树脂60%~70%,树胶27%~35%,挥发油3%~8%.树脂的主要成分为游离α-乳香脂酸(α-Boswellicacid)、β-乳香脂酸(β-Boswellicacid)、结合乳香脂酸、乳香树脂烃(Olibanoresene);树胶为阿糖酸(Arabicacid)的钙盐和镁盐、西黄芪胶黏素(Bassorin)和苦味质.挥发油含蒎烯(Pinene)、莰烯(Camphene)、香桧烯(Sabinene)、榄香烯(Elemene)、消旋-柠檬烯(Dipentene)及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1-壬烯(1-Nonene)、己醛(Hexanal)、庚醛(Heptanal)、辛醛(Octanal)、壬醛(Nonanal)、2,4-壬二烯醛(2,4-Nonadional)、间-异丙基甲苯(1-Methyl-3-isopropylbenze-ne)、桉树脑(Cineole)、异辛醇(Isooctanol)、1-辛醇(1-Octanol)、1-壬醇(1-Nonanol)、乙酸正辛酯(Octylacetate)、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等.
古人炼制乳香做药的方法,在《品汇精要》有记载:“凡使(乳香),置箬上,以灰火烘焙熔化,候冷,研细用。”使用乳香时,先去除砂子杂质。然后取拣净的乳香,放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见熔化点,略呈黄色,取出放凉;或炒至表面溶化时,喷洒米醋,继续炒至外层明亮光透,取出放凉。每100斤乳香,用6斤米醋去泡。
《纲目》记载:“乳香入丸药,以少酒研如泥,以水飞过,晒干用;或言以灯心同研则易细,或言以糯米数粒同研,或言以人指甲二、三片同研,或言以乳钵坐热水中乳之,皆易细。辛苦,温。”
乳香可以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
古人除了以上几种重要香药外,还按照中药的炮制方法,研制了一些以香药为主的药方,例如“丁沉煎圆”,就是丁香二两半、沉香四钱、木香一钱、白荳蔲二两、檀香二两、甘草四两,碾碎成细末,再用甘草混在一起煎熬成膏,和匀之后,做成圆如鸡头大的药丸。这种药丸每次吃的时候,在嘴里慢慢嚼化。经常服用,可以起到调顺和气,舒畅心气,治疗心疾的作用。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从小患有一种热毒症,需要服用一种叫“冷香丸”的药物。冷香丸是“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从熟悉医方药学的曹雪芹笔下,一个用香花制成的香药就跃然于纸上。这其实就是一种经过炮制的合香香药,虽然经过了文学加工,但还是可以看出,香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应有是非常广的。以《红楼梦》在中国的影响,这“冷香丸”可能也应该是最有名气的香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