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血战赣北,左宗棠救了曾国藩
在京城湖南会馆的东边大概三四里处,有一条著名的胡同,名叫米市胡同。清朝的时候,这里是京城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很多文人雅士都选择居住在这里。咸同年间领袖京城文坛的大才子潘祖荫,就居住在这里。
最近这段时间,潘祖荫很不高兴。因为囊中羞涩,他已经很久没有去京城名旦朱莲芬那里听戏了。
这天,潘祖荫正伏在几案上回忆朱莲芬的精彩演技,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这脚步声,潘祖荫最熟悉不过。如此火急火燎,除了郭嵩焘,不会有别人。
潘祖荫把郭嵩焘迎入书房。两人寒暄片刻后,郭嵩焘嬉皮笑脸地对潘祖荫说:“伯寅兄(潘祖荫,号伯寅),最近怎么不请我去莲芬家啦?”
郭嵩焘这句话,正说到了潘祖荫的痛处。潘祖荫摇头叹气一番,然后说:“最近手头紧,去不了莲芬家。”
听完这话,郭嵩焘依旧嬉皮笑脸地对潘祖荫说:“少在我面前哭穷!今天这客,你请定了!”说完,郭嵩焘一把拉起潘祖荫,便往朱莲芬家中走去。
被郭嵩焘强拉到朱莲芬家后,潘祖荫浑身不自在。他实在不想在他欣赏的人面前露出穷酸相。
这朱莲芬,虽然看名字像个女孩子,但其实是男人。他是京城闻名的昆曲旦角,深受士大夫们喜欢。他和潘祖荫是至交,很清楚潘家的经济情况,知道潘祖荫现在没钱。俗人都是势利的,朱莲芬也不例外。在拿不出银子的潘祖荫面前,他没有了以往甜美的笑容。这样一来,潘祖荫更加坐立不安了。
这时候,郭嵩焘从口袋里拿出十两银子,对着朱莲芬说:“朱老板,不要这么势利嘛。咱们有的是钱,这十两你先拿着。”
潘祖荫见郭嵩焘为他解了围,高兴得很,赶紧道谢。这时候,郭嵩焘慢腾腾地拿出一个布袋,放到桌子上,然后打开。
潘祖荫凑近一看,见布袋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子,足有三百两以上,心里就犯嘀咕了:这郭嵩焘想干什么呢?
这时候,郭嵩焘凑近潘祖荫,小声地说:“伯寅兄,实不相瞒,今天我是有求于你。如果你愿意帮忙,这桌上的银子都是你的。”
潘祖荫正需要银子周转,于是赶紧问要他做什么。郭嵩焘神秘地说:“想请伯寅兄帮忙递个折子。折子我已经弄好了,具体内容你先不要问。只要你肯递,这些银子都是你的。”
潘祖荫信任郭嵩焘,又贪图银两,于是立马答应。两人在朱莲芬家喝酒、听戏,玩了很久。直到下午,郭嵩焘才拉起潘祖荫,一起前去递折子。
路上,潘祖荫问折子的具体内容。郭嵩焘怕他得知内容后反悔,支支吾吾不肯说实话。
就这样,两人来到了奏事处。潘祖荫说:“已经到了这里,我肯定不会反悔。只是折子的内容,必须让我知道。不然皇上问起来,我怎么作答呢?”
郭嵩焘不得已,只好拿出奏折交给潘祖荫。潘祖荫打开奏折一看,才知道这是一道保荐左宗棠的奏折。起初他并不在意,只是漫不经心地看,当看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话时,他的情绪突然激动了,高声喊道:“好文章!”
听到这一声喊,郭嵩焘就放心了,因为他知道,潘祖荫这次是真的不会反悔了。果然不出他所料,很快,潘祖荫就把折子递上去了。
郭嵩焘为什么要怂恿潘祖荫上这么一道折子呢?一切都得从改变左宗棠命运的樊燮事件说起。
樊燮是湖广总督官文家的亲戚,靠着官文的推荐,坐到了永州镇总兵这个重要位置上。此人毫无才能,却喜欢摆官谱,所以左宗棠很看不起他,而他呢,也仗着自己是总督家的亲戚,看不起虽然大权在握但没有名分的左宗棠。两人因此闹出矛盾来。后来,樊燮在与左宗棠的斗争中落败,不仅被免职,还被抓了起来。
官文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他不仅支持樊燮反告左宗棠,还亲自上奏弹劾左宗棠,说他利用巡抚的信任,把持湖南军政。
咸丰皇帝看到官文的奏折后,大怒,当即批示:“如果左宗棠真的有不法行为,你就将他就地正法!”
对左宗棠来说,这真是祸从天降!此前,他掌握着湖南一省的军政大权,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此后,他却要为了躲避官文的加害,到处奔波。这真是一夜之间,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左宗棠的遭遇,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其中,既包括胡林翼、曾国藩等湘军将帅,也包括郭嵩焘、高心夔、王闿运等当时在京城的与湘军渊源颇深的人物。
当时,主掌朝政的是肃顺,而高心夔、王闿运正是肃顺身边的红人。于是,郭嵩焘便请高心夔、王闿运,向肃顺求救。
和文庆一样,肃顺也很重视汉人。他答应救左宗棠,但提出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有人先上奏保荐左宗棠。
请谁上奏保荐左宗棠比较合适呢?郭嵩焘想到了潘祖荫。当时的潘祖荫,是咸丰皇帝身边的红人。他上的折子,咸丰都很重视。于是便出现了本节开始时说到的那些情节。
潘祖荫的折子果然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咸丰向他问起了相关情况。咸丰说:“你怎么认识左宗棠?还知道他的为人?”
潘祖荫并未认真准备这次应对,被咸丰这么一问,他就有点语塞了。还好,他比较机灵,很快就想出了搪塞咸丰的话语。他对咸丰说:“左宗棠是我的老师。”
咸丰一听,大惊,叹道:“真没想到,这个左宗棠,还是你的老师!”这时候,咸丰皇帝对左宗棠的看法,就有些改变了。
此后不久,咸丰就找肃顺商量如何处置左宗棠。咸丰说:“官文弹劾左宗棠,潘祖荫却又保荐他。左宗棠有不法行为,本来是应该严惩的。但如今天下内忧外患,需要真正的人才,替朝廷分忧。左宗棠既然有大才,那就应该重用。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
肃顺见时机已到,立即说:“我听说骆秉章很信任左宗棠,把所有的军政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官文弹劾左宗棠的奏折中,也说左宗棠揽权。照这样看来,骆秉章在湖南的‘功绩’,都是左宗棠的‘功绩’。可见,这个左宗棠,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
听肃顺这么一说,咸丰皇帝彻底改变了左宗棠的看法。官文觉察到了这种变化,立即改变了态度,装模作样地替左宗棠平反昭雪。于是,左宗棠担惊受怕的日子结束了。等待他的,将是光辉灿烂的明天。
此后不久,咸丰皇帝就与曾国藩商量如何安排左宗棠。曾国藩和胡林翼商量后,奏陈咸丰说:“左宗棠才能极大,无论皇上委派给他什么差事,他都会尽力去做,报效朝廷。”
1860年6月9日,清廷下发谕旨,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这标志着左宗棠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他的军事生涯即将拉开序幕。
随后,胡林翼也上奏保荐左宗棠。胡林翼说:“左宗棠擅长军事谋略。之前在湖南帮助骆秉章处理军事,‘功’勋卓著。恳请皇上命他迅速在湖南招募兵勇六千人,开赴江西、皖南,协助曾国藩作战。”
胡林翼之所以上这道折子,与当时的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1860年6月,由于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清廷命曾国藩代理两江总督,督师东下,夺取苏州。当时曾国藩手下的将领,只有一个从胡林翼那里换来的鲍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负责攻打江北的安庆,归胡林翼节制,而鲍超率部随曾国藩渡江南下,归曾国藩节制)靠谱一点,其他的都不堪大用。所以,胡林翼要奏请朝廷,命左宗棠编练一支军队,帮助曾国藩。
很快,咸丰皇帝批准了胡林翼的请求。就这样,作为湘军三大系之一的左系湘军,或者叫楚军,就应运而生了!
左系湘军最初的名将有三人,即王开化、杨昌濬和刘典。这三人,之前都曾是罗泽南的部下。也就是说,左系湘军和曾胡系湘军一样,骨干力量来自罗泽南集团。
王开化是王錱的堂弟,一直跟随王錱作战。王錱病逝后,其统率的老湘营一分为二,分别由王开化以及另一位日后的湘军重要将领张运兰统率。
左宗棠一直很欣赏王錱,因而对王开化也比较看重。刚创办左系湘军那会儿,左宗棠考虑到自己之前几乎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便想请王开化在实战中手把手地教他。
可是,这时候的王开化已经重病缠身,需要长期休养,他并不想再出山。左宗棠也知道这些,但作为新手的他不能缺少王开化。于是,他天天前往王开化家中劝说,希望用自己的真诚打动王开化。最终,他与王开化达成了君子协定。王开化答应出山教导左宗棠,但时间只有半年。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开化的到来对初出茅庐的左宗棠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昌濬是湘军主要将领中书生气很浓的一位,诗词书画的功底都很不错,可以媲美彭玉麟。虽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是打斗的高手,但他并不以勇猛著称。在左系湘军中,他管谋略和后勤的时候多,临阵冲锋的时候少。
杨昌濬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两个女人。两个女人之一即是小白菜。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因为相关影视剧的热播,已经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赘述。另一个女人,是她的妻子陈氏。
杨昌濬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父亲怕日后拿不出聘礼娶媳妇,便将邻居家四岁的小女孩陈氏收为童养媳。杨昌濬与陈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感情很深。
后来,杨昌濬做了大官。一个当地的富豪看中了他的权势,想把女儿嫁给他。杨昌濬的母亲穷了一辈子,见有富豪前来结亲,就有些心动了。她本以为杨昌濬会欢欢喜喜地答应下这门亲事,却没想到杨昌濬会坚决反对。
杨昌濬大义凛然地对他母亲说:“我和陈氏,早就有了夫妻的名分。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感情不那么深,但事实上我们非常相爱。书上说,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我杨昌濬读了那么多的圣贤书,又是老百姓的父母官,怎么可以做抛弃发妻这样的禽兽之举?”
杨昌濬的母亲见杨昌濬如此痴情,也就没有强迫他娶富豪之女。贤惠孝顺的陈氏得知婆婆的行为后,并没有怪罪她,并且加倍努力地侍奉婆婆。
杨昌濬官做得很大,在外面的时候多。陈氏过不惯衙门的生活,便待在老家主持家务,侍奉公婆。为了有个放心的人照顾杨昌濬的饮食起居,她还专门替杨昌濬物色了一个小妾。
陈氏的贤惠换来的是杨昌濬对她深深的爱。陈氏病逝后,身为一品大员的杨昌濬不再续弦,直至许多年后追随陈氏而去。试问古今中外,地位与杨昌濬相当或超过杨昌濬的人当中,有几人能像杨昌濬这样痴情?
王开化、杨昌濬都是湘乡人,而刘典是宁乡人。之前,左宗棠在骆秉章幕府中的时候,非常重视刘典,命他办理宁乡团练。心狠手辣的刘典,率团练捕杀起义军一百多人,压住了反抗力量。从这件事中,左宗棠知道了刘典的才能。所以,当他着手编练左系湘军的时候,就把刘典请了出来。从此以后,刘典成了左宗棠的重要助手。左宗棠收复新疆期间,在后方主管后勤的就是刘典。
当左宗棠率领着他刚刚编练成功的左系湘军从湖南开往江西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在皖南碰了一颗大钉子。在太平军的逼迫下,这位“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湘军统帅,一度留下遗嘱,准备舍弃性命,报效清廷。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溃后,清廷命曾国藩代理两江总督,率兵东进,夺取苏州。曾国藩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谈夺取苏州是天方夜谭,但他不得不做出东进的态势,以免清廷猜忌他。于是,曾国藩率兵渡江,在祁门扎下营垒。
不久之后,太平军名将李世贤率领四万大军挺进皖南。他的第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曾国藩祁门大营的东大门徽州府城。
面对气势宏伟的太平军,曾国藩准备亲自率军前往徽州镇守。为了摸清情况,曾国藩先派一个名叫朱品隆的将领前去徽州了解情况。朱品隆回来后,告诉曾国藩说:“要守住徽州,至少需要精兵两万人。张公(张芾,1853年江忠源守南昌时的江西巡抚,后奉旨督办皖南军务)手下的兵虽然多,但精兵极少,不可靠。”
这样一来,曾国藩就有些犯难了。当时,归曾国藩统率的军队中,算得上精兵的只有鲍超所部。然而当时,鲍超的军队另有重任,无法前往徽州驻防。这样一来,曾国藩所能调往徽州的,就只有一些杂牌军队。靠这些军队对抗李世贤大军,显然是不靠谱的。
就在曾国藩左右为难的时候,他的老朋友李元度站了出来,向他主动请缨说,他只需要手下的三千平江勇,就能守住徽州城。
对李元度,曾国藩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学问好,人品好,并且在自己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当年曾国藩兵败靖港,不少人落井下石,侮辱曾国藩,陪伴曾国藩度过那段艰难日子的就是李元度。后来,曾国藩困守江西,很多曾国藩的好友都弃他而去,只有李元度默默地回到家乡平江,招募平江勇带往江西,保护曾国藩。因为这些,曾国藩很感激李元度。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恨李元度。这个“恨”,不是仇恨,而是恨铁不成钢。李元度领兵打仗,败多胜少,总是令对他寄予厚望的曾国藩失望。
李元度带兵,有两大毛病。首先是对部下太仁慈。对违反军令的将士,他不忍心严格执法。长此以往,他的军队中便形成了慵懒散漫的风气。这对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是很不利的。
其次,李元度喜欢做学问,把许多时间用在了看书、写书上,因此耽误了治军。由于训练抓得不紧,防御工事的修筑督查不严,李元度的军队很难打胜仗。
对李元度的这些毛病,曾国藩心知肚明。但人往往是这样,喜欢一个人就很容易忽视他的缺陷。曾国藩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当李元度向他主动请缨前往徽州驻防的时候,他答应了。
李元度率领手下的三千平江勇来到徽州后不久,太平军李世贤部就开始进攻位于徽州东北、距离徽州九十里的丛山关,试图占领丛山关,然后攻打位于徽州东北、距离徽州六十里的绩溪县城,最后进攻徽州。
得知太平军的动向后,李元度连忙派出两营队伍前往丛山关驻防。10月3日,李世贤凭借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击败这两营湘军,击毙其中一名营官,占领丛山关。
丛山关失守后,绩溪县城门户大开。三天后,太平军兵不血刃地占领绩溪县城。这时候,太平军距离徽州府城,只有区区六十里了。
这时候,曾国藩意识到徽州危险,连忙派出四营军队前往徽州,协助李元度防守。虽然增加了四营军队,对李元度来说,形势依旧不乐观。他的麾下,只有八营四千军队,其中还有两营是从未打过仗的新兵,而对手李世贤麾下,有四万能征惯战的太平军。对李元度来说,这是一场注定打不赢的战斗。
在具体作战中,李元度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使本来就严峻的形势更加恶化了。本来,他如果收缩兵力重点防守的话,是可以和李世贤周旋一段时间,等待形势发生变化的。然而,李元度不是罗泽南、李续宾那样的能够沉得住气的将领。他很浮躁。他把主要兵力布置在前沿,与太平军决战,结果很快被太平军击败。
经此惨败后,李元度才收缩兵力,认真防守。很显然,到这时候才这样做,已经没什么用了。
当时,由于连日阴雨,徽州城西门的城墙被雨水浸润后坍塌。太平军抓住战机,乘夜猛攻西门。清军抵挡不住,纷纷溃逃。徽州,被太平军攻克。
徽州的失陷给曾国藩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此后,失去东面屏障的曾国藩祁门大营遭到了多路太平军的攻击。形势最危急的时候,曾国藩甚至写好了遗嘱,随时准备舍弃性命,报效清廷。
除了从正面进攻祁门外,太平军还试图切断曾国藩祁门大营的粮道。位于祁门西面的景德镇因此成了太平军与湘军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对于太平军来说,占领景德镇既可以切断祁门曾国藩军的后路,也可以作为他们经略江西的基地,进而威胁湘军的大本营湖南、湖北。从1860年底到1861年初,太平军发起了多轮对景德镇及周边城镇的猛烈进攻。其中规模很大的有两次。这两次进攻太平军方面的主将分别为:黄文金、李世贤。
1860年12月,太平军将领黄文金率部由池州出发,向西进攻,紧逼战略要地湖口。
湖口是湘军经过几年血战才拿下的重要城镇。湘军将帅对它的重要性,有着深刻体会。当得知太平军进攻湖口后,曾国藩连忙调兵遣将,加强湖口的防御。
当时,湘军水师名将彭玉麟正率部攻打安庆。曾国藩命他迅速溯江而上,前往湖口,指挥湖口保卫战。彭玉麟的到来,对稳住湖口周边的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湖口城本是1859年彭玉麟负责兴建的,所以彭玉麟对它很熟悉。凭借这种熟悉,彭玉麟很快布置好了防线。但有一处,始终令他感到担忧。那就是湖口城的南门。和徽州之战时徽州城的西门一样,湖口城的南门也因为雨水的浸润而坍塌了。虽然彭玉麟督率士兵紧急抢修,但仓促之间,不能完工。太平军如果集中力量攻击此处,湖口城将有陷落的危险。这是彭玉麟最担心的。
12月24日,黄文金率部兵分四路直取湖口,气势雄伟。彭玉麟命湘军水师上岸登城防守,以大炮轰击太平军。激战许久后,太平军用来攻城的一百多架云梯,不幸全部被湘军夺获。最终,没有了攻城工具的太平军,只得暂时退兵。
两天后,一支两千余人的清军队伍驰赴湖口。清军的防守更加稳固。得知这一消息后,太平军彻底丧失攻下湖口的信心。在黄文金等将领的率领下,他们全部撤离湖口城下。
彭玉麟最为担心的湖口城南门,最终并没有给他带来灾难。他取得了湖口保卫战的胜利,稳住了赣北局势。
离开湖口后,黄文金将目标锁定在了景德镇。在向景德镇进军的过程中,他们在江西的洋塘,与湘军鲍超、左宗棠两部展开一场重要的决战。
洋塘位于湖口和景德镇的中间。洋塘的旁边,有一条河流,名叫漳田河。沿着漳田河往下,可以到达鄱阳湖。途中有个镇,名叫谢家滩镇,是战略要地。
战前,左宗棠和鲍超商量好,在洋塘东边会师,然后商讨进军计划。由于连日大雨,鲍超部行动迟缓,未能按期到达洋塘东边。这样一来,先到达洋塘东边的左宗棠部就面临着单独作战的不利局面。
太平军见左宗棠部杀到,连忙派出重兵围困他们。面对蜂拥而上的太平军,初出茅庐的左宗棠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眼看太平军就要冲过来,左宗棠急中生智,命部下临时赶造军旗,在上面写上一个大大的“鲍”字。军旗造好后,左宗棠命士兵拿着它爬上山顶,将它高高扬起。太平军见到这面“鲍”字旗,犹如见到了瘟神,掉头就跑。
太平军为什么这么怕“鲍”字旗呢?原来,之前太平军在许多硬仗当中被鲍超打败,比如二郎河之战以及太湖、潜山之战等。久而久之,太平军对鲍超的部队产生了畏惧心理。左宗棠深知这一点,于是在紧急时刻命士兵挥舞“鲍”字旗,果然吓退了太平军。
太平军一路撤退,连洋塘大营都丢了。左宗棠由于兵力不足,且是初次作战,不敢去追。后来,太平军得知鲍超的部队并没有来到洋塘后,又回头重新占领了洋塘阵地。
第二天,鲍超才来到洋塘东边。一向以作战勇猛著称的鲍超,在与左宗棠短暂商量后,迅速将所部推进至离太平军洋塘大营只有三里的区域。左宗棠部在后面接应。
虽然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太平军害怕鲍超,不敢对眼皮子底下的湘军发起进攻。怎样才能击溃湘军呢?黄文金考虑到太平军马队较多的优势,决定采取包抄的战术对付湘军。他亲率太平军主力在洋塘南边的谢家滩一带搭建浮桥,为偷渡漳田河,包抄至湘军的背后做准备。
仔细观察形势后,鲍超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写信给左宗棠,将他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左宗棠。左宗棠看到信后,亲自率领六营湘军前往帮助鲍超。
左宗棠率部走出营门后不久,远远地便看见鲍超骑着一匹快马前来迎接。两人寒暄一番后,一起登上高山观察形势。他们发现,太平军的主力正在往南边的谢家滩一带移动。在左宗棠的指点下,鲍超识破了太平军的计谋。
这时候,左宗棠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鲍超的部队把营垒都扎在了平原低洼之处。太平军从山上往下望,可以把他们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
鲍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没有谋略吗?不是的。原来,鲍超所部湘军与湘军的其他部队不同,士兵主要来自长沙等大城市。这些人不喜欢在山地扎营,所以,他们经常把营地扎在平原低洼之处。鲍超自己也喜欢这么做。
左宗棠虽然看出了问题,但他知道鲍超有这个喜好,也就没有劝鲍超把营垒移到山上。如果不是太平军害怕鲍超,不敢进攻的话,鲍超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中午吃饭的时候,鲍超请左宗棠将他的部队与自己的部队会合,以便集中全力消灭太平军。左宗棠欣然答应,并命手下一个叫罗近秋的将领率四营军队驻扎在鲍超老营的旁边,保卫老营。
1861年2月18日,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鲍超亲自率领湘军主力进击谢家滩一带的太平军,重伤太平军主将黄文金。太平军士兵见主帅重伤,无心恋战,纷纷沿着浮桥撤往东岸。鲍超乘胜进击,将太平军在谢家滩一带的营垒全部毁掉。
这时候,驻守洋塘的太平军见鲍超率主力进击谢家滩,料想鲍超老营空虚,便倾巢出动袭击鲍超老营。
鲍超所部留在老营中的军队不多,且处在平原低洼之地,形势很不乐观。但这支军队战斗力颇强。面对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太平军的进攻,他们顽强作战,最终保住了阵地。
进攻鲍超老营的太平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这时候,驻守在鲍超老营周边山上的湘军罗近秋部从山上冲下,向太平军发起猛攻。太平军大败,纷纷撤退。
洋塘之战最终以湘军的胜利而告终。自二郎河之战以及太湖、潜山之战后,鲍超又一次在硬仗当中,击败了太平军。
在洋塘遭遇惨败后,黄文金率部退往建德。鲍超等部湘军在后面紧追。3月7日,两军在一个叫黄麦铺的小村镇旁再次展开决战。
太平军见湘军快速追来,尚未扎稳营寨,便想趁湘军尚未立足之际,杀湘军一个措手不及。
当太平军漫山遍野地杀过来,呼喊声震动山谷的时候,鲍超没有被吓倒。他果断下令,命部下向太平军的薄弱处进击。很快,在湘军的猛烈攻击下,太平军纷纷撤退,进入建德城中。
不久后,清军将领陈大富率领的水师攻克建德。黄文金率部撤往安庆。从此以后,黄文金所率领的这支太平军就无法威胁到赣北、皖南的清军了。
洋塘、黄麦铺之战是鲍超军事生涯中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本来就很忌惮他的太平军,自此以后更加忌惮他了。左宗棠所率领的左系湘军虽然是初次作战,但表现也很不错。这支部队已经成为了湘军中的一支新的精兵。
不过,太平军并不是那么容易认输的,黄文金败后不久,李世贤就对赣北清军发起了新一轮进攻。1861年3月,李世贤率大军挺进赣北,击败左宗棠麾下名将王开琳(王錱的另一个堂弟)、罗近秋,并将罗近秋斩杀。
随后,李世贤率部击斩镇守景德镇的清军将领陈大富,占领景德镇。陈大富、罗近秋都是在对阵太平军黄文金部的过程中获得重大胜利的将领,却在转瞬之间,都被李世贤斩杀。这对清廷以及湘军将帅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震撼!
景德镇的失守,把曾国藩逼上了绝境!当时,曾国藩祁门大营的粮饷供给,几乎全部要通过景德镇。所以,李世贤攻克景德镇,等于是切断了曾国藩的命脉!
曾国藩不愿坐以待毙,他要主动出击,进攻徽州!徽州的东面即是浙江。只要拿下徽州,曾国藩就可以从浙江那边拿到粮饷。有了粮饷,就可以避免溃亡。
曾国藩的许多幕僚反对进攻徽州,但曾国藩不为所动,依旧将能否攻下徽州看做是能否扭转战局的关键。他比较进攻徽州、进攻景德镇两种可以摆脱危局的作战方案时,说:“论敌人的强弱,则徽州的敌人弱,景德镇的敌人强;论军队的行程,则进攻徽州只需走六十里,而进攻景德镇需要走四百里;论胜算,则攻下徽州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攻下景德镇更加没有把握。所以,我军应该进攻徽州,而不是景德镇。”
于是,曾国藩亲率各路湘军向徽州发起进攻。4月14日,湘军来到徽州城下。突然,天下起了大雨。这样一来,湘军携带的火器将无法使用。这给湘军的攻城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虽然有困难,但湘军还是按照原计划,兵分两路对徽州城发起了进攻。这时候,其中一路湘军在执行作战计划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按照计划,他们应该由徽州城的西门绕至南门。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他们杀得兴起,浑然忘记了绕至南门,结果在西门下被太平军重创,伤亡近两百人。
曾国藩见伤亡惨重,连忙下令撤退。曾国藩大军对徽州城的第一次进攻,就这么结束了。
一次进攻失败后,曾国藩并不甘心,想要发起第二次进攻。当时他手下最重要的将领张运兰也赞成他的看法。于是,湘军第二次进攻徽州的计划就定下来了。
4月21日,湘军再次对徽州发起进攻,依旧没有取胜。曾国藩只得命将士们暂时撤退休整。
两次进攻失败后,湘军将士们对太平军产生了畏惧心理,心情非常低落。驻守徽州城中的太平军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趁夜劫营,将湘军一举击溃。
这天夜里,太平军出击,冲入湘军营中,到处放火。本来就是惊弓之鸟的湘军遭到这番突袭后,纷纷溃散。
这时候,乱哄哄的人群中忽然来了一个人,跑来跑去,拦住那些准备溃逃的湘军将领说:“大家不要慌!敌军并不多!只要我们保持镇定,他们就不能得逞!”
湘军将领们听了这个人的劝说,都镇定了下来。将领们稳定下来,士兵们也就不会乱动了。这样一来,太平军一举击溃湘军的想法,就无法实现了。
事后,曾国藩找来那位劝说将领们保持镇定的人,对他大加赞赏。这人到底是谁呢?
这人就是刘松山。刘松山是湘乡人,之前是王錱的部下。王錱去世后,他隶属于张运兰。由于为人朴实,从不夸耀战“功”,他没能引起曾国藩等湘军统帅的注意,直到4月21日夜里因劝说将领们保持镇定,而被曾国藩赏识。此后,他就成了曾国藩麾下的重要将领。日后在左宗棠的指挥下,率领湘军收复新疆的湘军名将刘锦棠就是刘松山的侄子。此时,刘锦棠已经在刘松山麾下当兵。
两次进攻徽州的失败,对于曾国藩来说,是相当致命的。如果在接下来的一到两个月中,局势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曾国藩所部湘军很可能因为缺粮缺饷而溃散,最终被太平军消灭。
然而,形势很快发生了逆转。由于李世贤大军被左系湘军击败,曾国藩大营的粮饷通道恢复畅通,陷入绝境的曾国藩重获新生了!之前,正是曾国藩的一纸奏折,使走投无路的左宗棠获得了带兵打仗的机会,从而实现了人生的转折,而现在,左宗棠用这样的方式回报了曾国藩。
左宗棠是怎样击败李世贤的呢?原来,太平军攻克景德镇后,左宗棠率军退守景德镇南边的乐平。
乐平是个小城,城墙大多坍塌,防守起来很困难。于是,左宗棠命士兵们沿着城墙修筑起壕沟,并从城东南的小河里引来水流,注入城外的堰塘中。壕沟和储满水的堰塘都可以阻挡太平军骑兵的推进。
李世贤决心攻下乐平,全歼左宗棠部。为试探左系湘军的实力,他派出少数先锋部队进攻乐平,被左宗棠击败。
李世贤得知败讯后,大怒,派出三路大军进攻乐平。左宗棠见太平军来势迅猛,下令坚壁不出。太平军猛攻许久,没能拿下湘军的阵地,士气低落。
左宗棠见太平军松懈下来了,命令将士们迅速杀出。太平军没料到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湘军会反攻,没怎么做准备,于是猝不及防,大败输亏。
从左宗棠的这种破敌战术中,我们可以看到罗泽南的影子。事实上,湘军的这种以静制动的战术,是有传承的。罗泽南传给弟子王錱,王錱传给堂弟王开化,王开化再传给左宗棠。变的是军队,不变的是湘军的根!
遭遇两次大败后,李世贤决心集中力量,在乐平城与左宗棠决一雌雄。他把他能调动的军队全部调到乐平城下,将乐平城团团围住。
4月22日,李世贤大军对左宗棠驻守的乐平发起猛烈攻击。左宗棠依旧恪守以静制动的战术,在太平军进攻的时候坚壁不出,直到太平军杀到面前才零星出击。激战一整天,太平军没能攻下乐平。
第二天,李世贤根据昨天的作战情况,及时调整战术,将主攻方向由东北转向城西,集中全力攻击。
防守城西的湘军在这一天的战斗中损失惨重,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被逼上绝境的左宗棠只得命令全军奋起反击,力争一举击溃李世贤大军。
左宗棠与王开化、王开琳、刘典等商量出击线路,决定由他负责对付西路的太平军,由王开化负责对付中路的太平军,由王开琳负责对付东路的太平军。当时,西路的太平军最多最强。拈轻怕重不是左宗棠的风格,他要拿下的是最艰巨的任务!
听完左宗棠的布置后,王开化站起身来反对。他对着左宗棠,厉声说:“季帅身负全军安危,不能犯险!西路的敌军,还是由我来对付!”说完,王开化又转向刘典,对他说:“克庵(刘典,字克庵),你保护季帅,从中路杀出!”
见老师这么安排,左宗棠也不好反驳。于是,湘军的出击线路就定下来了:左宗棠、刘典从中路杀出,王开化从西路杀出,王开琳从东路杀出。
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鼓声,湘军将士们全都从壕沟里冲去,向太平军阵中冲出。李世贤满以为胜利在握,却没想到湘军会突然发起攻击,于是就有些手忘脚乱了。主帅一慌,士兵们也就跟着慌了。
在湘军将士们的横冲直撞之下,太平军纷纷溃散。那天正下大雨,河水暴涨,太平军撤退得太过仓促,人马拥挤,很多人掉进河里溺亡了。李世贤本人身负重伤,经血战后突出重围。
乐平之战是左系湘军单独取得的第一场大胜,对扭转战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以后,李世贤放弃了经营赣北、皖南的计划,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攻取浙江上。湘军很快攻克景德镇。曾国藩祁门大营的粮饷通道重新打通了。
这时候,曾国藩收到了他弟弟曾国荃(当时正率领湘军在攻打安庆)送来的一封信以及数千石粮食。曾国荃在信中劝曾国藩说:“困守祁门,没有什么用处。应该移驻东流,那样既安全,又能照应两岸,方便指挥。”
读完曾国荃写的信后,曾国藩很受感动,说:“读《出师表》而不动心的人,一定不忠;读《陈情表》而不动心的人,一定不孝;读沅弟(曾国荃,字沅甫)这封信而不动心的人,一定不悌!”于是,他遵照曾国荃的建议,率部分军队移驻临近长江的东流县。在这里,曾国藩既可以受到湘军水师的保护,也可以靠湘军水师运送粮饷,也就没有了危险。
到6月份,太平军主动退出曾国藩做梦都想攻下的徽州。太平军和湘军关于赣北、皖南的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最终结束。
长江以南的湘军的下一个作战目标,将是太平军李世贤兵团的大本营浙江。左宗棠和李世贤的对决,将在浙江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