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书名:近世师表孙家鼐本章字数:2214

  直到同年九月,孙家鼐才接到通知,官复原职,奉旨仍在上书房行走,充武英殿提调(正四品),教小王子们读书。那一年,他已50周岁,正是日头西沉近黄昏的年岁。比他小3岁、早3年中状元的翁同龢,却步步莲花,已经是户部右侍郎(正二品),并早他两年在毓庆宫行走,教授光绪皇帝。

  每天,他到上书房,去给小王子们上课;傍晚,回到家里,两点一线,衣食无忧,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一年多以后,也就是光绪四年春,他接到懿旨,到毓庆宫去,担任光绪帝师傅。作为天子门生(状元),现在变成了门生天子(帝师),孙家鼐既感到荣幸,又感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

  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生于醇亲王府,父亲是醇亲王奕譞(道光皇帝第七子),母亲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按照满清皇帝传位惯例,载湉登上皇帝宝座,纯属慈禧太后一手策划的。

  同治十三年十月(1875年11月),同治帝就开始生病,病情时好时坏。十二月初四(1876年1月11日),同治帝夜宿慧妃宫,病情突然恶化。他急忙召来军机大臣李鸿藻。他先问嘉顺皇后:“朕倘若有什么不测,应该先立嗣子。你对谁中意,可快快说出。”嘉顺皇后是户部尚书崇绮的女儿,当时已怀孕在身。她握着丈夫的手,沙哑着嗓子说:“国赖长君,我实在不愿意居太后之名,拥委裘之幼子,垂帘听政,而给社稷带来实祸。”同治帝点点头,说:“你懂得这个道理,我死后就可以闭目了。”然后,他对李鸿藻口授遗诏:“当令贝勒载澍入承大统。”载澍是康熙帝长子允裎的五世孙奕瞻之子,后来过继给道光皇帝的第九子孚郡王奕譓,继承了贝勒衔位。载澍与同治帝是一个辈分,已经成人。李鸿藻起草完遗诏,又给同治帝念了一遍,同治帝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就这样吧。你要好好保管,明天用玺。朕累了,你下去歇息吧。”

  李鸿藻走出慧妃宫,只感到黑夜沉沉,冷风飕飕,身负千钧。据说,当轿子一抬到家门口,他急忙改变主意,命令轿夫立即调头往回走,把自己抬到长春宫,面见慈禧太后。他浑身筛糠似的从袖笼里掏出遗诏,跪在地上,双手递给慈禧。太后看了一遍,杏眼圆睁,“嚓、嚓”几下,把遗诏撕得粉碎,摔在地上,又在碎纸片上吐了几口吐沫,连跺几脚,才失声大哭:“这个不孝的逆子啊,竟算计到了老娘的头上!”然后,她口述懿旨,对同治帝停医断药,禁止任何人靠近。第二天晚上,同治帝口干舌燥,痰堵嗓子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十二月初五酉时(1月12日17—19时),同治帝驾崩;戌时(19—21时),两宫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醇亲王奕譞、恭亲王奕訢等王公大臣29人,商定谁来接续大统,为此,各位王爷、重臣发生了激烈争论。有的建议载澍,有的建议恭亲王奕訢之子载澄,有的建议由同治帝的下一辈溥伦(道光皇帝的长子隐志郡王奕纬的孙子,时年17岁)……慈禧听完以后,以不容置疑地口气说:“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⑺翁同龢、潘祖荫等汉大臣率先表示支持。就这样,一言定乾坤,醇亲王奕譞4岁的次子载湉被慈禧扶上了皇位。奕譞的长子早已夭折。奕譞与咸丰帝是亲兄弟,慈禧与奕譞福晋是亲姊妹。如选中溥字辈接班,慈禧就是太皇太后,没有理由再度垂帘听政;如选中年长者,就要举行亲政大典,慈禧也没有理由再干预朝政。慈禧执意叫载湉继承皇位,这是违背清朝皇室祖制的,谁都知道她的真实用意,却无人敢于站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岂料,奕譞听到自己的儿子被选做皇帝,生知骨肉从此分离,儿子难逃慈禧的威压,竟吓得“唯碰头痛哭,昏迷在地,掖之不能起”。⑻

  当天夜里,载湉在睡梦中被母亲唤醒,大姨妈慈禧告诉他说,要让他进宫当皇帝。4岁的孩子那知道当皇帝是怎么一回事?他手脚乱蹬、哇哇大叫:“我要睡觉……我不要做皇帝……”

  从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称帝算起,载湉是大清国的第10位皇帝,也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为了名正言顺,掩人耳目,慈禧将他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并定年号光绪,其意思是继承光大咸丰帝的统绪。

  此时,翁同龢已经教授过同治皇帝,并在毓庆宫里,陪同光绪皇帝两度春秋,与他建立了深厚感情。孙家鼐能否赢得小皇帝的信任,并倾其所能,把他培养成一代明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考验。

  注释:

  ⑴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6页。

  ⑵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8页。

  ⑶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4页。

  ⑷对勘:各自对一段经典进行校订、核对,然后出示结果,比较异同,判别对错。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三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21页。

  ⑸爱新觉罗•绵愉(1814—1864),嘉庆帝第五子,道光帝的弟弟。1853年10月29日,太平军北伐至北京门户天津,清廷震惊,以胜保为钦差大臣,后又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会同胜保“进剿”太平军。咸丰十年七月,英、法二国兵至天津,命至通州与僧格林沁办防,并谕绵愉及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等筹商交涉。同治二年,同治皇帝典学,太后以绵愉行辈最尊,品行端正,命在弘德殿专司督责,并令王子奕详、奕询伴读。次年十二月,绵愉薨,谥号端。

  ⑹爱新觉罗•奕询(1849—1871),是惠端亲王绵愉第四子。同治三年七月(1864年)进封为奉恩镇国公。爱新觉罗•奕谟(1850—1905),惠端亲王绵愉第六子,封贝子,加贝勒衔。

  ⑺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86页。

  ⑻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