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楼的小堂倌
在香港这个国际商业汇集之地,青年李嘉诚读完了自己的社会大学:街头求职是入学考试,茶馆跑堂是预科班,表店学徒是选修课,入户推销是必修专业,跳槽改行是跨越年级,因出色业绩换来的升职则是他取得的毕业证书。
“香港少寒冬,却有冷死麻雀冻死翁。”1943年冬,正是香港少有的寒冬。北国的风,翻越南岭,掠过珠江平原,直扑香港。日军占领时期,市面本来就十分萧条,再加上寒冷,街上行人愈加稀少。在这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谁也不会关注一个行街的少年和妇人———这就是李嘉诚和他的母亲庄碧琴,为了谋份工作奔走在寒风中。母亲带着李嘉诚沿街挨家挨铺寻找工作,但很多公司都在裁员,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半大孩子,要想找份工作何其艰难。他们足足走了一整天都未能如愿。天黑了,跑了一天的李嘉诚又累又饿。母子俩步履蹒跚地回到家,李嘉诚躺在床上不愿动弹,母亲把在路上捡来的菜叶洗干净,生火做粥。这时,舅父带来一小袋米,问了问他们的起居饮食,板凳没坐热就告辞了。他自然明白姐姐、外甥外出找工作的事情,但他并未提及此事。或许庄静庵有他自己的想法,从生意上考虑得多一点,又或许他是在故意考验外甥的意志与骨气。当然,李嘉诚也没乞求舅舅伸出援助之手。第二天早晨,李嘉诚坚持一个人出门,他不忍母亲跟着他一瘸一拐艰难地行街。但他劳累一天依然是失望而归。眼看生活日益艰难,庄碧琴心急如焚,她掏出一张字条交给李嘉诚,说:“你去找潮州的亲戚和同乡,潮州人总是帮助潮州人的。”字条上面写着一些潮州亲友的人名、地址。李云经在世的时候与他们有过往来,算是有一点交情。这是庄碧琴一夜辗转反侧、迫不得已想出的办法,希望能给儿子一点帮助。李嘉诚接过母亲的字条,仔细看了看,他最熟悉的应该是在上环的黄叔。黄叔是李嘉诚伯父李云梯的学生,在潮州的时候,黄叔家住在潮州北门,和李家的老宅仅隔两条街巷。如果能在黄叔的杂货店当一个打杂的小伙计,就能暂时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李嘉诚心中燃起了一线希望。然而,当他来到上环街道时,整条街上看不见开门的店铺,他透过一家家店铺的门缝朝里望去,里面大多空荡荡的,没有一点货物。他走到黄记杂货店门口,只见里面一片狼藉,除了倒塌的货架和一堆垃圾外,看不到一个人影。黄叔究竟出了什么事?他们一家都去了哪里?自从父亲过世之后,他还没有见到过黄叔及其家人,难道他们一家人都搬走了,还是被日本士兵抓走了?一种不祥之感涌上心头,他极力不去想那不幸的可能,并安慰自己说:“黄叔一定是觉得日军当道,生意难以维持,才关了店铺,搬到别的地方去了。”他这样想着,才不至于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熄灭。离开上环后,李嘉诚又按照母亲所写的人名和地址继续寻找。这些人大多是经营小商铺、店面,分散在香港不同的商业区。李嘉诚按照远近距离,一家家地上门询问。然而,其中一部分人和黄叔一样,店铺荒置,人也不知道去了何处;还有一部分人倒还在原处居住,只是关了店铺,自己的生活也是勉强维持,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人;剩余一小部分还在开业的也生意惨淡,随时都可能关门。希望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了。李嘉诚不知道回家怎样面对母亲。他搜肠刮肚地思索,究竟还能去哪里找工作呢?突然,他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天真的想法,商业不景气,各处店铺、商家都关门歇业,但银行不同啊!银行就是做钱的生意的,应该不会没有钱!倒不如去那里找份工作,哪怕只是当一个负责端茶倒水、扫地跑腿的小工也行。年少的李嘉诚哪里明白,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通货膨胀,经济萧条,香港商业整体停滞不前,而银行是依靠商业运作的,自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根本没有什么业务,又怎么会再招人呢?于是,他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奔走了一天,李嘉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在看到母亲的一刹那,他几乎无法掩饰自己满脸的失意与忧愁,恨不得痛哭一场。生不逢时,造化弄人啊!不料,母亲却露出许久不见的笑容,微笑着对他说:“你舅舅来过,让你明天去他的公司里上班呢!”李嘉诚愣住了,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这两天,他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所受的白眼和冷语深深打击了他。尽管如此,他仍觉得好事来得太快了。母亲高兴地说:“进了舅舅的公司,天天跟钟表打交道,这是一门好技术,日后准能发达。阿诚,你可要好好干,听舅舅的话。”“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稍感欣慰的李嘉诚想起父亲的遗言,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母亲直愣愣地望着李嘉诚,以为听错了。李嘉诚果断地又重复了一遍。母亲不再吱声,她发现儿子在某些方面太像他的父亲了,这就是人穷志不穷的骨气,并且比他父亲还要倔强。她同意儿子再去找一天工作,并且说:“事不过三,再过一天还找不到,就一心一意进舅舅的公司上班。”李嘉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对母亲说:“如果明天我还找不到工作,后天我就去舅舅的公司上班。”第二天清晨,他早早就出门,跑到较远的地区,在街巷中穿行,不放过任何一个商铺、店面。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许是他的诚意和倔强打动了苍天,时值正午,他走进位于西营盘的一座名叫“春茗”的茶楼,这是当地规模较大、较为著名的老字号,正是在这座茶楼里,连连碰壁的李嘉诚找到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第一份工作。当时,茶楼老板让他找一个本地有资产和信誉的人士做担保。庄碧琴便带着李嘉诚来到庄静庵家中,想请庄静庵做保人。不巧的是,庄静庵出去谈生意了,要很晚才能回来。急切的李嘉诚唯恐没有及时带担保人去茶楼,老板会改变主意雇用他人。庄碧琴看出了儿子的不安,她想了想,对儿子说:“阿诚,你不要着急,舅舅既然不在,不如我跟你先去茶楼看看,告诉老板这个情况,请他体谅一下,明天我们再来请舅舅一起过去。”李嘉诚觉得母亲的主意很好,于是母子俩一起来到春茗茶楼。庄碧琴和茶楼老板面谈了许久,她的温柔贤淑给老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得知他们孤儿寡母的不幸生活,茶楼老板动了恻隐之心,当即同意让庄碧琴为儿子做担保,母子俩不由得喜出望外。就这样,少年李嘉诚有了平生第一份工作。李嘉诚到茶楼上班的第一天,庄碧琴就把此事告诉他的舅舅庄静庵,庄静庵有些惊讶,没想到外甥说到做到,竟然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通过这件事,他不再怀疑李嘉诚独立谋生的能力和决心,为了表示祝贺与鼓励,他特意挑选了一只小闹钟送给这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小外甥,好让李嘉诚方便知道钟点,掌握每天早起的时间。李嘉诚收到舅舅的礼物后非常高兴,这确实是他极为需要的。在香港,广东人居多,而广东人大都有喝早茶、晚茶的习惯。每天李嘉诚都是第一个赶到茶楼,在沉沉的夜色中等待茶楼开门。经过一天辛勤忙碌的工作,他总是打扫完厅堂后才最后一个离开茶楼。最初的一个月是最难熬的,初涉社会的李嘉诚实在不习惯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但他好强的个性决定了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因此他咬牙坚持着,每天累得回家后就倒在床上沉沉睡去。第二天,他仍然在小闹钟的铃声中准时睁开眼睛,强忍着困倦起床穿衣,匆匆洗漱过后,吃点东西就出门上班了。茶楼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冬天的早晨,李嘉诚必须在凌晨5点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待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深人静了。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李嘉诚说自己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话虽富有诗意,但这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庄碧琴很心疼儿子,常常为他准备好一碗潮州人喜欢喝的热白粥,让他暖暖疲乏的身子。找工作的艰辛,使李嘉诚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并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尽管如此,他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后来,他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对当时的李嘉诚来说,茶馆工作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饭碗”。他深知自己不能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堂倌,也不能满足于养活一家老小,而必须把茶楼的工作当作一个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因此,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读书自学,同时在工作中处处留意,不放过任何增长见识的机会。茶楼接待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同时,茶楼又是一个自在清闲的地方,人们在里面常常不着边际地聊天。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他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从中了解到社会和世界上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父亲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使李嘉诚见识到社会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耳濡目染使他天真的心灵渐渐成熟起来。他发现茶楼的客人有穷人,也有富人,更多的是生意人,他们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有的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沉默低调。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位客人来。他首先根据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贫富、性格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茶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慢慢地,他发现观察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经过这样的历练,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习惯了如指掌,比如谁爱吃什么茶点、爱喝什么茶,他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的客人来到店里,他也能大致揣测出对方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只要客人一落座,不用开口,他就能将客人想要的茶点送上,同时根据客人做生意的类别用不同的话语问候一番。李嘉诚既能投其所好,又能真诚待人,使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意掏腰包。能赢得顾客欢心并让顾客乖乖地掏钱,自然也能博得老板的喜欢。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自己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很快成了一个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茶楼还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通过茶客的谈话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一天,茶楼里坐满了客人,李嘉诚和其他伙计一起站在旁边侍候茶客。有一位常客和朋友边喝茶边谈生意经,李嘉诚不知不觉竟听得入了迷,忘了自己的工作。突然,他听到大伙计低声叫自己的名字,让他赶紧拎茶壶过去给客人添水。匆忙之间,他将滚热的开水溅到了一位客人的裤腿上。这是他在茶楼第一次做错事情。在茶楼里,茶客就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爷。小伙计若是把水溅到客人身上,事情可大可小,若遇上蛮横的茶客,必会甩堂倌耳光,而且会找老板闹个不停。李嘉诚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心里仿佛十五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他倒不担心被老板责骂,而是害怕自己被解雇,失去经济来源,一家人又要重新回到以前紧巴巴的生活中。他想到这里,一时手足无措,拎着茶壶呆立在那里。还没等他回过神来,老板赶紧从柜台跑过来,正要开口训斥他,让他给客人赔不是,没想到那位茶客并没有生气,反而开口对老板说:“不怪这位小师傅,是我不小心碰到了他。”老板听了面色和缓了许多,但还是厉声呵斥李嘉诚道:“这位先生不责怪你,你还不赶快谢谢这位先生。”李嘉诚赶紧给那位茶客鞠躬道歉。老板也赔着笑脸说:“对不起,对不起。”那位茶客笑着摆摆手,说:“算了,算了,这没什么。”茶客走后,茶楼老板把李嘉诚叫到一边,李嘉诚紧张极了,老板见状,没有再过分训斥他,只是恳切地对他说:“阿诚,我知道是你不小心把水溅到客人的衣服上,以后做事可千万要当心。一定记住,万一犯了什么过失,应该马上向客人赔礼道歉,说不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像你刚才那样傻呆呆地站着,什么话也不说,还好这位客人心善,会轻易放过你;要是心怀恶意的客人,还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那时局面就不好收拾了。我们是做茶楼生意的,南来北往的都是我们的主顾,老板和伙计都难做,以后做事可要小心啊!”听了老板这番话,李嘉诚忙点头答应:“我一定会注意的,以后不会再发生这种事情了。”这一天余下的时间,李嘉诚提起百倍精神来工作,直到深夜才收拾完毕下班。回家以后,他顾不上吃母亲留给他的夜宵,立即将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听了,连声念诵着佛号说:“真是佛祖保佑!你遇到的都是好人。”随即,她又告诫儿子:“凡事总有因果,古人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茶楼老板和那位客人一定会好心有好报的。”这件小事成了李嘉诚职业生涯中最深刻的一课,终身未敢忘怀。尽管艰苦的日子给人的感觉很漫长,但李嘉诚因为适应了茶楼的工作,日子也就没那么难熬了。
很快,由于他真诚敬业、做事用心,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那样轮流午休或早归,薪水也超过了一些堂倌。李嘉诚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帮助自己实现了养家糊口、供养弟妹求学的愿望,并给予了自己很好的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