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3?兴建收租物业

书名:李嘉诚全传本章字数:1460

  塑胶花终归要落幕了,而李嘉诚花开两枝的另一枝———地产业,却开出了绚丽的花朵。1958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刚办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难得的好心情,独自驱车前往郊外。这几天,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进军新的行业,他心里颇不平静。他不是好高骛远之人,而是脚踏实地,朝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亦不会鲁莽行事,每一个重大举措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除非机不待人的非常时期。但是,跨入新行业该从何处着手呢?李嘉诚苦苦思索着,他想起连日来工厂的业主只肯签短期租约,每次续约又得大幅加租的情形。如果自己兴建一座大厦,不仅可以解决工厂自身的问题,而且可以做业主,将大厦空余的厂房租出。对,就用土地“赚钱”!直到今天,李嘉诚仍保留着这种习惯,一有灵感就牢牢抓住,决不让它成为遗憾。涉足地产,从灵感闪现到付诸实施,在李嘉诚心中孕育了数月之久。如今香港百亿身家的超级巨富,有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不过当时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庭中并不突出,这也意味着,地产并非人人看好的行业。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最明显的现象是人口的递增和经济的高速发展。1951年,香港人口不过200万,到20世纪50年代末已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使住宅需求量增多,而且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就土地而言,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香港政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身为“长江”号的船长,李嘉诚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他知道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有多难。长江公司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将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设备、人员、制品在车间里挤得水泄不通。李嘉诚曾多次构想:要是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受物业商的摆布了。很快,他便把这一构思付诸实施。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由此可见,许多现实和成就都是由梦想开始,经过努力而达成的。梦想是基础,也是动力,引导我们走向成功。李嘉诚进军地产业的壮举就是源自一个“异想天开”的心愿,由这个心愿所触动,进行踏踏实实的可行性研究,认准地产的广阔前景,毅然挺进。李嘉诚虽然吃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但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这两幢房屋作为出租物业。他最欣赏香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置地是香港最早的地产公司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雄踞香港中区“地王”宝座,拥有大量物业。只要物业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宝盆。即使资金再少,李嘉诚也宁可少建或不建,而不卖楼花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者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飙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不像建楼卖楼那样能够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的增值随着时间越往后移,越能显现出来。事实证明,李嘉诚对物业前景的判断是正确的。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港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港元;住宅用地16475港元。地升楼贵,李嘉诚“坐享其利”,随后又兴建了一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地盘,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