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救业与产业过渡
20世纪60年代,香港塑胶热潮到来,从事塑胶业的潮商越来越多。至1969年,全港塑胶制品出口额高达144257亿港元,比1959年的16214亿港元翻了近10倍;在这个出口额中,潮商约占55%。
在潮商的塑胶热中,李嘉诚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激励并带动了一批潮商加入这一行业。在担任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期间,李嘉诚不负众望,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1973年,因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香港塑胶业因价格暴涨,导致塑胶原料储备不足,被迫停产。本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为进口商垄断。其实,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本港的进口商利用业界因石油危机产生的恐慌心理,垄断价格,一致提价,又由于炒家的介入,把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所致。在这场关系到香港塑胶业生死存亡的危机中,身为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挺身而出,挂帅救业。在他的倡导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以前,单个塑胶厂家由于购货量小,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供应商根本不予理睬。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很快就能达成交易,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各股东厂家。在这种形势下,其他原料进口商只得降价。全港塑胶业持续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终于得到了解决。在这次救业大行动中,李嘉诚还有令人叹服的惊人之举。他从长江公司的库存原料中,匀出1243万磅①,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公司的配额———20万磅硬胶原胶,原价转让给需求量巨大的厂家。此次受李嘉诚帮助的企业达几百家之多。“盛极必衰,月盈必亏”,这是李嘉诚常常谈论的道家的朴素辩证法。通过这次危机,他预感到塑胶花即将走向衰退。他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能持续多久?眼下尽管渡过了一时的危机,但行业的前景不能不重新分析,早谋出路。在香港塑胶花专业厂和兼营塑胶花的生产厂中,长江公司拥有稳固的大客户,销路不成问题。但有不少塑胶花厂家销路不畅,竞争日益残酷,终将对长江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塑胶花业的兴旺,除了它自身的优点外,迎合了人们赶时髦的心理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曾几何时,富人穷人皆以系塑胶腰带为荣,后来却渐渐鲜有人问津,人们觉得还是真皮腰带更好。塑胶花何尝不是如此,塑胶花毕竟是塑胶花,不可能完全替代有生命的、有香味的植物花。李嘉诚通过海外杂志了解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空闲时间的增多,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了。国际塑胶花市场渐渐向南美洲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生产塑胶花。香港的劳务工资逐年递增,发展劳务密集型产业终非长远之计。而且,香港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原因一是生产过滥,二是欧美市场萎缩,虽未造成大灾难,更未直接影响长江公司,却引起了李嘉诚的高度重视。李嘉诚决定让塑胶业顺其自然,任其自兴自衰,通过一个“软着陆”的方式完成产业过渡,把重心悄然向房地产行业转移。毕竟这是为他带来第一桶金的老本行,无论从情感还是生意角度考虑,他都不想就此放手。在此后十余年间,长江公司在塑胶领域继续处于龙头地位,为他开创新事业积累了数千万港元的资本。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商界俊杰。塑胶业是李嘉诚所从事的一个具有永久纪念意义的产业。无论他的事业发展得多么庞大,获得的声誉有多少,他永远不会忘记从事塑胶花生产的岁月,是塑胶花把他引入辉煌事业的大门,坚定他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使他获得磨炼和积累了经验。到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已经在地产与股市做得顺风顺水,人们都以为他早就放弃了塑胶业。有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准备开办广告公司,四处寻找办公地点,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竟然还在生产塑胶花,不禁暗暗惊讶,且大惑不解。这时的塑胶花早已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而且长江实业的赢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也是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影响微乎其微。林燕妮思之再三,终于明白了李嘉诚的用心,“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诚确实很念旧,对那些帮他打过天下的老员工们感激不尽。一次,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还背着老员工这个包袱,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那人赞叹道:“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商人皆为利来,最终目的都是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如果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必然的。而李嘉诚却能化无情为有情,围绕着塑胶厂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感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