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谋攻篇

书名:孙子兵法 孙武著本章字数:4567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孙子主张运用谋略,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胜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孙子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并把这看成是取得谋攻的关键。本篇还谈到了集中兵力和将帅如何用兵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孙子进步思想的具体表现。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曹操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曹操曰:一旅已下至一百人也。

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曹操曰:未战而战自屈胜,善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的用兵策略;使敌人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的用兵策略;使敌人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的用兵策略;使敌人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的用兵策略;使敌人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的用兵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曹操曰:交,将合也。

曹操曰:兵形已成也。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辒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

译文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不能克制自己的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靠战争的方法使敌人屈服,不靠硬攻的方法攻取敌人的城池,不靠打持久战的方法消灭敌国,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所以,既不使兵力受挫,又保全了胜利,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散消灭敌人,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所以,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得不周密,国家必然衰弱。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縻,御也。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

曹操曰:引,夺也。

译文

所以,国君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将士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将士后退,这叫束缚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将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趁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坐失胜利。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曹操曰:君臣同欲。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译文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的,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这五个方面就是预测胜利的规律。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几率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经典实例

实例一:李世民不战而胜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不战而胜”的战略思想为历代兵家所推崇。然而,历史上真能将这一观念运用于实践中,并取得显著战绩的国君和将领,没有几个人。唐太宗李世民可算是这少数中的佼佼者。

唐朝立国之初,东突厥屡屡侵扰中原,成为唐初的最大外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东突厥颉利、突利两位可汗率全部兵力南下攻唐,李世民、李元吉奉命率兵出豳州道抵御。突厥兵1万余骑突然冲到豳州城西,唐军将士吓得面无人色,李元吉惊惧不敢出城作战。李世民则毫无惧色,他仅带领一百名骑兵向敌阵走去。他对着敌阵喊话说:“我国已跟你们可汗和亲,为何现在要负约?我是秦王李世民,可汗如果真有本事,就出来和我单战;如果想打群架,我也只用这一百兵力迎战。”

阵前的颉利可汗深恐李世明使诈,担心除了眼前的一百人之外,另有埋伏,因此笑而不答。

李世民再度向前,派遣使者对突利可汗说:“你以前和我们有盟约——有难同当,怎能引兵攻击,不守信用?”突利可汗也是一言不发。

李世民再次向前挺进。颉利可汗见李世民这般大胆前进,又听到他对突利可汗说的那番话,心里怀疑李世民和突利可汗已暗中结盟。他越想越不对,便下令军队后退,暂缓行动。

当时连日阴雨,突厥兵的弓箭因受潮不能使用,唐军夜间偷袭,冒雨进兵,突厥兵非常惊慌。同时,李世民派人向突利可汗分析利害,突利可汗与李世民结为兄弟,拜盟而回。颉利可汗孤军无助,只好撤兵。

原本大规模的兵戎相见,就在李世民运用谋略造势,转不利为有利的情况下化解了。

实例二:要知己更要知彼

孙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几率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这是孙子兵法上最重要的战术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明皇杂录》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唐玄宗的宰辅大臣,但他们长期闹矛盾,姚崇最担心的是自己死后张说要算计他的后人。临终之际他把儿子们召到面前说:“我死后,作为同僚,张说一定来吊丧,你们把我平生最好的服饰和玩物罗列于灵帐前,如果张说看都不看一眼,办完丧事,你们就赶快逃命。如果他在诸多服饰玩物之前流连,你们就把他最注意的那几件送到他府上,同时请他撰写碑文;碑文写好之后立即镌刻,并设法让皇上知道,他交出碑文后会后悔,肯定会差人来讨要,你们就说已经将此事奏明皇上了。”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吊丧,并对灵前的几件玩物爱不释手,姚崇的家人一见,马上把那几件玩物包好送到张说府上,并让张说写了碑文,碑文自然是称赞姚崇之词。一切都如姚崇预料的一样,张说马上就后悔了,让家人讨回碑文。姚崇的儿子一拿到碑文,一面马上让人镌刻,一面把原稿送给皇上过目。后来,张说虽想害姚崇的子孙,但由于皇上已知道这件事,他只得作罢。

故事中,姚崇正是利用他对张说的了解,才保全了家人。

知己知彼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适用于当前的经济领域。

国外的许多有名的大公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发现,人们在每杯水中平均放3.2块冰块,每人平均每年看到可口可乐公司的69条广告。麦当劳公司通过精确的市场调查准确地了解到:在某个国家,每人每年平均吃掉156个汉堡包、95个热狗。而汉宝公司的做法更是精细,它曾经秘密地通过调查得知,消费者在使用卫生纸时是叠起来用还是折起来用,连各自的比例是多少都有详细的记录。显然,这些公司的成功与它们的“知彼”有重要的关系。

实例三:不打没把握的仗

孙子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意思是说: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散消灭敌人,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这段话不仅讲述了作为一个将领应该具有政治责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不打没把握的仗。

有一个年轻的猎人,他带着充足的弹药和擦得锃亮的猎枪去寻找猎物。虽然老猎手们都劝他在出门之前把弹药装在枪筒里,但这个年轻的猎人不但不听老猎人们的劝说,还嚷道:“废话!我到达那里需要一个钟头,哪怕我要装一百回子弹,也有的是时间。”

然而,在年轻的猎人去往目的地的途中,他发现了一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以前遇到这种情景,猎人只要一枪就能打中六七只,足够吃上一个礼拜的。可是,当年轻的猎人匆匆忙忙装着子弹的时候,野鸭一齐飞了起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时,年轻的猎人徒然穿过曲折狭窄的小径,在树林里奔跑、搜索着,但树林终究是个荒凉的地方,他连一只麻雀也没有见到。后来,下起了倾盆大雨。年轻的猎人浑身上下都是雨水,袋子里空空如也,他只好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去了。

作为一名猎手,在看到猎物的时候才去装弹药,最起码的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了。幸好,这是打猎,如果是在战场上,等发现了敌人才去装子弹,小命恐怕早没了。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准备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准备的行动只能使一切陷入无序,最终面临失败的局面。一个缺乏准备的人一定是一个差错不断的人,纵然具有超强的能力,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不能保证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准备工作,不打没把握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