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形篇

书名:孙子兵法 孙武著本章字数:2739

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题解

本篇论述的主要是军事实力方面的问题,重点讲述了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达到保全自己、取得完胜的目的。孙子认为战争指导者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要善于考察、处置军“形”,依据战场态势的变化采取恰当的攻守策略,务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就能形成我方的兵力优势,胜敌于易胜之时,实现“自保而全胜”的战略意图。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曹操曰: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

曹操曰:见成形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译文

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不被敌人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能创造出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曹操曰:藏形也。

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曹操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于九地之下;因天时之变者,动于九天之上。

译文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应该做好防守;能战胜敌人,就应该进攻。防守是因为取胜的条件不充分,进攻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充分。善于防守的人,能隐蔽自己的兵力于各种地形之下,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能在各种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发挥自己的力量,使敌人措手不及,所以,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获取全面的胜利。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曹操曰:当见未萌。

曹操曰:争锋也。

曹操曰:易见闻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译文

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算不上最高明。正如能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朵灵敏。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所以,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出意外的。之所以不会出意外,是因为其谋划、措施能够作为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但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修明政治,严格规定和执行军中的法令制度,所以能主宰胜败。

原文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曹操曰:称量敌孰愈也。

曹操曰: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

译文

兵法:一是度,即土地面积的大小;二是量,即推算物产资源的多少;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产资源的多少,物产资源的多少决定兵力的众寡,兵力的众寡决定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判断。

原文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译文

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战胜弱小的敌人,败亡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人。

原文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高势疾也。

译文

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当,这就是军事实力强大的表现。

经典实例

实例一:要有忧患意识

孙子曰:“不可胜者,守也。”意思是说: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应该做好防守。这从侧面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大学的实验室里,一群研究员想观察一下青蛙的求生能力。他们把一只青蛙丢进了滚烫的油锅,青蛙感觉到了那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拼尽全力跳出了油锅,获得了新生。可之后,同样是这只青蛙被放进冷水里,科研人员慢慢把水加热,等青蛙感觉到危险,再想逃离时,已经无能为力了,结果被活活煮死。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应该深思:在极度恶劣的外部条件下,青蛙逃脱了死亡,获得了重生。而当外部环境由舒适向险恶逐渐转变时,它却觉察不到,结果死在了那曾让它享受的“福地”。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更是这样。

商朝末期,由于受四方蛮夷骚扰,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就在这水深火热之时,纣王继位,他的英明神武使四方臣服,商朝中兴。可就是这个纣王,成就大业后不思进取,贪图安逸,最终断送了商朝大好河山。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所以人不能安于现状,要有进取心,要有忧患意识。

实例二:以退为进

孙子曰:“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意思是说:防守是因为取胜的条件不充分,进攻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充分。也就是说在没有必胜的把握时,要懂得防守,懂得以退为进。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的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作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这个故事中,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为自己辩解,并全部承认,实际上采取的正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让汉武帝觉得他为人谦让,反倒更加尊重他了。

以退为进,是一种大智慧。退,不是畏缩,不是妥协,也不是失败和害怕的表现,而是一种练达的生活态度和一个人“进”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