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新38师到印度

书名:老兵口述抗战史3本章字数:7249

  

  1942年5月27日,孙立人率新38师进入印度。沿途仅用18天。

  四天后的5月31日7时,被困在缅北野人山中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接到蒋介石密令:“该军应即向印境或印度东北之列多转进,暂事休息……”之所以用密令,是因为担心日军会截听。从5月18日,蒋介石发出“中国军队无撤人印度之意”的电文,到5月31日的这封密令,说明经过漫长而艰苦的13天的思索,蒋介石和军政部终于想通了,尊严其次,生命第一。

  进入印度后,孙立人清点人数,从入缅作战,到撤出缅甸,大小作战数十次,跋涉山峰河谷数十道,9000人损失了1000多人。

  但是,副师长齐学启依然没有找到。

  孙立人准备派出小分队返回缅甸寻找齐学启。小分队还没有出发,一队全副武装的英军出现了,他们奉有英军东方警备军军团长艾尔文的命令,要求新38师就地缴械。

  杨伯方说,那时候部队有一条规定,上了战场,枪支一刻也不能离身。当时,新38师义愤填膺,排成方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严阵以待。有的战士喊着:“想让我们缴械,就放马过来!”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看着这支虽面黄肌瘦但斗志昂扬的军队,看着他们挺起的寒光闪闪的刺刀,看着他们视死如归的神情和怒火燃烧的眼睛,英国人害怕了。在西方人的眼中,生命高于一切;在东方人的眼中,尊严高于一切。聪明的英国人明白,如果要让这支军队缴械,势必会引起一场战争。然而,尽管这些刚刚从原始森林中走出的人饥肠辘辘,他们却仍然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这场战争,英国人不一定能够胜算。英国人胆怯了。英国所谓的警备军,说白了就是城管,城管的战斗力能够胜过军人吗?

  然而,大英帝国的军队毕竟也是有尊严的,英国东方警备军军团长艾尔文的命令已经发出,要求缴了这支中国军队的械,大英帝国的军队总不能空手回去说,这个任务无法完成。这是在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上,堂堂大英帝国的军队,怎么能够容忍这支穿越了原始森林的弹尽粮绝的中国军队

  “撒野”?

  怎么办?英国军队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双方相持不下。

  老兵们说,新38师的战士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文化水平是比较高的。大家都明白“军队代表国家权威”的道理。走出国门,军纪涣散,军容不整,人家笑话的不是你个人,不是这支军队,而是国家。新38师跋涉缅甸,转战河川,阻击丛林,穿越沼泽,这一路上尽管忍饥受饿,片刻得不到休息,但是从上到下,军容严整,纪律森严,成建制撤退,井然有序。

  印缅边境的当地人,他们见到过不久前的英军进入印度的样子,他们枪支也丢掉了,帽子也找不到了,三五成群,踉踉跄跄,衣衫褴褛,狼狈不堪,一个个就像濒临死亡的病人。而掩护英军逃亡的新38师,在日军的追击中,日夜激战,进入印度的时候,仍然精神焕发,斗志旺盛,除了衣服破旧外,依旧纽扣齐整,军帽端庄,而且他们还喊着口号,唱着军歌,步履整齐,枪械明亮。

  这种情景,让印度人大为惊异。

  这种情景,也让看到了英军逃亡,又看到这支中国军队的英国东方警备军大为惊异。

  他们在心理上,对这支穿越了无数道生死线,依然战斗力强大的中国军队心存恐惧。

  亚历山大和史林姆赶来了,亚历山大让英国东方警备军找到了台阶下。

  仁安羌战役中,被孙立人救出的英军第1师7000余人在师长斯高特和第i军团军团长史林姆的带领下,以前所未有的英勇,一路狂飙,赶到了印度。因为一路风寒和惊吓,史林姆将军生病了,他躺在英帕尔的一家医院里。

  艾尔文准备“围剿”新38师的消息传到史林姆耳中的时候,史林姆大为惊异,他扶病坐上了吉普车,一路摇摇晃晃地找到了艾尔文,神情激动地向在后方担任警戒而不知道前方战事情形的依旧傲慢无礼盲目自大的艾尔文陈述了仁安羌的战况,他说,中国这支军队是英军的救命恩人,绝对不能恩将仇报,而且,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战事一开,大英帝国的军队肯定占不到任何便宜。

  艾尔文犹豫了。

  史林姆说,如果不相信,可以去新38师那里看看。

  亚历山大也听到了这个消息,英国缅甸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没有去找艾尔文,而是直接去找新38师,他清楚地知道那支骑在印度人头上作威作福的英国军队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中国新38师的对手。

  亚历山大的到来,让英国军队拾起了面子,他们一见到中国军队,就明白了自己不是对手。但是大英帝国的军队怎能轻易认输?亚历山大的到来使他们找到了向下的台阶。

  艾尔文也来了,他一看到驻扎在山坡上的新38师阵容严整,服装虽破但衣扣齐整,枪械虽旧但擦得锃亮,面有菜色但精神饱满,就一下子感到了后怕。他赞扬了新38师几句后,回头对自己的手下说:“你们以后多向这支中国军队学习。”

  此后,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都对这支中国军队仰慕不已,每天前来参观和看稀奇的人,如同过江之鲫。

  几天后,美国总统为孙立人将军颁发了勋章,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辛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之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进,于千苦万难中,从容殿后,转战经月,至印后,尤复军容整肃,不减锐气,尤为难能可贵,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是足为盟军楷模。

  6月14日,联合国11国部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阅兵仪式,当时,新38师派出一排部队随同中国远征军司令罗卓英参加。入缅军队大撤退一开始,罗卓英就和史迪威撤入了印度,而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因为抱定回国的决心,此时还在死亡之地缅北野人山中艰苦行军,每天都有近千名将士倒下去。

  这次阅兵仪式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的英姿。在这次评比中,中国新38师一排士兵步伐最整齐,精神最饱满,军容最雄壮,赢得全场掌声,夺得第一名。

  这一排中国士兵自新德里阅兵一结束,就返回驻地。途中,经过了加尔各答,暂歇一天。当时,加尔各答共有6000多名华侨,6000多名华侨一起迎接这一排载誉归来的中国士兵,看着自己国家的军队如此威武雄壮,很多华侨泪流满面,激动不已。那时候,华侨在英国殖民地的印度遭受排挤和歧视,上街的时候,不能超过十人在一起。超过十人,就要被关押。而今天,_多名华侨倾城迎接新38师战士,英殖民统治者也不便再说什么。后来,这条对华侨极端歧视的法规被取消。

  7月15日,新38师奉命从利多来到蓝姆伽训练,在这里,他们意外地见到了中国远征军的新22师。新22师师长廖耀湘,被称为“东方巴顿”。

  新38师正在训练,突然有一天,来了一名归队的士兵,他在缅甸战役中受伤,后在蓝姆伽的英军医院中疗伤,听到新38师在这里训练,急急忙忙前来归队。

  他带来了副师长齐学启的消息。

  齐学启将军那天驾驶着装甲车,归还给第5军军部后,准备返回指定地点,突然听说第5军的野战医院里还有十几名新38师的伤兵,又赶往野战医院探望。

  当时,第5军已经决定转入野人山深处,觅路回国,伤兵无法转移,全部被安置在附近的树林里。安置在这里,其实就等于等待死亡。新38师的伤兵无依无靠,突然看到齐学启副师长,一个个热泪盈眶,抱头痛哭,就像迷途的羔羊突然见到妈妈一样。齐学启的眼泪也流了下来,他说:“我走到哪里,就把你们带到哪里,一个也不会丢弃。”

  齐学启想要联系孙立人,然而孙立人正在森林中转战,无法取得联系;齐学启又想与刘放吾取得联系,刘放吾当时正在伊洛瓦底江边激战,也无法取得联系。齐学启决定带着这十几名伤员,一起追赶新38师大部队。

  那名归队的伤兵没有说出齐学启和伤兵们离开第5军的地点,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形来推断,这个地点应该是莫的林,就是1500名伤兵自焚的地点。

  齐学启带着十几名伤兵在原始丛林中转战,想要寻找大部队,谈何容易!莽莽苍苍的缅北森林,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也难以走出,更何况这些伤兵。

  伤兵们拄着拐杖,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拐,一步一挪地追赶新38师,新38师在哪里?齐学启不知道,他只能凭借着方向来追赶。丛林漫漫,举步维艰,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这一路,他们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啊。

  路过一个村子时,齐学启和伤兵们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又变卖了所有能够变卖的东西,买了几头黄牛,让伤员趴在黄牛背上,继续前行。

  丛林越走越密,道路越来越窄,最后,因为没有医药,伤员们的伤口都发炎了,连黄牛也不能骑乘。这时候,他们已经来到了伊洛瓦底江边,齐学启砍伐竹子,绑捆了一个竹筏,扶伤兵们乘上去,然后顺江漂流。

  漂流了七八公里,岸上突然出现了日军的骑兵部队,他们对着竹筏一阵扫射,大家无力反抗,只好滚进汹涌的江水中,此后,齐学启将军失踪了,生死不明。

  而这名伤兵战士被江水冲到下游后,奇迹生还。

  没有齐学启将军的消息,孙立人忧心如焚。

  齐学启和孙立人一样,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他去美国西点军校攻读,而孙立人去了美国弗吉尼亚军校。

  孙立人看到齐学启将军牺牲的消息时已经到了1945年5月14日,距离齐学启将军失踪已经过了三年。那天,孙立人一打开重庆《大公报》,就看到了关于齐学启将军的报道。那篇报道是这样写的:前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将军,于3月8日,为日军刺伤腹部,3月13日伤重逝世……3月7日,日伪曾做最后的尝试,但给齐将军臭骂一顿,第二天,齐将军便被刺伤了……

  没有人知道那天孙立人看到齐学启将军牺牲时的心情,但新一军老兵说,那天大家都悲痛难抑,义愤填膺,但苦于没有报仇雪恨的机会。

  1945年5月,中国两支远征军已经打通了中印公路,新一军奉命回国,在云南驻防。中缅边境和西南大后方的日军已经被全部肃清。

  后来,新六军替齐学启将军和新一军报了仇。

  缅甸战役结束了,但是湘西雪峰山战役还在继续。奉命回国参战的新六军是雪峰山战役的主力。这场战役中,日军投入了四个半师团,中国军队投入了九个军。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有18军,有74军,还有新六军。

  新六军是从新一军分出来的袍泽弟兄,新六军中有很多新一军的老兵。当齐学启将军牺牲的消息传到新六军时,新一军的老兵们群情激愤,纷纷请战。

  这天晚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新六军1000多名战士偷偷摸进了包围圈中的日军营中,那里有一个中队的日军在把守。解决了日军哨兵后,这些中国士兵纵情拼杀,将一个中队的300名鬼子全部送上了西天。

  雪峰山战役以中国军队辉煌胜利而告终。此后,大日本帝国成为了盟军案板上的鱼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

  后来,盟军的战俘回到印度加尔各答后,孙立人才知道了齐学启将军拘难的详情。

  齐学启将军在伊洛瓦底江落水后,被日军俘虏,关押在日军仰光监狱里。关在这所监狱里的,还有近千名盟军战俘。在战俘营里,精通英文的齐学启将军经常用中国古代人物的事迹激励战俘们,他是战俘营中的领袖。

  在漫长的暗无天日的三年囚禁生涯中,齐学启将军给了坠入死亡深渊中的盟军战俘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孙立人看到的那篇报道中有这样的文字:

  齐将军是中国军队中的伟大将军,他是数百战俘中最受人爱戴和最能给人援助的人物,在英美袍泽的眼中,他是黑暗时期的光明和鼓励的源泉。在这三年的黑暗地狱中,他对盟军最后胜利的信念,从未动摇。

  1945年,新一军和新六军打通了中印公路。缅甸战役,日军面临覆灭的命运。日军加紧劝降齐学启,他们知道齐学启是这数百战俘的精神领袖,齐学启将军如果投降,其余的战俘也会顺风归降。日军先后派出多位将军和大汉奸叶蓬,前来劝说,但是齐学启坚决不降。

  3月8日,恼羞成怒的日军用刺刀将齐学启的肚腹刺伤,扔进了闷热的禁闭室里。齐学启血流如注,气若游丝。日军说,如果将军答应投降,马上就给予治疗。但是,齐学启还是拒绝投降。缅甸的3月异常炎热,齐将军的伤口很快就发炎了,疼痛难忍,但是齐学启忍受着不发一言。战俘中,有一名英军上校军医,他想尽种种办法,找到一些医药,请求日军允许他给齐将军治疗,但是日军不答应。

  3月13日,在齐学启生命的最后一刻,日军的军医拿着药品来到禁闭室,说只要齐将军点点头答应投降,就马上医治。齐学启闭着眼睛,连看他们也不看一眼。下午,齐将军离去了。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新一军的老兵说,孙立人和齐学启是一对非常好的搭档。

  齐学启是一个追求完美的正人君子,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战事紧急,如果那天他不归还第5军的战车,相信杜聿明也不会怪罪的;如果那天他不带着新38师的伤兵走,伤兵们也不会怪罪的;如果他转战的时候跟着第5军军部走,孙立人也不会怪罪的。然而他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定要归还战车,一定要带走伤兵,一定要赶上新38师。结果,被俘遇难。

  新38师的一排战士扬威新德里的时候,杜聿明率领着第5军的大部队还在丛林中艰苦跋涉。

  1942年6月25日,第5军前卫65团9连战士来到了缅甸的胡康河谷,胡康河谷是远征军最难以逾越的一道关口,穆旦那首著名的诗歌便是以胡康河谷为内容的。因为缅北的大雨已经下了一个月,胡康河谷成为水乡泽国,难以穿越。9连派出几名水性好的战士去山下探路。他们在山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里,看到一座三四十户人家的村庄,村庄水深齐膝,空无一人。战士们涉水进村,突然发现村庄里到处都是远征军的死尸,有的漂在水面,有的躺在床上,有的被水泡得浮肿,有的被蚂蟥吃成了白骨。村庄的道路上还摆放着步枪、机枪和迫击炮。战士们仔细查看他们衣服上的番号,看到他们是第5军96师的一个营,有三四百人,他们在这里全部中毒身亡。

  事后,有人猜想,这个村庄被四面大山包裹,瘟疫蔓延,96师这个营一路奔走,人困马乏,走进这座村庄休息,却再也没有走出来。

  胡康河谷,是缅北克钦人的叫法,翻译成中文就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65团的前哨6连也在寻找能够走出胡康河谷的通道,他们意外地找到了一条峡谷,峡谷间有一条忽隐忽现的羊肠小道。沿着这条小道,就能够绕过胡康河谷,进入新平洋。然而,要想从新平洋进入昆明,千山万壑,千难万险,其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翻越缅北野人山。

  新平洋是一块狭小的盆地,65团来到这里后,终于得到了休整。陈纳德的“飞虎队”也赶来了,他们送来了给养;英军的飞机也从印度送来了粮食。经历了50天艰苦卓绝行军的65团,欢声雷动。

  十天后,第5军军部和新22师来到了新平洋,因为雨季还在继续,空投只能时断时续。即使这样,得到了粮食补充的第5军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这十天来,杜聿明一直在等待掉队的士兵。精疲力竭走出胡康河谷的战士,突然看到新平洋接待的战友,无不喜极而泣。

  又十天后,杜聿明率队离开了新平洋,转进印度利多。如果现在还没有等来归队的战士,那就说明牺牲在了缅北野人山中。

  从利多往新平洋的方向,每隔几十公里,就有接待站,提供粮食和医药,这是先期到达印度的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设立的。

  1942年7月25日,杜聿明率远征军第5军军部和新22师到达印度利多,部队彻底得到了休整。

  第5军军部和新22师到达了利多后,第5军96师有一部分还走在缅北野人山中,他们与第5军军部失去了联系。

  时隔多年后,第96师师长余韶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炮兵团的,只有十五六岁,他与炮兵团走失,一个人徘徊在一座桥上。少年看到穿着马靴、身板笔直的余韶走过来,判定是一名长官,就让余韶带着他走。余韶让少年跟在自己的后面。走出不远,少年突然大哭大喊着跑回桥头,余韶命人拉回少年,可是一松手,少年又奔向桥头,如是者三。余韶回忆说,少年精神失常,神智错乱,当时的情景令人凄怆。

  第一次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原则上都是精兵强将,而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也参加了这场成人的战争。这名少年以后的命运如何,余韶没有写,我们不得而知。

  96师在缅北野人山中还遇到很多土人,也就是克钦人中的分支,他们“无文字,无医药,无市廛,无工艺”。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只靠种植的洋芋充饥。他们不知道中国,但是都知道孔明,而且人人崇拜孔明,可见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影响深远,一直绵延至今。但是,英国人来到这里后,他们编写了歌曲让当地人唱,歌曲的内容是八擒诸葛亮,内容是针对七擒孟获的。英国人还对这些缅甸人说,以前中国人统治你们,以后你们要统治中国。

  这股野人山中最后一支中国军队,与第5军失去了联系的96师的一支军队,依靠生存的信念,顽强地行走着,他们不知不觉走向了髙黎贡山,走向了回国的方向。

  1942年8月下旬,他们被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战士们询问当地人这条大江的名字,居然被告知这是澜沧江,原来,96师这一小部分军队居然不知不觉回到了中国。

  所有人听到澜沧江的名字时,不禁尽情欢呼,泪流满面。

  中国远征军最后一支部队走出了野人山。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十万人,至此仅余三万余人。

  第5军作为远征军的主力,战斗最为艰苦,同时牺牲也最大。而第5军军部和新22师在众多撤退路线中,所走的又是最艰巨、最漫长的一条路线,付出的代价也最惨重。

  第5军直属队和新22师撤退时尚有15000人,来到印度利多时,仅剩3000人,其中断后的新22师,参加缅甸战役时,有9000人,战争消耗2000人,开始撤退时7000人,来到利多的仅有2000人。第5军直属队和骁勇善战的新22师,有12000名将士长眠于野人山。

  第5军200师和第6军、第66军零散部队,撤退时尚有11000人,抵达国内时仅有4000人,有7000名将士长眠于野人山。

  第5军96师进入野人山时,有8000人,幸存3000人,有5000名将士长眠于野人山。

  第6军入缅作战时有29000人,国内仅收容5000人,有24000名将士长眠于缅甸。

  第66军(不含新38师)也仅剩5000人回到国内。

  没有一份资料能够详细提供长眠在野人山中的远征军具体数字和详细名单。这些大约的数字后面,都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立志报国的一腔热血,父亲的儿子,女人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我们永远铭记长眠在缅北野人山的中华将士们。

  这是一次悲壮的行军。

  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次行军像中国远征军这样壮怀激烈,天上是飞机轰炸,地上是围追堵截,路上是葛藤缠绕,树上是蚂蟥毒蛇,沼泽密布在他们经过的每一寸土壤里,瘴气弥漫在他们经过的每一寸空间里。他们穿越了无尽的艰险,穿越了人类想象的极限,终于从黑暗走向了黎明,从死亡走向了重生。

  这是一次伟大的行军。

  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哪一支军队像中国远征军这样遭受如此巨大的考验,历经如此艰苦的磨炼。这支经过了地狱之水冲击、炼狱之火煅烧的军队,已经令死神恐惧。此后的岁月里,再不会有任何困难能够击倒他们,没有任何军队能够打败他们,他们已经锤炼成为钢铁之师,不死之师,胜利之师。

  在中国远征军倒下的顽强躯体中,新一军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激而鸣,声闻于野;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疾而击,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天下第一军诞生了。

  日军的噩梦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