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1章 苏秦孤齐改变战国格局,秦把握历史良机灭六国

书名:苏秦信中的战国博弈本章字数:2013

《苏秦信中的战国博弈》

主编:帅敏 副主编:杨溢 帅真

                   捭阖

秦齐两帝立,乾坤分东西,

鬼谷二弟子,苏秦与张仪。

张仪废楚国,苏秦孤强齐,

再无能挡者,横扫六合一。

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似乎古人认为秦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以一打六,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难道是秦国真的在军事上对六国形成了碾压性的优势,对六国进行了降维式的打击吗?

历史的真相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露出来。

1972年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来没人看到过的十几封苏秦完整书信,看到了苏秦对战国地缘政治格局改变的影响,看到了这种影响对秦国灭掉六国所起的重要作用,乃至后来对汉朝高层心理的影响作用。由于苏秦的书信具有如此的影响力,所以它们被汉代高层贵族雪藏起来了,不让世人看到其全貌,防止世人从中学会游说君王的纵横捭阖之道,而自己却能从中学会影响局势发展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去创造有利于我的思维行动方式,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开疆拓土积极进取的汉朝,看到了一个创造出璀璨文化、形成汉民族心理认同的伟大汉朝。但是,随着苏秦完整书信被雪藏,世人也失去了系统的学习苏秦纵横捭阖之道的机会了。

由于司马迁和刘向都只看到过其中部分节选,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对苏秦的记载是有偏差的,刘向编《战国策》时也无法将苏秦的书信和年代事件对应起来,只能分散随机的放到各个国家的章节中。

从考古的证据来看,秦国和六国都是处于冷兵器时代,作战用的都是刀枪剑戟和战车骑兵,只是存在制作参数上的差别,没有维度的差别。

而且,在公元前298年,齐国的孟尝君带领齐韩魏赵燕五国联军还攻破了函谷关,差点把秦国灭了,这还是在有一个强大的楚国没有出手的情况下做到的。但是仅仅在68年后秦国仅用了十年时间就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灭掉了六国。难道这几十年就秦国在打怪升级,其他国家都在打瞌睡?

这样剧烈的历史变迁,除了秦国历代君王不懈的努力外,还和苏秦改变了战国后期的地缘政治格局有密切的关系。

在苏秦改变格局之前,齐国是可以制衡秦国的大国,但凡秦国向东扩张,攻击赵魏韩,齐国都会出手相助,尤其是对赵国的支持,使赵国可以全力在西线对抗秦国而不必防范东线的齐国。可以说,只要有齐国在,秦国可以多占土地,取得一定的优势,但却从未取得胜势。因为,只要齐王振臂一呼,至少都会形成齐赵魏韩燕五国攻秦的局面,一旦秦国战败,楚国再从南面夹击,秦国多年抢占的地盘都会还回去。这样的情形在战国期间是经常发生的。

公元前287年,本来是齐赵魏韩燕五国攻秦的局面,但是在苏秦的暗中操控之下,竟然变成了秦赵魏韩燕五国攻齐的局面,燕国还趁机差点灭掉齐国,还是在几年后田单反攻击败燕军后才恢复了齐国。

苏秦的这样一番操作,使战国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次赵魏韩燕把齐国的心伤透了,也把齐国作为大国的心气儿打没了。从此齐国陷入孤立主义状态,视赵魏韩燕楚五国为陌路之人。齐国从那个曾经的合纵抗秦的领袖,变成了在秦国进攻五国时不趁火打劫就算好的了的仇怨国家。

但这样的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齐国出现一位有为君王,重新恢复齐国原有的雄心壮志,再次成为六国的领袖,带领六国一起抵抗秦国的进攻。到那时,秦国是否能灭掉六国就不一定了。其实只要齐国和赵国能冰释前嫌,齐国愿意救援赵国,秦国想灭赵国都是极其困难的。

可惜,后来的齐国君王都缺乏以天下为视角的战略格局,偏安一隅。在整个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不论秦国进攻哪个国家,齐国都作壁上观,从不出手相救。秦国也是看透了齐国的心思,把齐国留到了最后,两军象征性的打了一仗,齐国就投降了。

所以在秦灭六国这件中国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中,秦国历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是成功的基石,但苏秦纵横捭阖使齐国陷入孤立状态,彻底改变了战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王嬴政把握住了这段难得的齐国陷入孤立状态的历史机遇期,没有丝毫犹豫,倾举国之力,灭掉六国,成为始皇帝。

序二:一生做一题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这些话是苏秦流传于世的第一篇书信,也是苏秦游说秦惠文王的策论,记录于《战国策》秦策一的《苏秦始将连横》中。

从这封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初出茅庐但目光犀利的苏秦。

作为鬼谷子最得意的学生,他敏锐的洞察到,在当时的天下,从内政外交、经济军事和发展潜力等各个领域综合来看,只有秦国具备最终统一天下、结束战国纷争的可能。而其他的诸侯国,即便是强大的楚国和齐国,也只是具有称霸诸侯的可能,他们可以成为区域性的大国,而不可能成为那个最终统一天下的国家。

于是,苏秦把自己准备奋斗的地方选在了秦国,把自己准备奋斗的事业定为帮助秦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