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20章 起因:齐灭燕

书名:苏秦信中的战国博弈本章字数:2968

1.公元前333年,燕文侯死,燕易王继位,齐宣王趁燕国办丧事出兵攻打燕国,夺取十座城池。

2.公元前329年,秦惠王派公孙衍联合齐国和魏国攻打赵国,赵王责问苏秦,既然合纵抗秦为什么齐国和魏国会和秦国一起来攻打赵国。苏秦对赵王说一定会报复齐国,请求出使燕国。苏秦一离开赵国,原来订立的合纵盟约就解散了。(《史记》苏秦列传)

3.苏秦本来挂六国相印,主持六国联合抗秦的大局,没想到齐国竟然和秦国和魏国一起要进攻赵国,这让苏秦一手建立的合纵抗秦成了一个笑话,别说六国相印,现在就是一国的相印都没得挂了。这是齐国在苏秦心里面记下的一笔。

4.公元前329年苏秦来到燕国,燕易王对苏秦说:“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纵。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感到惭愧,就说:“请为王取之。”然后苏秦去见齐宣王,以燕易王是秦王女婿的原因,告诉齐宣王,因为抢燕国十座城而同时得罪燕国和秦国是危险的,说服齐宣王把十座城还给了燕国。《战国策》的《燕文公时》

5.苏秦去齐国为燕国要回了十座城,回到燕国必定会被燕易王重用,这是燕国朝堂上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这损害了一些燕易王身边当权大臣的利益。于是他们就趁苏秦还没回到燕国时,在燕易王跟前诽谤苏秦。这些人的诽谤起了作用,苏秦立了大功回到燕国竟然没有馆舍接待他。苏秦给燕易王讲了几个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忠信,想在燕国得到重用的机会,但燕易王虽然把苏秦留下了,但燕易王身边的人都不断说苏秦的坏话,苏秦就没法在燕国呆下去了。燕易王其实心里清楚苏秦的能力和收回十城的功劳,但燕易王一是不愿意触动当前掌权集团的利益;二是由于当前掌权集团的强势,燕易王也不能给苏秦提供足够的支持来推行他的政策。所以任凭苏秦用三寸不烂之舌怎么讲,燕易王也只能边缘化苏秦。《战国策》的《有人恶苏秦于燕王者》

6.燕国会在十五年后发生子之之乱,从燕易王边缘化苏秦,最后苏秦离燕回东周这件事就已经能看出苗头了。燕易王手中的权力已经被权臣分走了不少,到燕王哙时手中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弱,最后被迫把王位都禅让给了权臣子之,引发燕国内乱,给了齐国机会攻占燕国,给燕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史记》的《燕召公世家第四》

7.苏秦长期纵观天下大事,对燕国朝廷上的人和事心里如明镜般清楚,他知道那些人是容不下自己留在燕国的。现在的问题是,连燕国都容不下苏秦,那天下还有哪国能容下他呢?苏秦看清了形势,在没有机会的时候,他决定回家隐居,看天下演变,静待时日,等待有合适的机会时再东山再起。于是苏秦回到东周老家隐居了起来。

8.苏秦是从燕国获得资助才开始建立合纵联盟的,齐国虽然加入了联盟,但竟然趁燕文侯丧、燕易王新立时抢占了燕国十座城池,这又让苏秦成了个笑话。虽然后来苏秦说服齐宣王把十座城还给了燕国,但齐国在苏秦心里面又记下了一笔。

9.公元前320年,燕易王卒,燕哙王继位。

10.公元前316年,燕王哙禅位给权臣子之。《战国策》的《燕王哙既立》

11.公元前314年,子之三年,燕国内大乱,燕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计划攻打子之,齐宣王派人告诉燕太子平:“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唯太子所以令之。”

12.公元前314年,太子平派将军市被攻打子之,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市被带兵反攻太子平,大战数月,死伤数万人,百姓恫恐。

13.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令将军章之率领五都之兵,再加上原来驻扎在北方齐燕边境的齐国大军攻打燕国。燕国的士卒都不抵抗,城门也不关。《战国策》的《燕王哙既立》

14.齐军攻占燕国都城,抓到了子之,把他剁成了肉酱(醢之)。齐军也把燕王哙给杀了。齐军在燕国到处抢劫,还把燕国祭祀的礼器都搬回齐国。《资治通鉴》的“赧(nan)王元年”

15.齐宣王攻占了燕国,天下反对的声音很大,其他诸侯国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帮助燕国复国。齐宣王不踏实,问孟子该怎么办?孟子说:“……,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6.齐王没有听从孟子的劝告,但原来采取不抵抗态度的燕军和燕国百姓已经拿起武器反抗齐军了。

17.齐国大败燕国,赵国想帮助燕国救亡图存。乐毅对赵王说:“现在您没有同盟国,就单独进攻齐国,齐国必定仇恨赵国。您不如拿赵国的河东之地交换齐国从燕国得来的河北之地。赵国有河北之地,齐国有河东之地,燕国与赵国就一定不会争夺河北之地,这是因为齐、赵两国友好。用河东之地增强齐国,又以燕、赵两国辅助它,其他诸侯国就会痛恨齐国,都会倒向您,去共同讨伐齐国。这样正是借诸侯之力来击败齐国啊!”赵王说:“好”。于是拿河东之地与齐国交换河北之地。楚魏两国恨透了齐国,都到赵国去,要求共同进攻齐国,帮助燕国救亡图存。《战国策》的《赵策三》的《齐破燕赵欲存之》。

18.公元前314年,燕国局势混乱,各诸侯国都计划攻打齐国帮助燕国复国,齐宣王后悔没有听孟子的话,在时局混乱的时候,齐宣王驾崩了,齐湣王继位。

19.齐国攻占燕国后的战略失误:

齐宣王趁燕国内乱攻打燕国,虽然获得了不少燕国重器和财物,但却在战略上损失巨大,是齐国的走向衰弱的转折点。首先齐国破坏了多年来六国合纵抗秦的大的地缘格局。这些年,六国间虽然争斗不断,小仗也打了不少,但和纵抗秦的大局并没有破。但是宣王出兵攻占燕国,直接打破了六国合纵抗秦的格局,两年后被张仪略施小计就瓦解了合纵联盟,建立起了秦国期待已久的连横局面。其次,齐国攻占燕国后就和秦国一起成为其他诸侯国要共同防范的目标,从而为苏秦后来创造出“五国伐齐”的局面提供了理由。第三,齐国攻占燕国,解锁了燕国攻占齐国的心理障碍,为三十年后燕国反攻齐国留下了理由,其他诸侯国也理解燕国报仇的心情。第四,由于这一系列的事件,导致齐国和各诸侯国之间的仇恨加深,在后来组织多国攻秦时,齐国要么不参加,要么打酱油。一直到秦始皇挨个灭掉其余五国时,齐国都只作壁上观,等其他诸侯国都被灭了,齐国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就投降了。这整个战略格局的转变就是从齐宣王贪小利,趁燕国内乱攻占燕国开始的。唯一可以改变结局的办法就是听孟子的建议:“……,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这样做,既可收获燕国的人心,又可以提升齐国在各国心中的威望,还能继续维持合纵抗秦的大局,不会成为众矢之的,秦国想实现连横的局面不知道要等到何时去了。当燕国军民起来反抗齐国,各诸侯国也联合起来要攻打齐国时,齐国的结局就注定了:不断树敌、被不断削弱、直至兵败被灭国。曾经作为霸主的齐威王虽然刚开始不愿采纳孟子的建议,但局势的发展会对齐国造成怎样的影响,对齐宣王这样资深君王来说应该是看清楚了的。看到大好的局面演变成危急的局面,急火攻心的齐宣王没能撑住,当年就驾崩了。他的儿子继位,史称齐湣王。

20.齐国派陈璋进攻燕国的文物证据:陈璋圆壶。

如果您去过南京博物院参观,一定会被一件名为“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的战国时期的铜壶吸引。这个铜壶看上去,纹饰复杂漂亮,制作工艺精妙绝伦,造型别致,器型优美,比别的青铜器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由于这个铜壶的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铭文字样,所以又把它称为“陈璋圆壶”。

壶身上所刻的39字铭文,证明了上面描述的这段历史:“隹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斿。陈璋内、伐匽(燕)邦之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