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派得势
就在宋钦宗拼命搜刮金银,试图满足金人要求时,各地勤王兵马陆续赶来。
正月十五之后,就已经有小股兵马来到汴京,每天到达万人以上。作为汴京城防主官的李纲每天都要派遣统制官召集队伍,划分营地,拨给粮草兵器。一方面文官敛财敛得精疲力竭,另一方面武将也忙忙碌碌地应付援军问题。
正月十六来了一支规模大一些的部队,统制官马忠从京西招募的士兵赶到了。他们在西城墙最南侧的顺天门(新郑门)外遇到了一支金军,将他们杀败。与此同时,北宋将军范琼也从京东方向过来,驻扎在了距离金军大营不远的地方。
在援军到来之前,金军四处掳掠,肆无忌惮。自从吃了马忠的败仗,才开始收敛一些,不敢单独行动了。
正月二十一,最重要的援军到了。这一日到了几位经历过战阵的将军: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以及武安军承宣使姚平仲。他们率领着西北地区泾原路、秦凤路的军队赶到。除此之外,陆续到来的还有鄜延路的张俊、韩时中,环庆路的汪洋、马迁,以及折彦质、折可求等。熙河路的姚古、秦凤路的种师中也在赶来。
援军兵马号称达到了二十万。这时的军事形势也就起了变化。金军主要驻扎在城西北方向的牟驼冈,而勤王军马大都也驻扎在城外,各个方位都有,最近的就在金军营寨的不远处。
大批兵马到来后,宋军首先面对的是指挥问题。之前的防御指挥权交给了城内的李纲,既然大部分军马在城外驻扎,那么到底如何统御这些人马,谁来负总责?
李纲的意思是,应该由原来的指挥机构,即他指挥的行营使来统一管理,种师道是将军中经验最丰富也最能打仗的,就让他当行营副使,掌管城外兵马。这样,一旦战争发生,决策和信息传递的顺序是:从皇帝到李纲,从李纲到种师道,从种师道再到城外其余将领。
但由于李纲升迁太快,宰执们大都不服他,于是皇帝与众位大臣商量过后,决定另立一个宣抚司,叫京畿河北河东路宣抚司,所有城外兵马都交给这个宣抚司领导。由种师道担任宣抚使,姚平仲充任副手(都统制)。不仅新来的勤王军队由这个宣抚司领导,就连李纲在城外的部队也划归宣抚司统领。李纲曾经设立了前后左右中五军,其中前军和后军驻扎在城外的东面,这两军归属宣抚司节制之后,李纲的行营司所能指挥的就只有左中右三军而已。
这样的做法,好处是给了城外的宣抚司以足够的灵活性,但坏处是由于指挥权的不集中,在战争中容易出现混乱。事实上,李纲已经被架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城外宣抚司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各个将领时常各自为政,给指挥带来麻烦。
不谈指挥问题,援兵一到,首先展现的还是强大的震慑力。种师道决定对金军形成压迫态势,他将勤王军主要驻扎在城市东北面和西南面的两个军寨中,对位于西北的金军形成围堵之势。
由于两寨的修建,汴京的东南角成了最安全的角落。有了军队的保护,种师道命令将东城墙南侧的新宋门和南城墙东侧的陈州门打开,作为军事和民用的通道。从此首都不再是封闭的,恢复了与外界的联系,这是生活正常化的表现。
虽然皇帝已经祈求和平,但对金军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种师道在后两天(正月二十三),立刻在板桥组织了一次战斗,将金军击败,并乘夜间焚毁了马监的东廓,接近了金军营地。这次战斗让金军更加忧心,西路军迟迟打不通通道,孤军深入的东路军如果坚持下去,会不会被宋军的勤王部队消灭?
显然,如果长期驻扎,一定会有新的军事冲突。李纲曾经估计金军不过六万人,而勤王军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到最后,金军会淹没在宋军的人海战术之中。最好的策略,莫过于见好就收,金军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赔偿,又签署了极其有利的和约,只要能够安全退回北方就是胜利。
从这时开始,金军对金银和宝物的移交越来越重视。
在北宋的朝廷内,随着勤王军队的到来,那些求和的大臣也在加紧行动。如果金军最终被勤王军击溃,就意味着他们主持的求和工作是错误的,这些大臣很可能被愤怒的群众撕成碎片。只有让金军尽早离开,才能证明他们的求和是正确的,不需要承担责任。因此,北宋君臣也越来越配合金军的赔款移交工作。
于是产生了奇怪的一幕,一方面,军事将领们变得越来越高调,另一方面,北宋的搜刮工作也在加速,皇帝由于参与了求和,甚至眼都不眨就将祖宗传下的财宝尽数献出,换取金军赶快离开。当皇帝舍弃的东西越多,求和的大臣们越赞赏皇帝的大公无私。接下来皇帝更是将各种美食、珍禽、驯象送给金军,甚至女人都送过去为金军服务。在一封信里,斡离不甚至感谢皇帝送了百余个歌舞伎给他,并表示不忍心让这些人离开父母之邦,等用过后,离开时会还回来的。
但皇帝又和大臣不一样。江山是皇帝的,大臣永远只是职员,不管送什么,大臣都不会眨一下眼。可皇帝虽然接受了大臣的恭维,却会偷偷地心疼丢失了那么多珍宝和土地。
与此同时,金军犯了一个最不可原谅的错误:他们对于金银的渴求过于强烈,将位于城外的后妃、皇子和帝姬(公主)的墓葬都刨开,把殉葬品洗劫一空。这终于触怒了皇帝,加上勤王军队给了他勇气,他变得偏向鹰派了。
主战派的看法也逐渐左右了皇帝。种师道一到京城,就感到出乎意料。他说,京城周长八十余里,金军怎么能围得住?城高数十丈,粮食可以支撑数年,哪能攻下来?只要城内扎寨,城外严兵据守,勤王之师都来了之后,几个月就让金军困顿了。到时候只要他退,就和他打,和议干什么?三镇和燕京都不用割让。
主和派的李邦彦反驳说,当初讲和不是因为没有兵吗?
种师道说,“战”和“守”是两种概念,“战”需要真正的士兵,但“守”就不一样了。京师有数百万老百姓,他们不能“战”,却可以参与“守”,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兵,怎么说没有兵?
正月二十七是一个大雾天,这一天宋钦宗召集了李邦彦、吴敏、种师道、折彦质、李纲等人开会。李纲更是提出了完整的战略,他认为现在宋军与金军数量的比例已经是十比三。金军孤军深入,应该采取当年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办法,将黄河渡口等要道守住,再断绝敌人的粮道,用重兵把敌人围起来。宋军甚至不用主动出击,金军如果有游骑出来,就袭击一下,但如果他们大部队出来求战,宋军就坚壁不战。在都城坚壁不战时,宋军却可以分兵去收复河北地区丢失的土地,断绝金军的归路。等金军主力疲惫了,粮草殆尽,再逼迫金军将三镇和誓书归还,给他们留一条活路北归。等他们渡黄河到中途时,再动用所有力量给予毁灭性打击。
李纲的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由于还有两路兵马姚古和种师中没有到,决定再等一等他们。综合考虑,宋军决定选择一个吉日——二月初六——发起行动。
虽然大计已定,但到了二月初一晚上,突然一支宋军出现在了金军营地前。难道进攻提前了吗?这要从一位叫作姚平仲的将领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