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劫营

书名:测试11本章字数:3684

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是北宋著名将领姚古的养子。从西北出发的姚古也响应了勤王号召,但由于路途遥远,当时还没有赶到。

姚平仲曾经跟随童贯参与了平定方腊叛乱的战争,他自认为功劳很大,却被童贯压制。这次到京后他又提起了当年的战功,宋钦宗对他刮目相看,屡次单独找他谈话,并许诺他一旦立功,立刻给予重重赏赐。

当众人定下二月初六发动进攻的策略,姚平仲却担心自己在众人的行动中显现不出来,如果能够提早单独行动,擒获了斡离不,那么他就成了稳定北宋的最大功臣。

姚平仲与步将杨可胜两人将想法告诉了宋钦宗,竟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于是他们议定,于二月初一夜间率先发动进攻。这件事不仅瞒着李纲,就连城外的指挥官种师道也并不知晓。

虽然指挥官不知晓,但民间却早就知道了。

劫营的日期是由一位术士楚天觉通过占卦决定的,占卦时消息就已经泄露。京城家家户户都知道皇帝要在二月初一打仗了。另外,皇帝还在开宝寺树立了三根大旗,上面写有御前报捷的字样,这是为了胜利后庆功准备的。外城北面的正门是封丘门,这里距离金军营地最近,门上提前搭建了皇帝驾临的阁楼,是为了检阅俘虏用的。这些准备让京城的人们充满了期待,人们纷纷等待着胜利的消息。

到了晚上,劫营开始,姚平仲和杨可胜率领七千兵马,向着六万金军的大营冲去。到了大寨,却发现寨子大半是空的。金军从寨外将宋军包围,于是劫营变成了突围。姚平仲比较幸运,突围而去,杨可胜却被俘了。

姚平仲劫营时,在金军做人质的康王、张邦昌,以及出使未回的李棁、郑望之等人正在寨子的某处睡觉,突然间外面人嘶马鸣,四处火起,有人来报宋军劫营。康王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死期到了,金人会将人质杀掉以报复宋军。

在旁边的郑望之反而劝说康王不要紧,不须恐慌。如果宋军赢了,金人不敢随便杀人质,如果宋军败了,康王作为人质已经半个多月,自然不可能知道劫营的事儿。康王听他说得有道理,才放心一些。

当天晚上,镇守城内的李纲正好有病,请假在行营司休息。到了半夜,皇帝的亲笔信突然到了,信里说,姚平仲已经起事,大功就要告成,请李纲率兵到封丘门策应。李纲吃惊的同时写了个札子,表示自己在生病,况且大家都在按照原定日期做准备,现在突然发生战斗,都措手不及,拿不出兵来。

不想短短一会儿,皇帝的传令官竟然来了三次,越来越急。李纲才意识到大事不好,连忙带着他仅剩的三个军出城。此时,参与了劫营的范琼、王师古等人正在北门外被围困,李纲连忙加入战团,在幕天坡鏖战,击退了金军。当金军再次进攻时,他又用神臂弓将金军击退。

第二天早上,斡离不紧急召见康王等人质。在召见地放了数百面宋军旗帜,都是劫营者留下的,还有被俘的数十名宋军。张邦昌赶快声明,这可能是某一支勤王的军队,为了向皇帝邀功才这么做的,皇帝可能并不知情。

恰好,被俘的杨可胜在准备劫营时,与皇帝商量做了安排,他写了一封给皇帝的信揣在身上,信上表示他瞒着皇帝出击是为了立大功,等胜利后请求皇帝给予封赏。如果他死了或者被俘,金人从他身上搜到信,会以为皇帝是不知情的。现在这封信与张邦昌的说法吻合,竟然真起到了作用。

康王和张邦昌摆脱了嫌疑,但出使的郑望之却没有这么容易了。斡离不接见他们后,将郑望之单独留下,送去了一位叫作“都统国主”的将领处。康王和张邦昌都意识到再也见不到他了,纷纷向他告尘世最后一别。

郑望之跟随着向导在金军大营的营栅里穿梭,营地里的道路曲曲弯弯,直线距离十几里,曲线距离却走了六七十里。

郑望之到了都统的营地,穿过两边卫士的刀枪丛林,才见到了都统。将军直截了当地说:“北宋求和,你是首来谈判之人,既然今天以兵相加,你也免不了一死。”他以为郑望之参与了劫营阴谋,强迫他将整个策划过程说出来。

郑望之竭力辩白,表示自己不会自寻死路,如果事先知道,又怎么会在劫营当天还留下?既然他没有参与阴谋,又能说出什么?

都统将郑望之留了一夜,第二天才放了回去。郑望之重新见到康王和张邦昌,才知道康王为他流了不少泪,以为他死了。即便在金军内部也传言,都统叫他过去不是善意。

击退了金军的进攻,李纲回到行营司,才知道自己已经被罢官了。皇帝下令,将李纲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的职位罢免,甚至连行营司都撤销了。只是任命蔡懋担任守御的职位,接收李纲的军队。

怂恿皇帝罢免李纲的是宰相李邦彦。主和派将姚平仲全军覆没的消息带给皇帝,李邦彦乘机向皇帝表示,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推说皇帝并不知情,是主战派的李纲和种师道等人擅自行动。他甚至主张将李纲和种师道等人绑了送给金军。

皇帝也慌了神,虽然他否决了将李纲和种师道送给金人的提议,但还是罢免了李纲。

二月初三,李纲正要进崇政殿见皇帝,在殿门口听说自己被罢免了,于是来到浴室院等待自己的处罚。对李纲进行讯问的是他的后继者蔡懋。经过讯问,蔡懋才知道原来姚平仲并没有全军覆没,劫营的士兵一共损失了千把人,而李纲的救援部队损失更小,只有百余人。姚平仲本人也并没有死亡,而是突围后担心种师道治他偷偷行动的罪,所以溜走了。所谓全军覆没的消息是不准确的,皇帝由于被吓破了胆,没有加以核实就相信了,匆匆做出了免职李纲的决定。

蔡懋把消息带给皇帝,皇帝也觉得是自己对不起李纲。毕竟皇帝对姚平仲劫营是知情、鼓励甚至参与的,李纲和种师道等人反而不知道。现在出了事,还必须由他们承担责任。

于是皇帝赏赐了李纲白银五百两、钱五十贯。能够赏赐这么多,在缺金少银的时代已属不易。按照皇帝的意思,先让李纲下野一段时间避避风头,等金军一走再重新用他。

除了面对大臣的压力之外,宋钦宗要处理的还有金人的愤怒。

二月初三,出使金国的使者郑望之等人被放回来了。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金国的使臣张恭礼,他带来了一封充斥着嘲笑口吻的信,信中故作不知情地谈到遭到一支情况不明的军队的袭击,这支军队气势汹汹前来,战败后又灰溜溜逃走,金军请求宋钦宗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钦宗接待金国使节之外,还会见了郑望之。他听了郑望之的叙述,不断地说“错了,错了”。

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就如何处理这件事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种师道的意见,姚平仲劫营的确是错误的做法,但这个错不是选择了军事对抗,而是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行动。既然前面错了,金军以为宋钦宗会服软,那么继续进攻就成了另一种出其不意。再说姚平仲的损失也不大,宋军实力并没有被削弱,所以不如发动兵马对金开战,将他们打服再说。

而另一种意见,也是大多数主和派的意见,认为既然已经与金军讲和,花了这么大力气,就不好再反悔。不然,即便不说实力上,面子上也是过不去。

当金人使节质问时,宋钦宗一是磨不开面子,二是吓破了胆,立刻选择了和谈,他屈服了,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全力讲和。他回书承认了姚平仲事件,并声称自己毫不知情,是姚平仲本人以及一些与他关系不错的宰执(暗指李纲)发动的,姚平仲已经逃走,宰执已经被免,事情过去了。

皇帝写好了回信,却发现找不到人当使者了。由于出了这么多事儿,担心去往金军营地遇到危险,北宋的大臣们都不愿意当使者。

此刻,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正在城外的汴河边带兵,由于勤王之师太多,有许多小分队无法安置,特别是东南来的兵。由于太上皇的干扰,东南兵没有大规模集结,只有一些小部队零零星星到来。宇文虚中出城集合了两万左右的东南兵。他听说朝廷有难,将军队交给别人带领,自己坐在筐里吊入城内,接受了前往金军营地出使的任务。

宇文虚中到达金军营地后,发现这里的气氛剑拔弩张,他在金兵的包围下坐了四个时辰才见到了康王等人,第二天才见到斡离不。他来回于宋金两营达三次之多,金人一定要北宋割让三镇才肯退兵,宇文虚中甚至痛哭流涕,都没有争回三镇。

在他最后一次出访金军营地时,除了携带常规文书之外,还带上了割让三镇的诏书和地图。这些诏书曾经被李纲扣押,但由于李纲已经离职,没有人能阻止这些诏书发出了。当初李纲扣留它们,是希望等勤王大军到来后,逼迫金人同意不要交割三镇。现在勤王大军已经到达,但割让诏书和地图不仅无法扣下,反而更加轻易地送了出去。

到这时,意味着金军所有目标都已达成。他们需要三镇,现在已经拿到了割地诏书和地图;他们需要大量的赔偿,汴京城已经被搜刮一空,不可能获得更多的财物了。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安全地撤离。

宋钦宗不知道的是,他一直害怕强大的金军,但金军却对宋军的勤王部队感到忌惮。如果继续驻扎下去,即便双方再有诚意和谈,宋金军队之间早晚还是会有冲突。只要金军失败一次,就可能再无翻身之地。姚平仲的劫营是给金军提了个醒,让他们意识到该离开了。

但问题是,即便要离开,也必须防范宋军的袭击。事实证明,康王和张邦昌并不足以让宋军放弃抵抗,需要有更大的抵押品,才能让宋军不敢行动。

在二月初五的回书中,金军元帅要求宋军更换抵押品。把康王和张邦昌领回,换成皇帝的亲叔叔越王,并在太宰李邦彦和枢密吴敏中选一人来抵押。李邦彦是最高文官,吴敏是最高武官,以前抵押的张邦昌只是少宰,显然级别还不够。金人认为,以越王和最高级别的官员作保,金军可以安然渡河回军,不至于被掩杀。

李邦彦是最大的主和派,如果他能被抵押出去,也算是得偿所愿。但就在斡离不写文书时,李邦彦还是宰相,当文书送达宋廷时,李邦彦已经不是宰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