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索求不已

书名:测试11本章字数:4880

在首都汴京,与金军的交涉仍然在继续。皇帝出城到底与金军达成了什么协议,除了递降表之外,还干了什么,这件事一直是个疑问。

比如,既然打败了,肯定要犒军,上一次汴京保卫战,皇帝与斡离不协商的数字是五十万锭金、一百万锭银,换算成两则是五百万两金、五千万两银。

那么这一次金军动用了两路大军,到底需要支付多少战争赔款呢?

与上一次皇帝早早地宣布了赔偿数额不同,这一次,赔偿数额却只在少数人中流传,平民百姓一直被蒙在鼓里达一个月之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答案只有一个:赔偿数额实在太庞大了。

十二月初三,金军的索赔文书到了。根据文书,皇帝答应的数字是: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折合成两,则是一亿两金、十亿两银,同时还需要绢帛一千万匹。与上一次相比,金银的数字增长了二十倍,即便上一次,最后也无法凑够,那么增加之后的数字更是无法完成的。

但皇帝不得不做出姿态,开始向百姓筹款。当然,首先需要做出姿态的是皇族和大臣,于是,皇帝要求大臣将家里的金帛都拿出来,诸王、内侍、帝姬也都按照这个要求来做。

为了更快速地获得金银,皇帝还下令开设一个购买金银的机构,用钱钞从民间购买金银。很快,金价涨到了五万枚铜钱一两,银价涨到了三千五百枚铜钱一两。北宋的金银价格与铜钱的兑换比例是长期稳定的,金大约是一万枚铜钱一两,银为一千枚铜钱一两,此刻已经翻了好几倍。

为了加快搜集金银的速度,朝廷在原有开封府尹徐秉哲的基础上,又任命了另一位兼领府尹王时雍,让他与徐秉哲一起搜刮金银,并由御史监督数目。从这时开始,开封府突然成了一个重要的机构,金人提出的要求大都由这个衙门完成。事后,人们会看到,虽然打仗不行,但在执行命令上,开封府却是一个如此高效的机构,在它的帮助下,金军可以将首都的最后一滴血榨出来。

十二月初四,为了更精确地了解汴京到底有多少财富,金军驻扎在城内的代表开始检视府库,调查账目,以确定开封城到底能够提供多少物资。与此同时,开封府尹贴出文告,要求富豪之家必须将所有金帛上缴。

十二月初五,金人的索求继续加码。这一天又提出了三个新要求:第一,向金军供应一万匹马;第二,开始交割河北和山西地区;第三,出征将士面对的最复杂问题是性需求问题,要求皇帝提供一千五百名少女劳军。

为了凑够马匹数目,开封府贴出文告,要求御马和民间马匹都必须交出,否则全家受军法惩戒。文告鼓励人们互相告发,告发者可以获得三千贯钱,官员中,执政、侍从、卿、监、郎官都只准留一匹马,其余交出。这项命令让开封府一共凑了七千多匹马,虽然不足万匹,但也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只是从此以后,士大夫都只能骑驴、乘轿、徒步,骑马的人基本没有了。

关于交割问题,皇帝也服从了,他派遣陈过庭、刘韐、折彦质三人,分别前往河北和山西进行交割。除了金人已经攻克的,北宋手中还有四十个州左右在河北与山西地区,仅仅依靠此三人很难快速完成交割。为此,皇帝又让吏部选择了文武官员各二十人,随金军前往河北和山西地区交割,这四十人又由陈过庭等人进行统筹。

金人索要的少女,史书记载语焉不详,但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宫中的低级女侍(宫嫔),许多宫嫔不肯出宫,四处躲藏,实在躲不过宁肯跳水自杀。

好不容易把十二月初五过完,初六又来到了。这一天,金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所有兵器上缴。在首都失陷时,由于溃兵们将兵器到处丢,许多都被百姓捡走了。于是,勤快的开封府又发出了新的文书,要求百姓将武器都交出来,一并运送出城。运送武器的工作持续了好几天,才全交给了金军。

到这时,金军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宋军失去了马匹和武器,就再也没有了抵抗的能力,除了任人宰割,不会再有其他的结局。

彻底解除了首都的抵抗之后,金军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是战争赔款,北宋朝廷一直在加速筹集,但仍然没有完成;第二是河北、山西地区的交割,陈过庭已经于十二月初七出发,但其余每个城的使节还没有出发,要完成交割也并不是那么简单。以上次的经验来看,不管有没有圣旨,守将往往会拒绝交割,继续坚守。而金军也不可能长期驻扎在开封城外,毕竟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迟早会出现短缺,到时如果没有完成交割,就可能在回程遭受打击。

为此,金军又想了一个新的办法。经过检点,河北、山西地区仍然控制在北宋手中的还有四十五个州,这四十五个州各有守将,如果将守将的家属控制住,对方就不敢反抗了。

十二月初九,金军提出要求,北宋政府必须将河北、山西守臣、监司的家属交出,由金军带着前往各城池做人质。只有守臣完成交割,才可以将家属领回。除了守臣的家属之外,金军还索要二十几位奸臣的家属,这些奸臣包括蔡京、童贯、王黼等人。已经投降金军的张孝纯、蔡靖、李嗣本家属也在索要之列,为的是将他们送往北方与降将们团聚。再加上主战派或者曾经参加过战斗的李纲、吴敏、徐处仁、陈遘、刘韐、折可求、折彦质等人的家属。其实早在上个月的二十八,金军就对北宋使臣们提过这些要求,只是到现在,才正式以命令的形式发到城内。

这个命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许多人的家属可能并不在本地。但开封府还是按照金人的要求将在京的家属(能找到的)都招到了开封府的院内。十二月十二,这些人开始集结于开封府。由于手续的关系,这些人被弃置在院子里多日,官员们急着把他们招来,却并没有做好招待的准备,连饭都不管,随处安置。家属们在饥寒交迫中呼号着,这让外面听说了他们遭遇的人们更加愤怒。他们本来是国家的功臣家庭,却由于皇帝的无能,成了金人的抵押品。不仅这样,就连在北宋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

但这件事一直被拖下去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仍然还没有结束。

除了交割之外,最麻烦的就是金人索要的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绢帛一千万匹。其中绢是最容易满足的,因为金人在核查库房时,已经知道皇帝的库房中有一千四百万匹绢,索要一千万匹,皇帝是出得起的。从十二月十三开始,皇帝下令,军民将内藏的元丰库、左藏库、大观库所有的绢帛都搬出来,送到南薰门,移交给金军。

十二月十五,大规模搬迁继续。开封府的组织工作不错,原本保家卫国的军队和民兵都当起了搬运工,负责打仗的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司)专门派人监督搬运,还用旗帜区分各个队,防止放错了地方。就这样,一天才搬了十万匹(百分之一)。

十二月十六、十七,搬运继续。金军对绢的质量检查得也格外严格,轻的、旧的,一概用墨水标记,拿回退还。现在浙江的丝织品全国闻名,但在金人看来,浙江的绢由于过于轻,反而不适应北方的需要,他们将浙绢退回,要求更换成重的。据说,两位元帅还为此生了气,责怪北宋不认真。

十二月二十,还没有交割完毕,金人已经非常不耐烦,打骂交割使臣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人不愿意参与交割工作,推不开的,只好带一些大蒜、砂糖、刺绣、花藤做礼物,和金人搞好关系,求他们高抬贵手。到了第二年,即金天会五年正月初二,绢这一项才算交割完毕。

除了绢之外,金人的要求中还有很多小项目,比如书籍。金天会四年十二月二十五,元帅府发出命令,要求宋朝提供国子监的书籍,以及汉文的藏经。金人的品位还不低,指名要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文集,以及《资治通鉴》,却将王安石及其同党的学说全部抛弃。

这件事又交给了开封府,皇帝的意思是,尽量满足金人的好学之请,不过国子监的书并不全,有一部分必须外购。皇帝要求,去书店买书必须付钱,可是开封府执行时,只是派人将书店的书搜走了事。

文化产品除了书籍,还有各种古玩,于是,十二月二十八又轮到古玩遭殃了,北宋的皇家器皿都登记在《秘书录》里,金人得到了这本册子,按图索骥,要求皇帝提供册子里的古玩。

绢、书、古玩等交割虽然麻烦,却还可以执行,到了金银的交割程序,执行就比较困难了。

十二月十一,由于金银筹集速度太慢,皇帝又下了诏书,表示金人不烧杀抢掠已经是恩赐,要求全城的公私、权贵、豪富都将金银交出来,即便皇后的金银也不能留。踊跃缴纳的可以授官,抗拒的严惩。

十二月十二,根据皇帝的圣旨,开封府出台了具体的办法。表示准许百姓告密,告密者可以获得百分之三十的奖励。其中不乏见风使舵者,一位叫作陈行的人立刻前往开封府,将自己经营的和乐楼内的金银捐了出来,他果然得了官职。

十二月十三,开封府四处出击,大街上要么是各种吆五喝六的办事员,要么是被抓的嫌犯。就连宋徽宗的郑皇后宅子也被查出来隐匿金银,皇后父亲和祖父的封赏被追夺。当天,金人还来要走了五十个酒匠和三千瓶酒,开封府也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十二月十四,开封府开始挨家挨户入户搜查,特别是那些金银铺子,有时一个铺子就能搜出成千上万两的黄金。市民也逐渐踊跃缴纳黄金。

十二月十九,御史台、大理寺和开封府联动机制已经运行得纯熟。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行政、司法和监察权联动。在西方讲究行政与司法的分离,互相制约,但中国政府做大事时,总是以行政为主导,让司法和监察都予以配合,所以,一旦做事,都是行政、司法、监察联席的。这一次行政司法联动的打击面很大,按照惯例,打击一般是针对老百姓的,但这一次,贵戚、权贵家族,即便官至承宣、留后,妇人中封爵至恭人、夫人,只要不缴金银,也一并戴上枷锁带走,毫不留情。

为了表示人们的金银不是白缴纳的,皇帝会装模作样发给人们一些纸钞,算是买卖不是抢夺。每一两黄金,皇帝会给茶钞或者盐钞三万二千,一两银子给两千二百。

由于宋朝的各级政府也可以参与经济活动,各地政府也在京城设有类似于驻京办的机构,不过当时的驻京办只负责买卖土特产。这些机构好不容易到京城赚了点钱,现在也必须全都交出。皇帝赐给大臣的金带,也全部收回。

就在皇帝命令开封府开足马力催促人们上缴黄金时,金人也在观察到底能够从汴京获得多少金银。由于绢的数目是入账的,所以一目了然,既然账上有一千四百万匹绢,金人索要一千万北宋是拿得出的,所以绢的事情好办。但金银藏在民间,数目是未知的,所以金人才会直接提出金一千万锭、银两千万锭的要求。

随着事情的发展,金人已经对金银的数量有了了解,认定整个北宋都不可能有这么多黄金了。于是他们修改了数目。十二月二十四,元帅们通过信件向汴京城发来了新的命令,这封信最重要的目的是催促人们赶快完成任务,而在金银的数量上,也从最初的要求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新要求是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金的数量是最初提出的十分之一,银是四分之一。

如果与不到一年前的第一次围城战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金是上一次赔偿(五十万)的两倍,银(一百万)是五倍。

上一次要求的金银换算成两,则是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最终皇帝东拼西凑,交给金军的只是金五十一万七千余两、银一千四百三十万二千余两,再加上皇帝的各种珍玩。

而这一次要求的赔偿数目比上次还多,从这个角度看,即便修改之后的数目还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金人的这个举动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可视为一种友好的表示;二是为了不让宋人过于绝望,让他们感到能够完成任务,从而加快交割速度。

不管怎样,在催促之后,金银的交割工作果然加快了速度。十二月三十,在绢还没有完全到位时,首批金银的搬运工作起步了。在南薰门的大道上,搬运工络绎不绝,整座城市骚动起来,人们望着如山的宝物感慨叹息。

靖康二年正月初二,随着运绢的结束,人们将金银搬到城门口。正月初三,金人开始检验金银的成色,不合格的退回,开封府又把不合格的金银运回去,重新熔铸。城中的百姓喜欢看热闹,跟着搬运人员来回地跑,人数甚至达到了上千。在城门上的金军一看上千人跑来,以为出了大事,连忙拔出刀剑准备迎战,后来才弄清楚状况。

伴随着第一次交割而来的,是开封府的第二轮催逼。直到正月初九,开封府仍然想尽办法从官员和民间压榨出更多的金银。他们按照官阶大小制定了一个名单,宰执以下每个官员都有指标,如果官员上缴数量和指标相差太多,就立刻捉拿敲打一番,直到对方愿意缴纳更多的金银为止。在金银面前,所有的官员都丧失了尊严,他们的生命甚至抵不上一两黄金。

但就在这时,事情却又起了变化。

两位元帅对皇帝仍然保持着表面的友好,开封府干得热火朝天,皇帝也以为只要尽量满足金军的需求,就能维持和平,保住赵宋的半壁江山。

一场更大的变局却已经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