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战国”之名的由来

书名:测试22本章字数:891

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夏、商、周三个王朝,史称“三代”。而周朝的历史,以周平王东迁为界,又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段。公元前770年,当时的周天子平王,迫于西戎入侵的压力,将都城从丰镐(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迁到了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史称“东周”。

东周的历史,又可细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严格来说,“春秋”与“战国”两词,并不是朝代之名,而是用来指称东周时期的两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春秋”的得名,源自相传为孔子编订的《春秋》一书。而“战国”的得名,则另有其渊源。

据史家考订,“战国”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中。其中,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尉缭子·兵教下》中有记载:“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而同书《兵令上》又说:“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而不能废兵也。”在这里,“战国”并不是一个标志时代的特定的专用名词,而是泛指当时处于相互交战状态的各区域性国家。

而在记载战国谋臣策士言行的《战国策》一书中,也多次出现“战国”之说。如《战国策·秦策四》载顿弱说:“山东战国有六。”《楚策二》载昭常对楚襄王说:“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赵策三》载赵奢说:“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燕策一》载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在这里使用“战国”一词,表示以魏、赵、韩、齐、楚、秦、燕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大国间的战争兼并状态,其所突出强调的是各国之间的“战”的状况。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史记·平准书》所言“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用意也大致与此相同。

在《史记》中,叙述春秋时期之后的东周历史,用“六国”或“六国时”之称。司马迁“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著成《史记·六国年表》。其中的“六国”,主要是指除秦国之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个东方大国。如果再加上地处西方的秦国,正好是“战国七雄”。(在《史记》中,关于秦的历史,则集中在《秦本纪》中叙述。)

到了西汉末年,刘向编定《战国策》一书,集中叙述六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之论,成为了解战国历史的重要文本。随着此书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将秦统一前“七雄兼并”的历史称为“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