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兼并战争的基本特点
在列强争霸的战国时代,战争是始终不可忽略的重大主题。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中写道:“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在兼并战争的严酷形势下,各国互相攻伐,争城夺地,诈谋纷出,杀人盈野,战争的规模与烈度也日渐扩大,这就为各国军事变革提出了时代要求。
战国时期,随着兼并形势的发展,列强间的战争出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新特点:
首先,战争形势日趋激烈。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竞争,以“强兵并敌”为原则,以夺取敌方国土、人口和财富为目标,战争烈度空前,其兼并性质愈加明显。据统计,战国时代二百五十多年之间,有记载的大小战争就达二百三十多起,各国交战的对象也不固定,通常是你来我往,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而且越是战国中后期,战争频率越高、规模越大、烈度越强,战争也愈加惨烈。
其次,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日渐庞大。战国时期,各国拼命扩充军队,列国的兵额,少则数十万,多则百余万。这一点,在战国谋臣策士的言论中屡有提及。如秦国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战国策·秦策一》),魏国最强盛时有“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余万,厮徒(奴隶)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战国策·魏策一》),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赵策二》),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战国策·齐策一》),楚国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楚策一》),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战国策·燕策一》)等,不一而足。
交战国在单次战役中投入的兵力,从战国早期的十万左右,到战国中期已达数十万,战国末期的战场用兵甚至高达六十多万。公元前251年,燕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战国策·燕策三》)。公元前225年,秦派将军李信带二十万人攻楚,受挫后,次年改用老将王翦带六十万人再度攻楚,大破楚军。除了军队,为每次战役所动员的后勤保障人员,往往要几倍于作战人数。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场消耗也不断增加。《孙子兵法·作战》云:“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几乎每一次大规模战争都是全国动员的规模,足见列强兼并战争达到了空前的激烈程度。
第三,多兵种联合作战渐成主流,战争旷日持久,战场杀戮严重。战国列强争战,已突破了单一兵种的限制,往往采取步、骑、车兵等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模式。战场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战争场面蔚为壮观。战争的持续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载,并出现了持久战。如魏、秦两国围绕河西地区的拉锯战争,长达几十年;燕昭王命乐毅进攻齐国,攻取齐城七十余座,占领齐国长达五年;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双方相持三年多;至于秦、赵长平之战,双方动员的兵力之多、相持时间之长、战场之广阔、战争之残酷,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赵国是全国动员,秦国也征集了国内十四岁以上的男子参战。在此情形下,战争烈度不断加强,战场杀戮日趋严重。《孟子·离娄上》描述的情景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典型的战役如伊阙之战,秦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华阳之战,秦军斩首魏军十五万;至于长平之战,秦将白起最终坑杀赵军俘虏四十多万,秦军自己也伤亡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