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楚竹书背后的精神世界(二)

书名:测试22本章字数:3264

(四)发现“清华简”

清华简的发现,是近年来战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由校友捐赠的竹简典册。与这批竹简同出的,还包括盛放简牍古籍的漆绘木笥的残部,其纹饰带有战国时期的楚国艺术的风格。

经过专家权威鉴定,从这批竹简的形制和文字的书写情况来看,这应该是一批出土于楚地的战国简册。通过对这批竹简的无字残片的样品进行AMS14C年代测定,经过树轮校正,可以判定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05年前后,属于战国中期偏晚。这与古文字学观察所确定的年代大致是一致的。

经过清华简整理团队的精心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和研究,清华简“初露真容”。目前大致可以确定,这批竹简总数在两千五百枚左右。竹简所载的内容,并不是一般的战国墓地出土的遣策或法令文书,而是一批早已失传了的先秦时期的古逸书,所涉及的门类,以经、史类古书为多,同时还有诸子、方技术数等门类的古书,内涵十分丰富。其中绝大部分书简都保存得比较完整,有不少书简文献都自带编号,或者在简的背面有划痕记号。这让我们对战国时期的古书面貌有了一定的了解。据估计,清华简所涉及的古书的总篇目在七十篇左右。这些古书,都是一些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关的珍贵文献。到2020年底,清华简已经整理出版了十册专辑,内容相当庞大,但还有不少文献有待于后续整理出版。借助清华简的发现和整理,这些失传已久的古代逸书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有机会目睹战国时期的古代文化典籍的基本面貌。

清华简所出古书中,包含有大量的《诗》《书》《礼》《乐》等方面的经典文献,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清华简中整理出了一批用战国古文写成的“书(尚书)类”文献。这些“书类”文献,有的前所未见,如《保训》《四告》等。有的虽然与现存《尚书》的某些篇目或内容相合,但其自带的篇题与传世文献有别,其文字叙述也与传世的篇目有所不同,如《金縢》篇。还有若干保留在古人引“书”文献中的古代“书类”文献,在清华简中发现了其早期的版本。如《孟子》曾引《厚父》篇的文句,这次清华简就出现了与《厚父》篇相关的文献等。

清华简的发现,对弄清楚长期以来争论不已的今传本《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也很有帮助。清华简中的《傅说之命》三篇,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说命》三篇,但其内容与现今传世的《古文尚书》的《说命》三篇,完全不同。此外,清华简中的《尹至》和《尹诰》两篇,记载了夏商之交伊尹和商汤的历史故事,涉及商汤灭夏的有关历史,内容极为重要。其中《尹诰》,又名《咸有一德》,是《古文尚书》中的一篇,据说曾在汉代孔壁出书中发现过,后来却失传了。今天流传于世的《咸有一德》,是魏晋时梅颐献书的伪《古文尚书》的一篇。清华简《尹诰》篇的问世,经过与传世的《古文尚书》进行比对,可以确信,今日所见《古文尚书》确是后人的伪托之作。长期以来困扰学界的今传本《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至此可以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了。

清华简发现的早期“书”类文献中,还有一些篇目可以同传世的《逸周书》进行相互对照。比如,清华简《皇门》记载了周公训诫群臣献言荐贤、助己治国的故事,清华简《祭公》记载了周穆王的大臣祭公谋父的临终嘱托,清华简《命训》则记载了周人对于“命”的认识和理解。这三篇简文,文字古奥,很多文辞可以与金文相对照。若将其与传世本《逸周书》的相关篇目对读的话,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学价值。

清华简新发现的战国时期的早期史类文献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系年》《楚居》《越公其事》《郑文公问太伯》等篇目。清华简《系年》(整理者命名),共有一百三十八枚竹简,全篇分二十三章,记录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第一至四章综述西周史事,从武王伐纣、周公东征讲到周王室衰落,晋、郑、楚、秦、卫等诸侯国兴起,特别是西周的覆亡、周平王东迁的历程等,许多内容足以补充和纠正传世史籍的记载。从第五章开始,叙述春秋战国史事,内容更为详尽。《系年》所记载的史事,多能与《左传》《国语》《史记》等有关文献参照、印证。此外,清华简还发现了《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管仲》《子产》《子仪》《子犯子馀》《晋文公入于晋》《楚居》等,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古代逸籍,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等的若干史事。其中《越公其事》一篇,全篇七十五简,分十一章,详细叙述了春秋末期吴越相争背景下,越王勾践兵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实施好农、好信、征人、好兵、饬民等“五政”而重新崛起、最终灭吴的故事。这些史料,可以很好地补充或纠正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或缺误之处,对于解决历史学、经学领域的一些长期聚讼不已的疑难问题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从而极大推进了秦人起源、楚国诸王居所、两周之际郑国历史、战国初年楚越史事等先秦史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

清华简中还发现了久已亡佚的西周诗篇。其中,《周公之琴舞》由十首诗组成,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其内容,是与《诗经·大武》结构相仿的乐诗,《芮良夫毖》是儆戒性质的“毖”诗,则由两篇合成,共一百八十多句,是刺讥时政的政治诗,也是目前所见的篇幅最长的先秦古诗。

清华简中还发现了三篇战国时期的“易”类文献,分别是《筮法》和《别卦》。其中,《筮法》保存得比较好,入藏时仍保持着原来的成卷状态,上有编号相连,推测反面有一层丝织品,可以稳固竹简,实际上是一个用竹简构成的帛书。《筮法》是战国时期古《易》学的一种,系统地记述了占筮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先秦数字卦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证资料。其上还附有一个中间画有人身形象的卦位图,卦位与今传本《周易·说卦》第五章的“后天八卦”基本一致,但其中的坎、离两卦的位置与今传本“后天八卦”的位置相反。《别卦》是一个六十四别卦的表,简中附有图解,详细记载了各种“数字卦”的含义和吉凶,对于有关研究极有价值,特别是对于解决中国古代的“数字卦”问题可能有重要的帮助。它也可以证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帛书出土的《周易》的卦序,可以上溯到战国中期,对于研究先秦《周易》的卦序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清华简中还发现了《算表》一篇,是由十进制数字构成的表格,通过竹简交叉构成二十一行、二十列,分为乘数和被乘数个位、十位区,其核心内容为九九乘法表的扩大,在实际操作中具备乘、除以至乘方、开方等功能,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古代算具和古代数学文献实物,堪称中国数学史上的惊人发现。

清华简还发现了《四时》《司岁》《行称》等古代天文数术类文献,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天文历法和月令物候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其中还有《病方》之类的中医方技类文献,对研究战国中医学的发展也有重要价值。除此之外,清华简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乐谱、马经等内容,尚待整理与研究。假以时日,这些古书一定会为我们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提供更多新知。

清华简的发现,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程度不同的“断裂”。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乱造成的文献散失。汉朝建立以后,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搜罗亡佚的古书,以试图重新建立文化系统。

汉代以来的古代文献的大规模发现,除了民间陆续收集的零星古书外,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成规模的发现,共有两次:一次是汉代鲁恭王为扩建宫室而坏孔子宅,发现了孔府墙壁中的藏书;还有一次是西晋时期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时期的魏王古墓而发现的汲冢竹书。这两次发现,王国维称之为“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清华简中整理出的战国时期的先秦古籍,都是未经秦火和后来的战乱而保留下来的珍贵古书,知名学者李学勤先生称之为继孔壁藏书和汲冢竹书之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这批古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品类多种多样,且大多都是传世未见的珍贵文献,能够集中体现先秦古籍的原始面貌,堪称一个“集成式”的小型“图书馆”,意义非同凡响。

新发现带来新学问,清华简的发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古史、古代思想与文化的基本面貌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且清华简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必将带来相关领域研究的新突破和新进展,推动当代古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