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汉代佛法之流布(2)

书名:西南联大国学课本章字数:2844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楚王英建武十五年为王。二十八年就国。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曰:“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天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因以班示诸国中傅。英后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十三年男子燕广,告英与渔阳王平颜忠等造作图书,有逆谋事。下案验,有司奏英招聚奸猾,造作图谶,擅相官秩,置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大逆不道,请诛之。帝以亲亲不忍,乃废英徙丹阳泾县,仍加优遇。明年英至丹阳自杀。

浮屠之教既为斋戒祭祀,因附庸于鬼神方术。西汉武帝好神仙方士。王莽特尊图谶。及东汉谶纬占候,帝王奉为圣言。异术方技,尤为时人所乐尚。楚王英之信方术,在光武诸王中,并非特出。而明帝诏书中,称“仁祠”言“与神为誓”,可证佛教当时只为祠祀之一种。楚王英交通方士,造作图谶,则佛教祠祀,亦仅为方术之一。盖在当时国中人士,对于释教无甚深之了解,而羼以神仙道术之言。教旨在精灵不灭,斋谶则法祠祀。浮屠方士,本为一气。即至汉之末叶,安清译经最多,为一代大师。但《高僧传》,谓其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以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故俊异之声早被。吴时康僧会,恰在世高之后。其《安般守意经序》有曰:

有菩萨者安清字世高,……博学多识,贯综神模,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脉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

降及三国,北之巨子昙柯迦罗,则向善星术。南之领袖康僧会,则多知图谶。由此言之,则最初佛教势力之推广,不能不谓因其为一种祭祀方术,而恰投一时风尚也。

康僧会谓安世高善针脉诸术,睹色知病。牟子亦言佛家有病而进针药,则西域来人有传针药者。后汉时针脉诸术盛行。如涪翁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又传华陀善针脉术。又见严昕而谓其有急病,则系睹色知病也。《黄帝素问》依阴阳五行叙针脉诸术,颇疑其为汉时所作。牟子曰,黄帝稽首受针于岐伯,即出于《素问》。此又西域沙门与中夏道术可以相通之又一事也。

桓帝并祭二氏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载《老子》四家五十一篇,《黄帝》四家六十八篇,《神仙》共十家,托名《黄帝》者四家,而阴阳、五行、天文、医经、房中均溯源于黄帝。《隋志》曰:

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羡,处冲虚而已,无上天官符录之事。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

西汉黄老之学,主清净无为,《班志》所谓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是也。《隋志》所言盖即指此。然史迁《封禅书》中,已载鼎湖仙去之说。而《老庄申韩列传》,谓老子百有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然则道家者流,早由独任清虚之教,而与神仙方术混同。阴阳五行,神仙方技,既均托名于黄帝。而其后方仙道,更益以老子。于是黄老之学,遂成为黄老之术。降及东汉,而老子尤为道家方士所推崇。长生久视之术,祠祀辟谷之方,均言出于老子。周之史官,擢升而为教主,其事迹奇诞,益不可究诘矣。

汉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据边韶《老子铭》,是年八月皇帝梦见老子,尊而祀之。韶时为陈相,乃演而铭之。又《水经·汳水注》,载蒙城有王子乔冢,其侧有碑,延熹八年八月帝遣使致祠,国相王璋乃纪铭遗烈。而《孔氏谱》曰,桓帝位老子庙于苦县之赖乡,画孔子像于壁。孔畴为陈相,乃立孔子碑于像前。盖是时帝方修神仙之事,故一时竞作铭表。画壁必援用孔子适周见李老故事,益见老氏之崇高。

不特此也,浮屠之教,当时既附于方术以推行。释迦自亦为李老之法裔。《续汉志》云:“延熹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东观汉记》曰:“以文罽为坛饰,淳金银器,彩色眩耀,祠用三牲,大官饰珍馔作倡乐,以求福祥也。”据《后汉书·本纪》论曰:“饰芳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西域传》论佛教,亦言“楚英始盛斋戒大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襄楷上书,亦言“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是老子之祠,不但以孔子像饰庙壁,而濯龙之祭,浮屠似亦陪祀。盖神仙方技之士,自谓出于黄老。最初除服食修炼之术以外,尚讲求祠祀之方。而浮屠本行斋戒祭祀,故亦早为方士之附庸。史称楚王英交通方士。王充云,道士刘春荧惑楚王英。则方士亦称道士。两汉之世,鬼神祭祀,服食修炼,托始于黄帝老子。采用阴阳五行之说,成一大综合,而渐演为后来之道教。浮屠虽外来之宗教,而亦容纳,为此大综合之一部分。自楚王英至桓帝,约一百年,始终以黄老浮屠并称,其时佛教之性质可推想也。考伊存授经,明帝求法以后,佛教寂然无所闻见。然实则其时,仅为方术之一,流行民间,独与异族有接触,及好奇之士,乃有称述。其本来面目,原未显著。当世人士不过知其为夷狄之法,且视为道术之支流。其细已甚。后世佛徒,尤耻其教之因人成立。虽知之,而不愿详记。岂真佛教在桓灵以前未行中国耶。盖亦因其傍依道术而其迹不显耳。晋释道安《注经录序》云:

佛之著教,真人发起,大行于外国,有自来矣。延及此土,当汉之末世,晋之盛德也。

若果据此言,则非唯元狩水平诸传说,悉为伪妄。即明帝与楚王英之诏令,安公亦行抹杀。此其故因汉末以前,佛道未分,浮屠且自附于老子。安公博洽精审,知之甚悉,而为佛教讳之耳。

《太平经》与化胡说

佛教最初为道术之附庸,读桓帝延熹九年襄楷所上之书,益得明征。其疏中曰:

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

疏中曰“此道”,曰“其道”,又以清虚无为、好生去欲并提。在襄楷心目中,黄老浮屠同属一“道”,亦已甚明。其疏杂引《四十二章经》《老子》,及《太平经》义,以证成道必须去欲。其末复继云:

今陛下淫女艳妇,杜天下之丽,甘肥美饮,单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黄老乎。

上引佛书,而下言奈何欲如黄老乎。则浮屠为道教之一部分,确然无疑也。

黄老之道,盛于汉初。其旨在清净无为,乃君人南面之术。《汉志》著录之《泰阶六符经》,谓天之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祇咸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则是黄帝之道,已有太平之义。而黄老道术,亦与阴阳历数有关。成帝时,齐人甘忠可,陈赤精子下教之道,诈造《包元太平经》。至顺帝时,琅琊宫崇,上其师于吉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清领书》。现《正统道藏》所载《太平经》残本共五十七卷,是也。其旨以为天地万物受之元气,元气即虚无无为之自然。阴阳之交感,五行之配合,俱顺乎自然。人之行事,不当逆天,须事事顺乎阴阳五行之理。又屡言太平气将至,大德之君将出,神人因以下降。其所陈多教诫之辞,治国之道。谓人君当法天,行仁道,无为而治。其所言上接黄老,推尊谶纬。而其流行之地,则在山东及东海诸地,与汉代佛教流行之地域相同。其道术亦有受之于佛教者。而佛教似亦与其并行,或且借其势力以张其军,二者之关系实极密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