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汉代佛法之流布(3)

书名:西南联大国学课本章字数:2683

汉代佛教依附道术,中国人士,如襄楷辈,因而视之与黄老为一家。但外族之神,何以能为中华所信奉,而以之与固有道术并重。则吾疑此因有化胡之说,为之解释,以为中外之学术,本出一源,殊途同归,实无根本之差异,而可兼奉并祠也。《太平经》虽反对佛教,而抄袭其学说。佛教徒所奉者虽非老子,而不免有人以之与黄老道术相附会。二方既渐接近,因而有人伪造化胡故事。此故事之产生,自必在《太平经》与佛教已流行之区域也。襄楷疏中曰:

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东汉佛陀之教,与于吉之经,并行于东海齐楚地域,则兼习二者之襄公矩首述此说,固极自然之事也。按《三洞珠囊》卷九,《老子化西胡品》首云:

《太平经》云,老子往西越八十年,生殷周之际也。

据此《太平经》未叙化胡之事。襄楷亦仅曰或言,可以相证。但《珠囊》又有云:

《化胡经》云,老子幽王时,……为柱下史。……复与尹喜至西国,作佛,《化胡经》六十四万言,与胡王,后还中国,作《太平经》。

《化胡经》相传为西晋道士王浮所造,当系摭拾旧闻而成。上文谓老子化胡作六十四万言之佛经后,返而作《太平经》,此言如实出于晋世旧书,则其时人士固认《太平经》与佛教有特殊之关系也。

鱼豢《魏略·西戎传》曰: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二十有九。

依今日所知,汉代佛经,与道家五千文差别甚大。而此所谓二者相出入者,盖一方道教常抄袭释氏之言,一方浮屠亦必颇多伪造。而且佛教如《四十二章》,及道教之《太平经》,义理确可相附会。因而可谓为相出入也。鱼豢又谓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按后世《化胡经》历叙老子西行,经各国教化情形,则魏时化胡故事已甚成熟。鱼氏所云“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二十有九”,《御览》“教胡”下有“为”字。《广川画跋》引《晋中经》,作“之天竺,教胡为浮屠,属弟子其名二十有九”。襄楷亦谓“入夷狄为浮屠”。则《魏略》教胡下原有“为”字。按边韶《老子铭》,谓老子自牺农以来,为圣者作师,则疑教胡为浮屠者,谓老子乃佛陀圣者之师。故胡人所行实老子之教化。汉世佛法初来,道教亦方萌芽,纷歧则势弱,相得则益彰。故佛道均借老子化胡之说,会通两方教理,遂至帝王列二氏而并祭,臣下亦合黄老浮屠为一,固毫不可怪也。

安世高之译经

佛教自西汉来华之后,自已有经典。唯翻译甚少,又与道流牵合附益,遂不显其真面目。故襄楷引佛经,而以与黄老并谈也。及至桓灵之世,安清支谶等,相继来华,出经较多,释迦之教,乃有所据。此中安清尤为卓著,自汉末讫西晋,其学当甚昌明。今缀拾魏晋旧文,略考其事实于下。

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于叔,驰避本土,翔而后进,遂处京师。以汉桓帝建和二年至灵帝建宁中二十余年,译出三十余部经,数百万言,或曰百余万言。其《修行道地经》,乃译于永康元年。其余经部数及时地,均不可考。安息者,即西洋史中之帕提亚国。由阿尔沙克斯建立国家。安息,王名之对音也。西汉武帝时始通汉使。东汉章和元年、二年,永元十三年均叠来贡献。其后四十七年,安世高乃至中华。其路程当经过西域诸国。晋谢敷《安般守意经序》云,高博综殊俗,善众国音,或非虚语也。又严浮调云凡厥所出,或以口解,或以文传。其所出经,有《阿含口解》《四谛经》《十四意经》《九十八结经》《安录》曰似均世高所撰。则其于译经之外,常以口解。安侯盖亦善华语也。《安录》中列其所译,似只三十五部四十卷。但旧译本常缺人名,安尝依据文体审定译人。如《十二门经》,安公即只谓似其所出。因此不但《长房录》著录一百七十六部,《开元录》载九十五部,实系臆造,即《高僧传》谓其译三十九部亦不可信也。

但世高所出之数,虽不可考,而其学则幸犹可得知。释道安云,其所宣敷,专务禅观。又曰博学稽古,特专《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又曰,安世高善开禅数。数者即指《阿毗达磨》之事数。印度佛徒,对佛之教法,综合解释,合诸门分析,或法数分类,如《长阿含经》中之《众集》《十上》《增一》,诸经已具后来对法藏之形式。其后敷宣佛法,为听者方便,分门记数,以相发明。安公谓世高,似撰《四谛》《十四意》《九十八结》诸经。已见其对汉人说经,即依法数。严浮调曰:“物非数不定。”又曰:“唯《沙弥十慧》,未闻深说。”是则安侯讲经,以数为纲,但《十慧》则未详释也。而依此形式以讲说,则所讲者必多《阿毗达磨》。故安公曰世高特专《阿毗昙》学也。而因其于《阿毗昙》中,特说禅定法数,故曰善开禅数也。

安世高译出,多关于禅数。其在中华佛教之影响,亦在禅法。此当于下章述之。而稽考自元寿以来,佛学在我国独立而为道法之一大宗,则在桓灵之世。延熹八年,桓帝亲祠。九年襄楷上疏。而支谶、朔佛、安玄、支曜、康巨、严浮调在洛阳译经。但支谶译《般若》,实至魏晋乃风行。其余诸人所译,虽或亦行于世。但在当时,安侯实为佛学界巨擘。世高于桓帝建和二年到洛阳,在桓帝祀佛前十七年。晋谢敷《安般守意经序》曰:

于时俊乂归宗,释华崇实者,若禽兽之从麟凤,鳞介之赴虬蔡矣。

而汉末魏初《阴持入经注序》有曰:

安侯世高者,普见菩萨也。捐王位之荣,安贫乐道,夙兴夜寐,忧济涂炭,宣敷三宝,光于京师。于是俊乂云集,遂致滋盛,明哲之士,靡不羡甘。……密睹其流,禀玩忘饥。

“密”当为注经人名。其注文中,尝称“师曰”,当即指安侯。似作者亲预讲次,禀玩忘饥。迨后复撮取师说,而为此注。世高出经,听者云集,乃目睹者所记,应颇可信也。

当时在洛译经之安息人,又有优婆塞安玄。安息原为东西诸国贸易之中心。《史记·大宛传》云,安息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安玄者,盖于灵帝末游贾洛邑。以有功号曰骑都尉。性虚静温恭,常以法事为己任。渐练汉言,志宣经典。常与沙门讲论道义,世谓之都尉玄。玄尝共严浮调译《法镜经》。三国初康僧会为之注。其序曰:

骑都尉安玄,临淮严浮调,二贤者,年在龆龀,弘志圣业,钩深志远,穷神达幽。愍世蒙惑,不睹大雅,竭思译传斯经景模。都尉口陈,严调笔受。言既稽古,义又微妙。

安玄译经,盖年甚少。而其所讲说,义又微妙。时人至称其议论为都尉玄。则其人聪慧可知。《祐录》亦称浮调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祐录·沙弥十慧章句序》,题曰严阿祇梨浮调所造。是浮调乃汉人出家之最早者。据此王度奏疏,谓汉朝不听汉人出家,实不确也。《沙弥十慧章句》,乃浮调所撰。此亦中国撰述之最早者。据其序,谓安侯传教,唯《沙弥十慧》未闻深说。

调以不敏,得与贤次。学未浃闻,行未中四,夙罹咎,遘和上忧。长无过庭善诱之教,悲穷自潜,无所系心。于是发愤忘食,因闲历思,遂作《十慧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