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六十一 中西医结合出奇效

书名:华西坝的钟声本章字数:1818

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始建于1956年,是西医院校首批建立的中西医结合科室。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吴和光院长就主持成立了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核心的急腹症攻关小组,致力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探索。

对于吴和光这样的大医,一个大的难题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而一次严峻的挑战竟然催生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成果。

那是1989年,原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在攀枝花突然发病。四川医学院的一个抢救组赶去,经诊断确定杨超得的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杨老被紧急护送到成都后,根据检查结果,应立即实行手术,但没有手术条件,因为杨老已经七十八岁了,且患有心脏病。

有医生说,按相关会议上权威人士总结的“一经确诊,立即手术”八字方针,应当设法给杨老做手术。

吴和光回答:“所谓‘立即手术’,也要看身体条件。炎症刚开始发作,需要等几天,等胰腺坏死形成的脓液成熟包成团,才好手术。”

杨老昏迷了近十个小时,腹部隆起很高,却无肠鸣声,更无大小便排出。吴和光组织了多位教授、副教授参加大会诊。西医各科均表态,再观察,再观察。难怪医生们都缄默无语,省上领导也都来了。吴和光作为院长,顿感压力山大。

吴和光的目光扫过蒋俊明教授。蒋俊明欲言又止,似乎想说什么。

蒋俊明,1955年考入四川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之后改行学中医,一直在中西医结合科打拼。此刻,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终于打破沉默,说道:“可不可以用中药汤剂试一试?”

其实,蒋俊明早已经熬好了几罐汤药,准备给杨老服用。他对吴和光说:“按张仲景的理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分析‘知犯何逆’,原来,杨超吃了一碗蛋炒饭,油脂比较重,引发了急性胰腺炎。去攀枝花参加抢救的张医生,曾给杨老开了中药服下,腹痛稍有缓解。也许,继续服中药,会有效果。”

吴和光对蒋俊明充分信任,放手让他采用中药治疗。深夜回到家中,吴和光又翻阅了大量资料,一夜无眠。第二天,天还没亮,吴和光便匆匆走进医院的外科病房。

蒋俊明身上带着浓浓的烟味,一脸倦容却难掩心中喜悦。他对吴和光说:“吴院长,杨老有了肠鸣声。三次排便,已经有上千毫升了。”

吴和光来到病床前,杨老已睁开双眼,面带微笑。他伸手触摸杨老下腹,平缓而松弛,不禁大喜过望。那一刻,吴和光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中西医结合,攻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一条成功之路。

杨老康复,从省委领导到各界朋友都松了一口气。

之后,吴和光点将,由冉瑞图、郑光琪、蒋俊明等成立五人小组,重点研究中西医结合攻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斗转星移,三十多年过去了。长期以来,中国老百姓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中医见效慢,西医见效快。有急症,找西医。”但是,在华西医院,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来求医,护士会告诉你:“请挂中西医结合科。”

如今,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已经是全国排名前列的科室,年富力强的科主任夏庆信心满满地说:

“实践证明,在危急重症的救治中,中医药也能唱主角。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科归纳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创新性地提出了该病的‘热病观’理论,形成了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四大主要治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路径,沉淀了‘人用经验’的有效方剂——柴芩承气汤系列方剂。这套疗法降低了危重患者的手术创伤风险以及严重并发症导致的高死亡率和高昂费用,使重症急性胰腺炎成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医院内的十大优势专病之一,也为日后‘华西模式’的形成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中西医结合科通过资源整合、多学科协作,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案日臻完善。如今,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理论和实践为出发点,以交叉学科专病治疗为纽带,中西医结合科打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中医科室牵头、西医多学科协同的‘一体化’单病种治疗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属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中医临床科室。中西医结合科最新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方案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降至百分之十八左右,显著低于国际大宗病案报道的病死率水平。科室秉持着中医早期综合介入、全程精准主导的原则,胰腺坏死率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手术率降至百分之十一点五,人均费用也由西医科室的六万八千元降至四万二千元。据统计,科室目前每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两千余名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规模居全国之首,形成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华西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如今,八十多岁的蒋俊明感叹道:“看看如今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成就,真佩服当年的吴院长,有眼光,有魄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