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八十四 经历:四个“四年半”

书名:华西坝的钟声本章字数:1196

刘进,1956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那是一块偏僻而贫瘠的土地,父母亲都是音乐教师,没有教他唱过好听的歌,却留给他一个沉重的包袱。父亲因为“历史问题”被监督劳动,母亲带着他“下放”到另一山乡。

那时,生产队是按一天“两歇气”还是“三歇气”计工分的。而刘进总是“两歇气”。当时,耕田挣的工分高,他就跟老农学耕田。他回忆说,犁完一块地之后,要把犁头抬起来,转弯回头再犁。那一下子,要咬着牙使劲地搬动粘着泥巴的沉重犁头,搬动一次就会汗水直冒。他一想到挣足工分才能养活自己,就特别舍得下力气。

那一年,他十四岁,开始尝到了自己汗水的滋味——是咸的。

两年后,母亲又被调到区上去教书,他得到了上高中的机会。

读高二那一年,母亲因患癌症去世。他只觉得母亲消瘦得特别快,也没有听见她哼一声就倒下了。想起母亲忍耐着只是为了不让他难过,他禁不住对着大山号啕大哭,长跪不起。

那一年,他十八岁,吞咽下自己的泪水——是苦的。

1975年,刘进高中毕业后再次下乡,当了两年知青。

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了全县第一,却因政审不过关而落榜。他对因同样原因落榜的第二名说:“明年,我俩考北大、清华。”半年后,湖北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扩招本科生,录取了他。

他将知青屋所存的五谷杂粮换成了省粮票,背着行李卷,走进了大学。三十四斤定量,哪能填饱肚子?早上啃四个馒头,中午、晚上扒掉一斤米饭,他说:“食堂的饭票过期作废。同小组的几个女生支援我饭票,由于没有什么油荤,一个月我要吃掉九十多斤粮食!”

比胃口更大的是对知识的“贪婪”。他对死记硬背教科书不感兴趣,而是喜欢泡图书馆,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书,一借一大摞,经常读到深夜。同学们都在猜测:“这个刘进,‘野心’究竟有多大?”

1982年,刘进被分配到黄石市第二医院工作。1984年,他考上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的麻醉医学教授徐守春。

徐老师慈眉善目,和蔼可亲,1954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阜外医院这个中国心脏外科的最高殿堂行医。除了深研麻醉,他还参与医疗设备的研发。他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无论寒暑,总骑着一辆摩托车穿街过巷上下班。直到八十多岁,还满腔热情地投入新课题的研究。他一辈子“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风格对刘进影响很深。

1988年,刘进完成了博士学业,在阜外医院任主治医生。不久,他获得了香港郑裕彤奖学金,赴美国旧金山医学院读了两年博士。他牢记恩师徐守春的嘱托,应聘去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一边做主治医生,一边体验和考察住院医生“规培”的种种细节。

1994年,三十八岁的刘进学成归来,回到阜外医院麻醉科,半年后被评定为主任医师,成为阜外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

回望昨天:四年半“土插队”,四年半“洋插队”,四年半上大学,四年半读硕博。岁月给予了他知识、勇气、信心,使他变得强大。

当年,他能驱使一头牛,深耕一片田地;今天,他要在中国医学的麻醉学科这块特殊的土地上,进行一番前所未有的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