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八十五 刘进来到华西医院麻醉科

书名:华西坝的钟声本章字数:2452

2000年,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刘进独自“空降”华西医院。刘进来了,平静的麻醉科“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二十多年“风”不断,刘主任“发飙”之时,有住院医生被吓得浑身颤抖。

美国的一位麻醉专家,列举了九十九个因麻醉引起死亡的病例,令人胆寒。而麻醉医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最低的死亡率!

一批接一批的来自各地的“规培生”,难免带来一些顽固的小毛病、小动作,这些纰漏很小,却有可能造成大的医疗事故。况且,“规培生”有上百人,刘进怎么管?后来发展到几百人、上千人,且来自全国各地,刘进又怎么管?那就定下铁规,坚决执行,抓住典型,“惩一儆百”。否则,如何保证麻醉科所追求的目标——降低死亡率?

“是谁在更衣间不把换下的衣服放进筐里而是乱扔一地?是谁在全科例会时迟到?是谁在手术间乱放器械?这里是抢救生命的地方,小小陋习要坏大事!”

刘主任在大声呵斥:“是幼儿园老师没有把你教好,还是爸爸妈妈没有把你教好?连最基本的规定你都做不到,你说说,你到麻醉科来干什么?”被批评的人,后背直冒冷汗。刘进锐利的目光扫过去,很多人都低下了头。

只因为一次迟到,一位“规培生”被退回原单位;只因为离开了病床几分钟去吃饭,一位高年资的医生被罚了一千元。

刘进宣布,全科实施严格的主治医生负责制。他拟定了一本《麻醉科工作手册》,写明了各项操作规程与医护人员职责,必须遵照执行。其中有一条,病人在围术期,分分秒秒必须有住院医生守护。这是不是有点严苛?

刘进说:“迈克尔·杰克逊是怎么死的?因为他严重失眠,家庭医生给他注射了丙泊酚,见他安稳地睡着了,就离开了五分钟,迈克尔·杰克逊就是在这五分钟内死去的。因为丙泊酚让他熟睡,也抑制了他的呼吸。”

得益于刘进的“坏脾气”,麻醉科有了“铁纪律”。也许,某些医生被伤了面子,但对于患者来说,就是安全放心,生命得到保障。

新来的“规培生”,要戴三个月的红帽子。这样,建立了识别标志,如同新手司机贴上了“新手上路,请多关照”的标签。谁要临时办急事,请“红帽子”助力,请先掂量掂量。七十岁以上的老医生,可以上门诊,不能再上临床。因为眼花、手抖、记忆力衰退,该恭请你退下来了,敬请谅解!

刘进还说:“我最痛恨撒谎!从病历书写到工时计算,从数据整理到撰写论文,绝对不准造假!有胆敢以身试法的,必定严惩!”

各种考核指标,激励你踏实工作;各种科研项目,希望你释放潜能。刘进反复强调:“我们麻醉科是学习型的科室,我们给有抱负的年轻人开拓上升的空间。想‘躺平’的人,眼看自己的工资、奖金、职称原地踏步,与同事的差距越拉越大,也会躺不住了。”

当年,刘进考上阜外研究生时,感觉那是一座充满火热学习气氛的熔炉,让学生不断地熔炼、锻造、提升。如今,刘进的想法就是把华西麻醉科建成一座大熔炉,所有医护人员只要投身“熔炉”,必将发生质的飞跃。

刘进竭力推行的“规培”,其复杂的过程难以赘述,让我们看看“规培”的成果吧。

一个周四的早上,还不到七点,华西医院麻醉科的门口就已经聚集了不少医护人员。因为七点十五分至八点会举行雷打不动地执行了多年的“每周一歌”——麻醉科病例讨论会。由于疫情,人数有所限制,不少人只能上网观看。若不限制,一百五十人的大厅就会座无虚席,后面还会站满听众。

这次讨论会由陈婵博士主讲。如果不是身穿工作服站在讲台上,这位娇小可爱的川妹子可能会被当作初入校的新生。陈婵在麻醉学科很强的湘雅医学院读博士,又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做过两年科研。身披“哈佛”光环的她说:“我的学历、学位不代表临床。按华西麻醉科的要求,将湘雅和哈佛做的临床进行折算,不够五年,得补两年。我先后到内科、外科,硬是补足了两年的‘规培’。现在,我专做耳鼻喉科的麻醉,做得得心应手。”

陈婵可以说是经过五年“规培”的典型代表。

她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讲述了一位体重八十六公斤的男人因为颈部的淋巴瘤扼住咽喉,挤压得气管只剩下一毫米的通道,为配合外科手术,是如何插管建立呼吸通道,又是如何进行麻醉的,并分享了一上麻醉淋巴瘤“塌陷”下来的应对措施。她讲得精彩,大家听得很认真。其间,她还回答了坐在前排的朱涛主任、左云霞副主任以及听众的提问。

陈婵还说:“一年中,除了春节,每周四都有一位主治医生以上的医生来上一堂课。我这一堂课,是一年前就通知了的,以便我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刘进对“星期四”的交流非常满意,他说:“一个科室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某一个人,而取决于整个科室的平均水平。这就需要科室内医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搞个科内的‘论坛’,大家坐在一起,轮流举出自己亲历的典型的或罕见的病例进行讨论。把一个人的经验、教训和智慧变成集体的经验、教训和智慧。这样,就能推动整个科室前进。”

西北某省医院的一位医生来华西麻醉科进修了一年,回到原单位后,该院的领导向刘进反映:“嗨,真是太奇妙了!这名年轻人原来吊儿郎当,经常迟到,现在上班总是第一个到;以前做事挑挑拣拣,现在变得积极主动了。而在技术方面,进步更是特别大……你们是用了什么样的魔法,让他脱胎换骨的?”

严格的纪律,有效的“规培”,在前三年已经初显成效。2000年,刘进初上任时,华西麻醉的死亡率是万分之一,2003年死亡率已经小于五万分之一。此后,麻醉各亚学科蓬勃发展,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推广运用,新药的研发,面向全国的“规培”队伍不断扩大,若算上“规培生”和本科生竟有一千五百多人,不仅体量大,而且实力强,媒体称赞华西麻醉为:“天下第一麻”。

一位华裔加籍麻醉师彼得·唐,在华西医院麻醉科做了三个月的志愿者,也做了三个月冷静的观察者。临走时,他对左云霞说:“可能没有人说刘进教授心地善良,因为他处理违规的事是那样不讲情面。但我看到他勤奋工作背后,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严格‘规培’住院医生,是希望让农民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得到合格的医生的治疗;他研究新药,是为了让患者有更好的副作用更少的药可用;他狠心处理个别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犯错误。他的善,是一种大善。你、刘进、朱涛都是大善之人,你们这些大善之人志同道合,所以能把科室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