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工程建设始末(1)
丁萍 整理
1970年上半年,当2000多人的基建施工队伍开进585所现场之时,因1968年和1969年施工队伍调离而搁置的,也是建所规划中唯一尚未建设的科研主工号——303工程,被作为重点排上基建日程。1970年5月29日,303工号,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受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工程的基本建设,拉开了施工的帷幕。
303装置的建造最早酝酿于1963年。当时,根据二机部的科研规划,准备在东北503所建造一个高能注入的多用磁笼实验装置。1965年开始进行具体方案的选型工作,1966年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第三届电工会议上对稳态磁镜的物理方案进行了论证,并予以通过。东北503所搬迁四川乐山建立585所后,于1967年、1968年对原方案又做了修改和补充。1968年12月18日,二机部以“(68)二军字100号”文件批准了技术方案。1969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列为国家重点基建项目,投入全面的研制阶段。
1970年,585所现场贯彻了全国计划会议和“八·一五”会议精神,“狠抓革命,猛促生产”,在只有7个多月时间的施工中,当年的主要任务多数基本上完成。唯有303工程不顺利,其基础因地质资料不足、设计不周,在施工中遇到十几米深的淤泥层,临时决定采取桩基处理。工程因此延长了一个多月的施工时间;又由于303工程系新研究的装置,设计考虑不周,施工过程中设计修改较多,也影响了施工和有关材料订购。这些终致303工程未能完成年度计划,4个子项只有1个土建交付安装,工程的主机大厅只完成了主体结构和部分屋面。
与土建开工同步,303装置的主机注入器设计工作也开展起来。303装置规模庞大,技术复杂,指标又高,仅其主机两大部分之一的注入器,就有300千伏安培强流离子源、35吨重的磁分析器、两个各重10多吨的四极磁透镜、强流电弧电荷交换和真空室、测量系统等大型设备。这种能量高、流强大的注入器,不但国内从未搞过,就是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注入器的设计任务1963年就已提出,但在许多科技人员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经过多次论证之后,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一部分科技人员还滋长了畏难情绪,对工作信心不足,使得工作迟迟不能开展。
303工程土建上马之前,585所科技人员于1970年3月进驻上海先锋电机厂,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一个25人的三结合设计小分队。小分队成员都是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新手,虽然没有专家,但是他们群策群力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设计出了2800余张蓝图,仅用了9个多月就完成了这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设计任务。
到了1971年,全所基本上完成了当年的主要工程任务,303工程在建子项也都接近于计划的形象进度。但二机部下达的303工程年底基本建成的计划未能实现,主要原因在于:303工程因缺乏地质资料、设计不周和施工技术措施不够,挡土墙发生倒塌;工程需要在室外安装2台变压器和水电线等,但由于土方工程量大、运输力量不足,场地平整的3000多立方米的土方不能按时运出,影响了工程通水通电,延误了安装进度;加之工程计划交货的700多万元设备实际到现场的只有300多万元,余下的400多万元的设备未按期在年内交货,也使安装进度受到影响。
1972年,全所基本建设重点303工程较上年有较大进展,实现投资820余万元,是上年的2倍;完成了土建工程,并安装了部分设备。时至1973年,在全国国防工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大三线初具规模,小三线基本建成的形势下,303工程再次被列为年计划的重点。这一年,为了保证303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各级领导亲自挂帅,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深摸细排,从各方面为工程创造条件,促其尽快竣工。但后来工程仍因主观人为的和客观意外的因素而受到影响,以致成为当年主要工程和民用建设项目中唯一未达到计划形象进度要求的工程。首先是工程低温循环系统的配套设备低压气柜,由于组织施工较晚,未能制造出一台,其他设备33台也未到货,影响了安装;再就是工程主机大厅地基发生不均匀下沉,不能满足工艺要求,不得不停下了主机设备安装和局部调试,临时派人出去调研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