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飞翔·当文字插上灵魂的翅膀(3)
南京的家宽敞了许多,三毛的乐趣也就更多了。她会跨着竹竿绕着梧桐树骑马,打雪仗,采桑,追鹅,还制造了第一个玩具——用树枝折成的“点人机”。她的玩伴也多了起来,除了两家的兄弟姐妹,还有佣人兰瑛的孩子“马蹄子”。
从三毛的作品《背影》中可以看到,白天只要姐姐上学,兰瑛就会带着她到后院去和“马蹄子”玩儿。三毛其实是个很爱玩儿的孩子,但是和“马蹄子”并不是很投缘。“马蹄子”虽然是个男孩儿,却很爱哭,还长了个癞痢头。所以只要兰瑛稍不留神,三毛就会从“马蹄子”身边跑开。就算没有一个人陪她玩,她也能找到自己的快乐。
三毛渐渐长大,她开始渴望探索这个丰富的世界,不光是她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有书中的梦幻世界。
三毛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格外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在家中的二楼专门为孩子们收拾出一间读书室,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三毛非常喜欢这间装满书香的屋子,窗外就是碧绿的梧桐树,每天清晨,阳光从树的缝隙中穿过,投射到窗边,树上还有小鸟,鸟鸣清脆,为这幸福的一家人欢歌。三毛就从这里走进了让她充满期待和向往的书中世界。
在这里,三毛阅读了人生中第一本漫画书,是张乐平先生创作的《三毛流浪记》。它讲述了一个叫三毛的孤儿在上海街头流浪的故事。在漫画中,瘦弱矮小的三毛为了生存下去,做报贩、擦皮鞋、当学徒……一组组笑中带泪的漫画将三毛悲惨乐观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生活充满了疾苦,他却始终乐观坚强。
年纪小小的三毛,当时还未识字,完全是通过图片领会其中的意思。她竟然读懂了漫画背后的悲喜,幼小的心灵被故事情节的起伏牵动着。三毛非常喜欢这本漫画书,后来又读了张乐平先生的另一部作品《三毛从军记》。
《三毛流浪记》对她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她二十多年后在撒哈拉沙漠为自己取了笔名“三毛”,便是为了纪念那位她第一次在书中结识的朋友。
准确地说,三毛读书其实是从读图开始的。她先看图画和字的形状,再去问哥哥姐姐,弄懂书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三毛流浪记》激发了三毛对书的探索欲,除了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书,她还读了《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爱的教育》《苦儿寻母记》等童话书。她开心地在一部又一部作品中冲浪,体会着书中的奇妙和欢愉。
时间悄然划过,三毛静悄悄地成长,她的生活也在慢慢发生变化。1949年,三毛跟随父母离开了南京。在她的记忆中,那天她正在家中看桑树上的蚕宝宝,父亲回来的时候给了她和姐姐一大沓金圆券,当时通货膨胀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样的金圆券不断在贬值,已经不值什么钱。她和姐姐玩得很开心,并不知道他们又要搬家了。
彼时的三毛,并不懂大人的泪水和哀愁。小孩子总是向往新鲜的世界,搬家,于她而言似乎并不是一件太伤感的事。
三毛的一部分童年时光似乎都是在跟随父母搬家的过程中度过的,她出生在重庆,后来又跟随父母来到南京。而她这次又将跟随父母经上海去台湾。其实她的童年经历对她的影响也延续到了后来的生命中。她走出了国门,走过了沙漠荒山,走过了大海小岛,走遍了万水千山。
去往台湾的旅程充满了艰辛,在滔滔的海浪声中一家人乘坐着“中兴轮”号,奔赴未知的命运。在颠簸的船上,母亲晕船十分严重,吐得厉害。看着母亲憔悴无力地躺着,三毛心中笼罩着一层恐惧的阴霾,但还好,他们终于平安到达台湾地区。
到了台湾地区后,三毛的父亲在台北建国北路朱厝仑找到了一幢日式的房子。当时那里还是比较荒僻落后的街区,因为初到台北,一切还未安稳,尤其是陈嗣庆没办法马上开业做律师。两个家庭一共有八个孩子需要养活,所以一家人在经济上不免有些拮据。
孩子的世界是天真而单纯的,小小的年纪还不懂得生活疾苦,也无须为此担忧。他们正兴奋地去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尤其是三毛和哥哥姐姐们来到这幢日式的房子时,对榻榻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个都脱光了鞋袜在上面欢呼雀跃,高兴得发狂。
在父母的呵护下,童年的三毛没有过多地体会到时代的疾苦,更多的是在平静的光阴里积蓄能量。
![别让爱情再流浪:三毛传](https://image.cdn.qijizuopin.com/storage/uploads/cover/2024/05/24/Obbsi8buJS.jpg?imageView2/1/w/200/h/267)
别让爱情再流浪:三毛传
作者: 朱云乔![](/read/sor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