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逆行·勾勒全新的故事(8)
徐志摩先一个人回了硖石,看看新宅子的施工情况。此时的陆小曼,不是名媛、交际花,就是一个普通的妇人,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看完新宅子的施工情况后,徐志摩马上回到了上海。他非常思念陆小曼,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她身边。
因新宅子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工,徐志摩便和陆小曼去了好友吴德生家暂住。住了一段时间后,两人才前往老家硖石看望徐志摩的父母。
徐志摩带陆小曼回硖石,有四个想法:一是为了带着新婚妻子履行拜见父母的仪式;二是尽儿子的孝道,多陪伴父母;三是为了讨父亲的欢心,感谢父亲之前的理解;四是他想清静地过一段田园生活,在平静中寻求安宁,写些诗。
陆小曼理解并支持徐志摩的想法,过简单、安宁、幸福的日子,也是她喜欢的生活方式。她知道,徐志摩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徐志摩告诉陆小曼,百善孝为先,他们的婚礼已经让二位老人劳神了,以后不能再让他们操心。
陆小曼也告诉徐志摩,她一定会尽力让两位老人高兴,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女人。
11月16日,陆小曼和徐志摩一起回到了硖石。此时,新宅子也建好了。
徐志摩在写给张慰慈的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和陆小曼回到硖石的情景:
上海一住就是一月有余,直到前一星期,我们俩才正式回家,热闹得很啊。小曼简直是重做新娘,比在北平做的花样多得多,单说磕头就不下百外,新房里那闹更不用提。乡下人看新娘子那还了得,呆呆的几十双眼,十个八个钟头都会看过去,看得小曼那窘相,你们见了一定好笑死。闹是闹,闹过了可是静,真静,这两天屋子里连掉一个针的声音都听出来了。
此时的徐志摩,当然是乐不思蜀了。
原本徐志摩想在老家多住一些日子,准备在硖石隐居。
在上海的时候,他曾在日记中写道:
蜜月已过去,此后是做人家的日子了。回家去没有别的希冀,除了清闲,译书来还债是第一件事,此外就想做到一个养字。在上养父母,与眉养我们的爱,自己养我的身与心。
无奈的是,这一切只是徐志摩的计划,执行起来要难得多。
在徐志摩回家一个多月后,徐志摩的父母就离开老家去了天津,因为他们看不惯陆小曼的做派。作为传统的中国家长,对于这样一个不守妇道、不贤惠淑达的儿媳妇,他们容忍不了。
在二老心中,同张幼仪对比,陆小曼差得太远了。
在天津的时候,他们给干女儿、前儿媳张幼仪写信,让她来天津某旅馆见面。
张幼仪收到信后,就急忙赶了过去。一见到徐志摩的父母,张幼仪立马察觉到不对劲:他们俩看上去非常烦恼。
张幼仪一详问,才知道是陆小曼在生活习惯、行事作风等方面表现不佳,惹怒了二老。
在二老看来,陆小曼就是任性、不守妇道、没教养等等。如此一个一无是处的儿媳妇,让他们如何忍受呢?
陆小曼的确不懂得克制自己,住在硖石小镇的日子里,什么都按北平的排场要求,这让徐志摩的父母很气愤。另外,在徐志摩的父母看来,这样一个儿媳妇,并不能带给儿子什么帮助,只会拖儿子的后腿。
公公、婆婆的离开,对陆小曼无疑是个沉重打击。作为徐家的儿媳妇,她在徐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不久之后,陆小曼得了肺病。
徐志摩在给刘海粟的信中说:“曼日来不爽健,早晚常病,以此生愁。天时又寒,令人不欢。足下所谓‘热度’固矣,可以救寒,未能阻病奈何!”
好在一段时间后,陆小曼的身体逐渐康复了。
同时,在徐志摩的陪伴下,她慢慢从那段不愉快的情绪中解脱了出来。
没有了徐志摩父母的监督,陆小曼感觉反倒轻松了,可以无拘无束地生活。
陆小曼同徐志摩一起住在硖石的这座别具一格的宅子中,自己种花,携手登临后楼露台,眺望东西两山;在浪漫的“眉轩”里,依偎着读书、吟诗、作画;或者一起去爬智标塔、登紫薇亭,过着一种“草香人远,一流清涧”的超然生活。
那段岁月是陆小曼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和最爱的人每天吟诗作画、游山玩水。
后来,北伐军渐渐逼近硖石一带,徐志摩与陆小曼便仓促乘船回到了上海。徐志摩想留在小镇过平静的生活,自然没法实现了。
徐志摩向往的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它需要双方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