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盛景·时代拉响了胡琴(7)
这个想法再一次引燃了黄逸梵和张志沂之间争吵的导火索。保守的张志沂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让自己的女儿到外面去读书,黄逸梵则与他据理力争。突然之间,小煐感觉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日子。父亲与母亲之间的争吵,只要一开始,便再也无法停止。
倔强的黄逸梵,根本不屑于从丈夫那里获得认同,她悄悄带着小煐去朋友的学校黄氏小学报了名。填写报名表时,黄逸梵再也忍受不住对“张煐”这个“土气”名字的厌恶,她决定为女儿改名,就用女儿英文名Eileen的谐音——爱玲。
张爱玲并不觉得自己的新名字有多么洋气,但只要想到这是母亲取的名字,就对这个名字多了几分喜爱。就连对待自己的名字,她也要去揣测母亲的喜好。她并不知道,这不过是母亲临时随意取的名字,并且打算将来想到好的再换,只是这“好”的名字迟迟没有出现。于是,张爱玲这个名字,伴随了她的一生,还在整个华语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黄逸梵与张志沂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两人争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婚姻,就像一座即将倒塌的围城。
张志沂又抽起了鸦片,将之前对黄逸梵的种种承诺都抛到了脑后,又变回那个赌钱、逛堂子的晚清遗少。他仿佛一个叛逆期的孩子,在得不到心爱之人的爱之后,就变成她最讨厌的样子,似乎这样才能找回一些廉价的尊严。
在张爱玲的记忆里,总会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她和弟弟在佣人的陪伴下,静静地在阳台上骑着脚踏车,环绕在他们周围的不是轻快的音乐,而是父母激烈的争吵声。从竹帘透进来的晚春阳光密密地洒在他们身上,原本温暖的场景却蒙上了晦暗的色调。如同做了一场抽掉人全身力气的噩梦,他们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逃离。
终于,黄逸梵为这段婚姻判了“死刑”。在欧洲生活了四年,她拥有了更加渴望自由的灵魂。就像笼子里的鸟,一旦飞出去见识过天地的广阔,就再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回到笼子里。
张爱玲小时候从未听说过身边有离婚的人,尤其是女人提出离婚,这简直是挑战了所有思想守旧的人的底线。在他们的意识里,再不幸的婚姻,也必须坚持下去。黄逸梵一提出离婚,张志沂怒不可遏,狠狠地发了一通火之后,便打定主意坚决不离婚。
黄逸梵已经铁了心,哪怕是打一场持久战,她也必须名正言顺地从张志沂身边离开。于是,她聘请了一位英国律师,和张志沂打起了离婚官司。
在律师面前,张志沂坚持不离婚的一切理由都站不住脚,无奈,他只能同意。可在签署离婚协议的那一刻,他又反悔了。
律师只好再次和张志沂交涉,然而每一次到了签字的时刻,张志沂又会再一次反悔。就这样拖了一次又一次,黄逸梵再也没有耐心了,她告诉张志沂,拖得再久也没用,因为她的心早已像一块木头。她那冰冷的语调和冷漠的眼神,终于让张志沂认清现实,知道这件事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他静静地看着黄逸梵美丽的脸,回忆着两人共同生活的曾经,过了半晌,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黄逸梵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她并不是一个坏母亲,不希望女儿重复自己糟糕的前半生。于是,她对张爱玲的教育问题特别看重,虽然把两个孩子的抚养权都留给了张志沂,她却执意要把张爱玲的教育权掌控在自己手里。按照离婚协议,所有关于张爱玲的教育问题都必须征得黄逸梵的同意,就连张爱玲读的书都必须经过她的许可。
在黄逸梵的坚持下,张爱玲被送进圣玛利亚女校读书。那是上海最著名的贵族女校,因为是教会学校,所以对英语教育非常看重,这里的学生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此外,这里的课程安排也非常丰富,除了文化课,还有烹饪、缝纫、园艺等课程。
只不过,在这里上学的女孩子,大多数都希望嫁给一个出色的男人,没想过用所学的知识让自己有所成就,只有张爱玲例外。
学校里安排的种类繁多的课程,张爱玲从来都提不起兴致,只喜欢看书和画画,很少参与女孩子们的团体活动。同学眼中的她,不活泼,也不爱笑,缺乏年轻女孩子的活力。没有人知道,她的一颗心,早在童年时代就已经苍老。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离婚的牺牲品,张爱玲却没有这种感觉。相反,她是赞成父母离婚的。毕竟一见面就争吵不休的夫妻,硬要生活在一起,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张爱玲觉得,父母离了婚,不过就是不住在一起而已,而这样的生活她从小就已经习惯了。她只要想见母亲,就可以随时去看望母亲,并且整个家都因为他们的离婚变得安静了下来。
一同和黄逸梵搬出张家的,还有张茂渊。她虽然是张志沂的亲妹妹,却和黄逸梵一样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于是,她们一起租了个小洋房,那自由的姿态,让张爱玲羡慕不已。
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旅行,每个人都是旅途中的行人,有相逢,便有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