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颜回往谏,主动往刑(1)

书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本章字数:2871

第一组寓言共三幕,形象说明“游方之内”如何逃刑免患。首先是“颜回往刑”寓言。

颜回,字子渊,前521年生于鲁。前497年二十五岁随孔子自鲁适卫,前484年三十八岁随孔子自卫返鲁,前481年四十一岁死于鲁。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十四年,每次受挫无不返卫。颜回长期居卫不谏卫君,返鲁以后不可能重新往谏。此寓言中的颜回,实为有闻必行、主动“往刑”、仕于卫廷、死于卫乱的子路之替身。由于子路不擅长辨析义理,庄子遂以孔门“德行第一”、孔子自叹弗如的颜回替代,以便褒颜回,贬孔子。

颜回相及之卫灵公、卫出公,均不符合寓言所言“其年壮”。孔、颜居卫前五年,卫灵公已年老;居卫后九年,继祖为君的卫出公尚年幼。卫庄公蒯聩逐子为君时,颜回已死。因此寓言中的“卫君”不可坐实,而是象征“其行独”的一切专制君主。

《养生主》结以孔子师事、达至道极视点的老聃之死,《人间世》续以问学老聃、陷溺人间视点的孔子论生。首则寓言借孔子之口,贬斥因应专制外境的最差方式:游方之内,又主动往刑。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所行,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今译

颜回来见仲尼,请求允许出行。

仲尼问:“欲往何处?”

颜回说:“将往卫国。”

仲尼问:“意欲何为?”

颜回说:“我听说卫君,正当壮年,独断专行,轻率治国,然而不知己过;随意置民死地,死者盈城,如同长满湖泽的生麻,民众不堪忍受。我曾闻夫子教诲:‘离开太平的邦国,前往混乱的邦国。医家门前必多病人。’我愿遵循夫子教诲,指导我之践行,或许卫国之病有望痊愈吧?”

“行独”卮言,交代通篇背景。奥义藏于颜言“愿以所闻,思其所行”。

庄子借颜回之口,于《人间世》篇首即点明,庄学处世观所因应的,并非一般意义的外境,而是危殆险恶的专制外境。

颜回先引孔言“乱国就之,医门多疾”,再明其志“愿以所闻,思其所行”,请求孔子允许他实践其教诲,知行合一地出使卫国,往谏卫君,救治卫乱。

《人间世》篇首寓言的孔子弟子之闻而能行,反扣《养生主》篇尾寓言的老聃弟子之闻而不能行。

仲尼曰:“嘻!若殆往尔刑耳!”

今译

仲尼说:“哈!你恐怕是前往你的刑场吧!”

“往刑”卮言,孔子反对颜回“往谏”。奥义藏于“往尔刑”。

孔言首句把“往谏”定性为“往刑”,直承《养生主》篇旨“无近刑”。“往刑”首句,总领其后三层孔言。三层孔言,差别微妙。

仲尼续曰:“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今译

仲尼说:“道不能杂乱,杂乱必定纷繁,纷繁必定撄扰,撄扰必定忧患,忧患必定自身难救。古之至人,必先保存自身,而后保存他人。能否保存自身尚未确定,哪有余暇纠正暴君之暴行?再说你是否明白真德为何外荡,心知为何外显?真德外荡源于外求声名,心知外显源于外争功利。声名,是相互倾轧的工具;心知,是相互争斗的工具。二者均属驱人近刑之凶器,无助于完善你的践行。”

“杂多扰忧”卮言,论证“往刑”的孔言第一层。奥义藏于孔子否定颜引孔言。

孔言第一层,阐明因应外境的普遍原理:真道因伪道而“杂”而“多”,真德因伪德而“扰”而“忧”,彰显真道真德必将身陷危殆,终至“不救”。自身无救,遑论救人救世并谏阻暴君暴行。无知无畏地暗抱侥幸之心一逞愚勇,说明内德因求名而摇荡,为知因贪功而出位。求名易致倾轧,矜知易致争胜。二者均属驱人近刑的凶器,无助于恰当因应外境的“尽行”。

第一层之奥义:对孔子既悖真谛又悖己行的部分之知,庄子运用俗谛否定原则“不然于不然”。孔子反对颜回“愿以所闻,思其所行”,貌似孔子批评颜回,实为庄子让孔子自曝“所言未定”又知行相悖。

《人间世》篇首寓言的孔子之知行相悖,反扣《养生主》篇尾寓言的老聃之知行合一。寓言中颜回尝闻的孔子之知,尽管未达真谛,但是寓言中孔子反对颜回之行,却合于俗谛。因此对孔子的知行相悖,庄子否定孔子有悖真谛之知,肯定孔子合于俗谛之行;对颜回的知行合一,庄子肯定颜回为行必欲合知,否定颜回为行欲合悖道之知。

仲尼再续曰:“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尔强以仁义绳墨之言,炫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其有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尔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尔目将荧之,尔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今译

仲尼说:“况且物德淳厚、信用笃实之人,难以拥有人气;淡泊声名、不喜争斗之人,难以深入人心。你强行用仁义准则之言,炫耀于暴君面前,那么暴君必定憎恶你拥有美德,把你视为有害之人。对他人有害之人,他人必定反过来加害于他。你恐怕难免被人加害吧!况且卫君倘若喜欢贤人而厌恶不肖,何用你自求标新立异?你未奉其诏而主动往谏,卫君必将寻找漏洞逞斗其便捷口才。你的目光将会闪烁不定,你的神色将会强装平静,嘴巴将会自我营救,面容将会泄露心迹,心里将会急于求成。这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助长君恶使之更多,顺此开始再难终止。你恐怕是不获信任而多嘴,必将死于暴君面前。”

“灾人”卮言,论证“往刑”的孔言第二层。奥义藏于“人恶其有美”。

孔言第二层,点明颜回往谏必殆的具体原因。

先言“人气”对“人心”的影响力通则:“德信”、“人气”成反比,而“人气”、“人心”成正比。达至真知的达者,通常人气未达;未达真知的闻人,往往人气大达。因此内德深厚、信用笃实的达者,虽有真知却无人气推进,难以影响人心;而内德浅薄、信用虚浮的闻人,虽无真知却有人气助力,足以蛊惑人心。

随后落实到颜回:既未达人气、又未达人心的你强行自居“仁义”化身,炫耀于暴君面前,暴君必定厌恶拥有美德的你,视你为“灾人”。主动找死的“灾人”,暴君必定不吝降灾。你恐怕难免被暴君害死吧!倘若卫君钦慕贤人而厌恶不肖,卫国自有贤人,何须你立异往谏?卫君并未下诏向你求教,你却好为人师地往教,卫君必定抓住你的言语漏洞逞其便捷口才。你的目光将会游移迷惑,你的表情将会强装平静,嘴巴忙于自我营救,神态急于表白心迹,乃至违心赞成卫君。这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初意阻止君恶,终至助长君恶,你的违心顺从一旦开始就再难终止。你未获信任却多嘴强谏,必将死在暴君面前。

第二层之奥义:对孔子既合俗谛又合己行的部分之知,庄子运用俗谛肯定原则“然于然”。陷溺人间视点的孔子,有知行相悖的一面,因为其部分之知源于伪德,未达真谛,是光说不练的高调大言。但是作为游方之内的大知,孔子也有知行合一的一面,因为其部分之知植根真德,合于俗谛,也符合“临事而惧”、有殆即止的低调履践。对知行相悖的半个孔子,庄子否定其知而肯定其行;对知行合一的半个孔子,庄子均予相对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