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三种“常识”和三种“迷信”

书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本章字数:1505

“常识”同样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先知的常识,未必是知识小众的常识。知识小众的常识,未必是普通大众的常识。甚至普通大众的常识,也未必是知识小众、精神先知的常识——不过他们并非不知道,而是视为“迷信”。

“常识”就是一切迷信的大杂烩。每个时代的大众常识,都包含着自古以来的迷信和最新时代的迷信。迷信与已有知识存量几乎是等价物。尽管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掌握全部已有知识存量,但是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已有知识存量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掌握的“常识”,就是每个人固守的“迷信”。

与常识分为三个层次一样,迷信也分为三个层次。普通大众的“常识”,其核心是古老的“迷信”。知识小众的“共识”,其核心是当代的“迷信”。而少数先知的“新知”,又将成为未来的“迷信”。

“迷信”并非贬义词,正如“常识”并非褒义词。两者互为对词,又互相转换,是知识史之不同阶段,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判断。先知的“新知”,尚未被视为“知识”,仅仅被视为“独到见解”,甚至被视为“奇谈怪论”。先知的“新知”一旦推广为小众“共识”,就成了“知识”。小众的“知识”一旦普及为大众“常识”,就成了“迷信”——不过此时尚未被视为“迷信”,要到后一时代才被视为“迷信”,尽管它已具备了“迷信”的全部特征:不可质疑,不许挑战。

大众常识,是当代迷信的总和。小众常识,是当代知识的总和。先知常识,是当代反叛的总和。由于知识小众的知识比大众领先一个时代,先知的知识又比知识小众领先一个时代,因此大众信奉的当代常识,往往被知识小众视为古老的迷信,认为应该破除迷信,用更新锐的知识予以更新。知识小众信奉的新锐知识,往往又被先知视为当代的迷信,认为应该破除迷信,以更新锐的思想予以升级。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是知识与迷信的混杂,其知识可能是最新锐的,其迷信却可能是最古老的。既可以说教育是传授知识,也可以说教育是灌输迷信。两者几乎是同一件事:教育在破除古老迷信的同时,也在灌输当代迷信。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福柯说:“知识就是权力。”其实常识比知识更有力量,更有权力;迷信又比常识更有力量,更有权力。因此知识的力量就是迷信的力量,知识的权力就是迷信的权力。知识与迷信的博弈,一开始常常是迷信获胜,然而知识最终会战胜迷信,于是知识又成了新常识、新迷信,从而成为更新锐知识的对手。

知识一旦成为常识,就所向披靡,任何对常识的质疑和挑战都要冒巨大风险。常识一旦成为迷信,就战无不胜,尽管它依然叫“常识”,但已成了不可质疑、不许挑战的绝对权威。只要是“常识”,那么你若是不知道,就应该羞愧,若是不赞成,则被千夫所指。当常识作为知识破除了旧迷信之时,常识是知识的结晶,社会进步的动力;当常识本身变成了新迷信之时,常识就是迷信的渊薮,社会进步的阻力。

随着时代进步,古老迷信会被部分扬弃,但是不可能全部扬弃,很多迷信亘古不变,然而知识却不可能亘古不变。无数的迷信,自古至今被大众信奉;而无数的新知,又不断加固着迷信的城墙。没有知识,人类就不会进步;没有迷信,人类就不会进步得如此缓慢。人类固然凭借知识获得了极大的物质进步,然而又由于固守常识和迷信而精神停滞。一方面,知识增量强劲推动着物质的飞速进步;另一方面,知识增量却难以改变精神的亘古如斯。因为物质和财富可以积累并直接传代,而知识与精神可以积累却无法直接传代,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必须从零开始学习知识,逐渐获得精神——或曰“灵魂”。直接继承物质遗产是轻松愉快的,因此没有人会拒绝成为物质遗产的继承人;然而间接继承精神遗产却是艰难困苦的,因此许多人拒绝成为精神遗产的继承人。于是随着知识增量导致的物质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被物质泯灭了精神,越来越多的人用物质埋葬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