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天地(1)

书名:庄子复原本本章字数:2052

题解

《天地》被后于魏牟的《吕览》钞引,必在魏牟版外篇。刘安版、郭象版仍在外篇。

崔譔、向秀《庄子注》均“有外无杂”,郭象版外篇《天地》十二章,“天地”五章无陆引崔注、向注,“泰初”七章却有陆引崔注、向注,而且两大部分结构断裂、义理脱节,证明郭象裁剪刘安版杂篇《泰初》2005字,拼接于刘安版外篇《天地》1151字,合为篇幅超长的郭象版外篇《天地》3156字;同时证明崔譔、向秀均未注刘安版外篇《天地》,均把刘安版杂篇《泰初》移杂入外而注。

《天地》首章最后的“夫子曰”二节,陆释谓“崔譔本、元嘉本在别篇”,亦为郭象裁剪别篇移入。详见绪论三《刘安版大全本篇目考》,参看《泰初》题解。

本书从郭象版外篇《天地》3156字中,摘出魏牟版、刘安版外篇《天地》1151字,复原于魏牟版外篇第二十一。校正郭象篡改和历代讹误:补脱文13字,删衍文4字,订讹文5字,厘正误倒4处。

《天地》文风、义理均异于蔺撰、魏撰诸篇,撰者当为其他庄子弟子或再传弟子。

或撰《天地》,可分五章。首章卮言,阐明篇旨。其后四章寓言,顺时而下贬斥黄帝失道、尧让啮缺、尧非圣人、乱自禹始。文完义足,结构井然。然而句法单调,用语不谨,文境既低,义理亦悖。以老演庄,大悖庄义,小悖老义,是魏牟版外篇最劣之篇。

第一卮言章,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略合老义。所言“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臣之义明”,悖于庄义。认为“天”高于“道”,悖于老、庄之义,后被刘安版新外篇《在宥》、《天道》承袭。

第二章,贬斥黄帝有为治民,遂遗玄珠。略合庄义。

第三章,贬斥唐尧以人“配天”。主张啮缺可以为“众父”,悖于庄义。反对啮缺欲为“众父父”,略合庄义。妄拟被衣、王倪、啮缺、许由、唐尧之师承关系,不合内篇。连用七“方且”,句法单调。

第四章,贬斥唐尧,合于庄义。鼓吹“神仙”论,悖于庄义,后被刘安版新外篇《在宥》承袭。

第五章,自尧而舜,贬斥夏禹有为而治。略合庄义。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名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

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载天地,化生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执故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蹈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各得其宜。”

今译

天地虽然广大,化育万物却很均平;万物虽然繁多,治理万物的却是道一;人类虽然众多,主宰人类的却是君主。君主推原于物德,而成就于天命。所以说:远古的君临天下者,顺道无为,因循天赋物德而止。

运用天道观照言论,而后天下之名就能得正;运用天道观照名分,而后君臣之义就能显明;运用天道观照能力,而后天下的官守就能治理;运用天道广泛观照一切,而后万物的应然就能齐备。所以通达于天的,是道;顺应于地的,是德;遍行于物的,是义;上官治理下民,是事;能力各有专精,是技。技兼容于事,事兼容于义,义兼容于德,德兼容于道,道兼容于天。所以说:“古时畜养天下的君王,无私少欲而后天下富足,无为自然而后万物顺化,渊默宁静而后百姓安定。”《记》曰:“通达于道一而后万事完毕,无心于得利而后鬼神臣服。”

夫子说:“道,覆盖天空承载大地,化育万物,洋洋大观啊!君子不可不洗濯德心:无为为之叫作天道,无为言之叫作人德,爱人利物叫作仁爱,不同而予同之叫作博大,行为不标卓异叫作宽容,拥有万千不同叫作丰富,持守故德叫作纲纪,葆德大成叫作立身,因循天道叫作齐备,不被外物挫败心志叫作完人。君子明白以上十项,就能履践自事己心的大德,丰沛地与万物共同远逝。如此之人,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求利益货财,不趋尊贵富有,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哀,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不把一世利益视为一己私有,不把称王天下标榜一己尊显。万物共处一府,死生同其状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