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春秋蟠螭纹,微型窃曲纹(3)
二 春秋蟠螭纹对西周窃曲纹的突破
春秋蟠螭纹除了全面承袭西周窃曲纹,又全面突破了西周窃曲纹,可以表达西周窃曲纹不能表达的天文、宗教、神话、政治内涵。
1.蟠螭“饕餮纹”:经典“饕餮纹”之蟠螭纹化
周中春早的窃曲纹全盛时代,窃曲纹化的“饕餮纹”极少。春秋中晚期的蟠螭纹全盛时代,蟠螭纹化的“饕餮纹”极多。
按照角形,蟠螭“饕餮纹”可以分为四类。主要角形承袭商晚周早的“饕餮纹”角形,部分角形属于综合,个别角形属于新创。
第一类,北斗角蟠螭“饕餮纹”。
商晚周早的北斗角“饕餮纹”,周中春早的窃曲纹时期基本消失,未被窃曲纹化。春秋中晚期的蟠螭纹时期被蟠螭纹化,成为北斗角蟠螭“饕餮纹”。
一例见于春秋中期的山西侯马陶范。
纹样主体是两对蟠腰式S形蟠螭纹。每对两螭区分阴阳:阴螭勾喙居上,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阳螭卷鼻居下,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
阳螭的两个侧面螭首,合成“饕餮纹”面部。螭首之上的北斗角,合成“饕餮纹”面部的北斗角,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乘两龙”。
两个阴螭的前爪,攫住两个阳螭之腰。两个阳螭的前爪,攫住“饕餮纹”面部口衔的一对S形蟠螭纹,表达华夏天文知识“北斗七星,杓携龙角”。
一例见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藏龙虎纽镈钟鼓部。
纹样主体是两对蟠腰式S形蟠螭纹。每对两螭区分阴阳:阳螭的螭身饰S形窃曲纹,阴螭的螭身饰重环龙星纹。阳螭卷鼻居上,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阴螭勾喙居下,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
阴螭的两个侧面螭首,合成“饕餮纹”面部。螭首之上的北斗角,合成“饕餮纹”面部的北斗角,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乘两龙”。
一例见于山西太原金胜村M674赵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镈钟舞部。
纹样主体是一个“饕餮纹”面部和一对S形蟠螭纹。两螭之首居边,两螭之身绕过“饕餮纹”面部,两螭之尾到达“饕餮纹”面部上方。
两螭之身饰卷云纹,两螭之尾饰龙星纹,以便两螭之尾独立出来,拟形为北斗形,充当“饕餮纹”面部的北斗角。
两螭的后爪,攫住“饕餮纹”面部的野牛角,表达华夏天文知识“北斗七星,杓携龙角”。
以上三例是繁复图式,蟠螭纹绕进绕出,细节不易辨识,内涵不太直观。以下四例是简化图式、抽象图式,细节较易辨识,内涵较为直观。
简化图式见于山西侯马陶范、山西万荣庙前春秋晚期晋墓出土编钟等器:额部是一对兼像北斗的具象式G形蟠螭纹,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口部是一对具象式G形蟠螭纹,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
抽象图式见于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春秋晚期晋墓出土蟠螭纹罍等器:上面是一对兼像北斗的S形蟠螭纹,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下面是两对G形蟠螭纹,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
春秋中晚期的北斗角蟠螭“饕餮纹”,尽管风格迥异于商晚周早的北斗角“饕餮纹”,但是要素、结构、内涵全同,仍然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乘两龙”。
第二类,牛角蟠螭“饕餮纹”,共有三种角形:黄牛角、双牛角、野牛角。
商晚周早的黄牛角“饕餮纹”,周中春早的窃曲纹时期基本消失,未被窃曲纹化。春秋中晚期的蟠螭纹时期被蟠螭纹化,成为黄牛角蟠螭“饕餮纹”。
S形蟠螭纹合成的三例:侯马陶范一例,湖北襄阳山湾楚墓一例,都是左右各有一对蟠腰式S形蟠螭纹,螭尾拟形黄牛角。上面一对,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下面一对,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侯马陶范另一例,一对吐舌式S形蟠螭纹,螭舌拟形为黄牛角,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
G形蟠螭纹合成的三例:侯马陶范一例,左右各有一对吐舌式G形蟠螭纹,上面一对的螭尾拟形为鼻祖纹,其下增入黄牛角。山西万荣庙前编钟鼓部一例,两对G形蟠螭纹,上部一对螭首向外,螭角拟形黄牛角;下部一对螭首向内,合成“饕餮纹”面部。侯马陶范另一例,两对G形蟠螭纹,上面一对螭首向内,中间是菱形帝星纹;下面一对螭首向外,螭角拟形黄牛角。三例都是上面一对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下面一对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乘两龙”。
春秋中晚期的黄牛角蟠螭“饕餮纹”,尽管风格迥异于商晚周早的黄牛角“饕餮纹”,但是要素、结构、内涵全同,仍然表达《山海经》所言“天帝珥两蛇乘两龙”或“天帝乘两龙”。
春秋中期晋国新创的双牛角蟠螭“饕餮纹”,数量不多,见于春秋中期的侯马陶范:一对G形蟠螭纹的侧面螭首,合成“饕餮纹”面部;螭首之上是黄牛角,螭身之上是左右展开的螭翼,翼边拟形水牛角。两螭的后爪,攫住“饕餮纹”面部口衔的一对S形蟠螭纹。
双牛角蟠螭“饕餮纹”是春秋中期晋国称霸中原的产物,可能用于同时祭祀周室祖神、晋国祖神,既尊重周王的王权,又宣示晋侯的霸权。
春秋晚期晋国新创的野牛角蟠螭“饕餮纹”,数量很多,见于山西侯马陶范、山西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编钟、山西太原金胜村M674镈钟等器:左右各有一对蟠腰式S形蟠螭纹,阴螭勾喙居边,阳螭卷鼻居中,阳螭之爪攫住阴螭之角。中间的“饕餮纹”面部,由一对野牛角侧面螭首合成。“饕餮纹”面部口衔阳螭之身,阳螭之身绕过“饕餮纹”面部,螭首位于“饕餮纹”面部之上。
侯马陶范另一例:阳螭无爪,不攫阴螭之角;阴螭有爪,腿上有翼。
春秋晚期晋国新创的野牛角蟠螭“饕餮纹”,多见于晋国六卿墓如赵简子墓等,是六卿专权的产物,可能用于祭祀六卿的宗神,宣示六卿的权力凌驾晋侯之上,预示着晋国即将分为三晋。
春秋中晚期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导致牛角蟠螭“饕餮纹”出现了黄牛角、双牛角、野牛角三种角形,在既有的天文、宗教、神话、祭祀内涵之外,新增了政治内涵。
第三类,羊角蟠螭“饕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