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黄道周:明末耿介一忠臣(3)
黄道周挨了八十大棍,皮开肉绽,遍体鳞伤,卧床八十多天,才能稍稍起立。读过方苞的《狱中杂记》者,可知当时狱中的规则与“潜规则”,虽朝代不同,想必情形几无差别:俗话说靠山吃山,狱卒靠犯人就吃犯人。据《黄道周年谱》载:“先生既以清苦闻天下,诸狱卒皆不敢有望于先生,惟日奉纸札,丐先生书。”黄道周是有明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其行书,人称“飞鸿舞鹤”,其楷书“峻厚古拙”,与王铎、倪元璐并列明末三大家。当时的狱卒也知道黄道周的字好,于是每天请他写字,黄道周也不推辞。“先生时时为书《孝经》,以当役钱。凡手书《孝经》一百二十本,皆以狱卒持去。”他在狱中待了约十五个月,平均每月要抄写内容相同的《孝经》,据说看现存的黄道周楷书版《孝经》近十部,无一不是恭谨不苟的作品,可以看出书写者内心的端严庄敬之情,无丝毫草率敷衍。黄道周对《孝经》非常敬重,《孝经大传序》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他曾说:“臣观《孝经》者,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领也。六经之本,皆出《孝经》。”
的确如历来学者所言,孝是黄道周倡导的政治伦理的核心价值,是他用一生竭力维护的道统纲常。有人说他在狱中不间断地书写《孝经》,实际上是一种笔谏,是他的政治宣言。
这种诤谏与宣言,崇祯皇帝未尝不从价值观上认可,但是却不愿意接受施行,原因是其太缓慢迂阔,远水救不了近火。大凡朝廷到了危殆之时,主政者都焦虑急切,犹如答题,不耐烦换算过程,就想直接要个答案。
果然,杨嗣昌病死后,崇祯皇帝又想起了黄道周。《明史》有关于此的细节十分生动:
十五年八月,道周戍已经年。一日,帝召五辅臣入文华后殿,手一编从容问曰:“张溥、张采何如人也?”皆对曰:“读书好学人也。”帝曰:“张溥已死,张采小臣,科道官何亟称之?”对曰:“其胸中自有书,科道官以其用未竟而惜之。”帝曰:“亦不免偏。”时延儒自以嗣昌既已前死矣,而己方再入相,欲参用公议,为道周地也,即对曰:“张溥、黄道周皆未免偏,徒以其善学,故人人惜之。”帝默然。德璟曰:“道周前日蒙戍,上恩宽大,独其家贫子幼,其实可悯。”帝微笑。演曰:“其事亲亦极孝。”甡曰:“道周学无不通,且极清苦。”帝不答,但微笑而已。明日传旨复故官。道周在途疏谢,称学龙、廷秀贤。既还,帝召见道周,道周见帝而泣:“臣不自意今复得见陛下,臣故有犬马之疾。”请假,许之。
可见崇祯皇帝内心知道黄道周虽然一再顶撞自己,但是却怀着一颗不贰的忠心。有人替黄道周说话,崇祯帝就顺着台阶下了。
黄道周的高明,崇祯到底没看出来,黄道周请假告退,别有隐情——他据《易》推演,据情观察,认为明朝必亡,所以退隐故乡,著书守墓。历来有识之士,于此危亡关头,莫不如此。不久,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明朝残余退到江南,新袭位的福王监国,苟延残喘。南明弘光朝,黄道周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短命的弘光朝亡后,黄道周又回到福建。南明隆武帝又封黄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但是兵权落入另一心怀私利的权臣郑芝龙手中,郑芝龙处处掣肘,黄道周无计可施。
其实准确地说,黄道周已无心与人在朝廷中争权了,他在给自己寻找和等待一个得其所的死法。古之士人,一生无非寻死,寻一得其所之死。士有寻死得其所之心,则文死谏,武死战。这个机会终于来了:隆武元年九月十九日,黄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带一月军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这样一种显然不堪一击的出征,连黄道周的继室夫人蔡玉卿都看出来了,她欣慰地感叹:“道周死得其所了!”
黄道周果然毫无悬念地兵败被俘,押解至南京。清廷敬重黄道周博学忠义,派先前已降清的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对洪十分鄙视,作对联讥刺之:“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联中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洪承畴观之羞愧至极。但洪承畴仍然向清廷上疏请求免黄道周死刑。然而,其时气势正盛的清廷也很高傲,不准。黄道周绝食十数日求死。这中间,他的夫人蔡玉卿来信,居然鼓励丈夫死:“忠臣有国无家,勿以内顾为念。”意思是家里的事有她安排料理,让黄道周不用操心,以坚其志。
黄道周于南明隆武二年三月初五就义。被俘之后,曾在家书中留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在行刑的前一晚,一直跟随他的老仆痛哭不已,其情甚哀,黄道周安慰老仆说:“吾正而毙,是为考终,汝何哀?”乃从容就刑。至东华门刑场,黄道周向南再拜,撕裂衣服,咬破手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随后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刽子手刀落,黄道周头断而身犹“兀立不仆”。敛其尸,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黄道周死后,家人收其遗物,得一小册,黄道周书,“自谓终于丙戌,年六十二”。可见他是知道自己生死之命的。他既知自己生死,亦知明朝生死,其之所以舍身奋力扛持,无非是完成士大夫的气节,将自己作为一块千古戆头,铺垫在历史的轨道下面。
一百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为褒扬黄道周的忠节,赐谥“忠端”,乾隆帝称赞黄道周“不愧一代完人”。清道光四年,旨准黄道周从祀孔庙——清朝已经不是一百多年前那种铁血杀戮的剽悍初创阶段了,当它步履从容,有了实力和底气的时候,胸怀和眼光使它主动地回顾历史,涵养并容纳如黄道周这样的气节之士,这才是一个王朝最强健的基因。王朝需要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不仅是自己的体面,更是自己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正能量反应堆。
应特别补充的是,黄道周的遗孀蔡玉卿,于黄道周死后,每日以书写《孝经》缅怀其夫。今日存世有黄道周书《孝经》真迹,亦有蔡氏书《孝经》真迹。世人无不爱赏其书法,而欲详问其人其事,则今人鲜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