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25 对丧者应有的态度

书名:桃花扇底看前朝本章字数:1598

宋朝范仲淹在邠州做官的时候,有一天适逢假日,天气晴和,十分适宜野外游玩。范仲淹就约了一帮同僚下属外出,到风景优美宜人的山区楼台,野餐饮酒,赋诗作乐。仆从将餐具摆好,酒斟上,范仲淹刚要举杯,突然看见附近有几个穿着孝服的人在忙碌。范仲淹立即让人上前去打听怎么回事。打听的人汇报说:一个邠州的外地读书人贫病而死,他的朋友们想把他埋葬在郊外;由于死者非常贫困,入葬时什么东西都没有,连棺材都没着落。

范仲淹听了,神色黯然,十分难过。他让手下人立即将安排好的酒席撤掉,然后带头将身上的钱都捐给了死者,并派人帮助死者的朋友们将死者好好地安葬。当时在座的许多人都感动得潸然泪下。

古人劳作,因工具简陋,需要力气,劳作时一起使劲儿,效率高。比如舂米,将谷子放在石臼内,几个人用木杵从各个方向一起用力舂,人们一起唱着劳动号子,有同声唱的,有分为两拨,彼此应和着唱的,有一人领唱,其他应和的,等等,在古代曰“相”。采用“相”这种边劳动边“一起唱歌”的方式,干活不累且出米多。但是,如果邻居人家有丧事,则舂米就不能唱劳动号子,而要默默地舂。因为人有同情心,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家遭遇丧事,内心哀楚无尽,你这儿大呼小叫地唱着劳动号子,两下比较,显得十分残忍,没有同情心,十分不仁义。不但如此,邻家有丧事,你从外面回来,路过街巷,即便你刚才得知一个天大的好事,内心美得不唱歌都不行,也要克制自己,不能嘴里哼着小曲儿路过丧家之门。否则,会显得非常不厚道。此所谓:“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不但如此,就是迎亲送亲的车马与送葬的车马于狭小路桥相遇,秉承“死者为大”的原则和文化默契,迎亲送亲的一定要让送葬的先过,中国人认为迎亲送亲的还会因此很吉利。

《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匐救之”是形容急迫的样子,就是说路过丧家,要匆忙路过或急忙去帮助他。《礼》曰:“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意思是做人要端庄严肃谨慎,不要在人前失态。比如在丧家面前,你嬉笑玩耍、表情喜悦、举止轻狂、衣着艳丽,就是失态。失态就是失礼。

孔子去有丧之家吊唁,人家招待吃饭,孔子从不吃饱,神情必端庄严肃。如果去有丧之家吊唁已毕,到了别处,换了环境,新环境的新活动如果需要唱歌,孔子都不唱,因“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不仅如此,就是平常孔子见了那些身穿孝服的人,虽当时身心很放松地在娱乐,但见此则骤然敛色,尽量使自己看起来很端庄。孔子坐着车,看见旁边有人穿着孝服,必赶紧站起来,双手抓着车前面的横木,目光凝重地看着对方,示意礼敬,此所谓“凶服者式之”。

孔子如此庄诚地对待有丧者,同时也认为不能放任人的情绪而坏了规矩。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英年去世,孔子哭得非常伤心。颜渊的父亲想厚葬儿子,在棺材外加一椁,这是不符合规矩的,孔子因此忍住悲伤阻止了颜父。“夫君子之用财,视义之可否,岂独视有无而已哉?”花钱要花得有规矩,符合礼义。一般人在悲伤之中,为了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无尽情意,往往有意把丧事办得超过死者的身份,也超出自家的财力。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放任,则必然变坏礼俗,而丧家因此没法过日子。所以,必须“以礼节之”。孔子非常通达人情,他说:丧事,与其办得排场奢华,以致伤风害俗,不如多哭两声,因为丧事无论办得如何热闹有排场,都不能尽情表达亲人对死者的情意。也就是说,办丧事如果任由人的情感,必然是上不封顶的事,所以“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也,宁俭”。后来荀子再次强调并总结孔子的思想,说丧礼要适中,不要过分:如果刻薄死者,丧礼过于寒碜,则大失孝义;如果过分厚葬死者,而刻薄生者,丧事的花销超出了生者的财力,这叫“杀生而送死”,坏礼害俗,是非常荒谬的。

儒家对待有丧者的态度,无不体现“礼”的精神,即以诚敬之心,自卑尊人。人知礼节,乃有别于禽兽,有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故曰“临丧不笑”“望柩不歌”“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里有殡,不巷歌”,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