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元丰二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按照当时的惯例,调任的官员们都要写一篇谢恩的奏章给皇帝,苏轼也不例外,他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

苏轼本来只是例行公事,却没想到,这篇奏章给他惹来了滔天大祸。

苏轼为官的时候,正碰上王安石变法。朝廷的大臣有的支持变法,有的反对变法,从而分成了新党和旧党两派,苏轼是支持旧党,反对变法的。但是他又不想陷入这种帮派斗争之中,才自己请求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到外地当地方官。即便如此,他也没能躲过这场风暴。

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有两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皇帝知道我愚蠢,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朝廷那些刚刚提拔的官员们的脚步;也知道我年纪大了,不喜欢没事找事,所以正好能够管理老百姓。

这句话里的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苏轼其实是讽刺那些因为支持变法而被提拔的大臣是权力的暴发户,表示自己无法跟他们一起共事,也讽刺变法其实是在无端生事,给百姓造成更大灾难。

这就惹怒了当时的一些大臣,他们花了几个月时间从苏轼的诗文里挑挑拣拣,寻章摘句,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在湖州把苏轼逮捕了,投入御史台的监狱。

古代的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专门负责纠察、弹劾官员。汉代的时候,御史台的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柏树,柏树上有一个乌鸦窝,所以人们也把御史台叫“乌台”或者“柏台”。苏轼的案子是由他的诗文引发的,这次事件也被称为“乌台诗案”。

当朝廷的使者来逮捕苏轼的时候,苏轼已经听到了风声,他以为这次肯定要被赐死,甚至不敢穿官服见使者。下属提醒他还没定罪,应该穿官服见客,他才穿上朝服朝靴。使者见到苏轼,宣读了诏书,便要求苏轼立刻出发前往京城。

到了御史台监狱之后,苏轼受到了严厉的审问,痛恨他的人罗织了很大的罪名。不过也有很多同情他的人为他奔走说情。

驸马王诜给苏轼通风报信;宰相吴充为苏轼说情;甚至苏轼之前反对的王安石已经罢相闲居在江宁,也给皇帝上书反对杀苏轼;苏轼的弟弟苏辙更是以撤销自己的一切官职为条件,请求宽恕哥哥;苏轼曾经为官之地的老百姓听说此事,纷纷焚香祷告,为苏轼祈福;就连当时的皇太后曹太后也对神宗皇帝说:“当年先帝曾说过,为子孙寻觅到了两个宰相人选,一个是苏轼,一个是苏辙,这样的才子怎能杀呢?”

苏轼被关押后,他的儿子苏迈在外奔走,而且每天都派人给苏轼送来饭菜。苏轼与儿子约定,要是案情平稳没有大事,就送一些粗茶淡饭;要是案情紧急,就送一条鱼。苏轼被关押了很久,苏迈一直送的都是粗茶淡饭,但是有一天苏迈要去找朋友借钱,把送饭的任务暂时委托给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并不知道苏轼父子俩的约定,出于对大文豪苏轼的崇敬,送了很丰盛的饭菜给苏轼,其中还有一条熏鱼。苏轼看到鱼之后大惊失色,以为案情严重,自己死到临头了。好在后来他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这不过是一场虚惊。

苏轼在七月份被逮捕,八月被送进御史台监狱,经受了无数的拷问,受尽了折磨。在许多同情他的人的一致努力下,十二月,他终于走出监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轰动北宋朝野的一个大案,除了苏轼,被牵连的有几十位大臣。这次事件也成为苏轼一生重要的转折点。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一个经历痛苦磨难却毫不气馁、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开始出现在北宋文坛,也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