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首词被公认为豪放词的开篇之作?
我们知道,词最初只是达官贵人们宴会时助兴的一种曲子词,多是由妙龄的歌女们演唱,因此词的内容大多表现的是男女情爱、离别思念一类的主题,境界是比较狭窄的,与诗的宏大开阔迥然不同。从唐代到五代一直到宋初的三百多年时间里,人们似乎都认为词只能写一些儿女情长的东西,没有谁想到词也能像诗一样表达个人的志向、抱负,写一些宏大开阔的豪放题,所以词人们提笔时想起的,不外乎是月儿、云儿、花儿、柳儿这些意象,认为这就是正宗的词,这样的词被后人称为婉约词。
当苏轼这个天才出现后,一下子就颠覆了几百年来人们关于词的定义,他让大家第一次知道,原来词也可以写得宏大开阔,也能像诗一样表达志向、抒发情怀。为了与以前的婉约词区分,人们把这种词叫作豪放词,苏轼便被誉为豪放词的开山鼻祖。
那么,被公认为豪放词的开篇之作的是哪一首词呢?就是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受到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但是他卷入了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党和旧党之争。当时,拥护变法的被称为新党,而反对变法的被称为旧党。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导致新法不但没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还使老百姓更加困苦。他由此被认为是反对新法,被归入旧党一边。苏轼不愿意被卷入这种政治纷争中,主动请求到外地做地方官。在唐宋两代,在京城做官比做地方官待遇要好得多,升迁的机会也多很多,一般人都削尖了脑袋想到京城做官,而苏轼这种行为,相当于自己请求降职。他后来担任了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等职。苏轼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一个好官员,他到徐州上任的时候遇到发大水,整座城市都要被淹没了。苏轼为了抗洪,在城墙上搭了个窝棚,吃住都在里面,二十四小时领导督促军民抗洪,终于战胜了洪水,保全了一城的百姓。
苏轼到密州担任知州时,他已经年近四十了。这一年冬天,按照习俗,军民要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这样的活动当然是由知州大人领导。苏轼笑说自己已经老了,没想到还能和年轻人一起癫狂一把。话虽如此,苏轼为这次出猎却做了认真的准备。他骑上马,左手牵着猎狗,右臂擎着苍鹰,戴着锦缎的帽子,穿着貂皮衣。苏轼一声号令,装备精良的骑兵跟着他如狂风一般卷过山坡。看着这浩大的队伍,苏轼兴高采烈,对手下说:“为了报答你们和出来围观的老百姓,我今天一定要像三国时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一只老虎,让你们看看我的厉害!”
这时的苏轼,似乎不再觉得自己老了,他想,即便喝得大醉他也能拉开硬弓,鬓发微微有些斑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突然想起了一个典故:西汉的时候,魏尚担任云中太守,在防备匈奴入侵的战争中屡建功勋,可是后来由于一些小错误被撤职。他离开之后,云中多次被匈奴入侵,损失惨重。心急如焚的皇帝向大臣冯唐询问谁可以当云中太守,冯唐推荐了魏尚,并且替魏尚曾因为小事被撤职的事情鸣不平。皇帝终于被打动,让冯唐拿着象征皇帝的符节去赦免魏尚,恢复他云中太守的官职。苏轼想到自己现在的遭遇,不也和魏尚差不多吗?朝廷会不会也派出一个像冯唐一样的人拿着符节,让自己重新为国家效力呢?在苏轼的时代,北宋对外有两主要的敌手,一个是在东北边的契丹,另一个是在西北边的西夏。苏轼想,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一定会披甲上阵,把雕花的弓拉得像满月一样,抵御外敌,为国尽忠。
也许连苏轼自己也没想到,他这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了一个词派——豪放派。从此以后,写豪放词的词人数不胜数,如陆游、辛弃疾、张孝祥、陈亮、刘克庄等等,其中以辛弃疾成就最高,所以,苏轼和辛弃疾也被称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并称“苏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