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对焦虑的正面认知(2)

书名:无惧焦虑本章字数:1691

焦虑者通过对一件重要事情持续地焦虑、担忧,试图阻止负面结果的发生。他们想通过焦虑的方式来表达对所在乎事情的无比重视,甚至期望通过对自我的心理折磨得到好的结果。或许看到这里你已经觉得有些荒谬了,但持有这种想法的焦虑者并不少见。比如,一位焦虑的妈妈长期担心孩子的安全,好在孩子一直平安,妈妈则认为孩子之所以一直安全无恙,是因为她一直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注与担忧起了作用。再比如,一位总是担心在公共场合被盗窃随身物品的焦虑者,会把衣兜和手提包看得紧紧的,幸运的是他自己一直没有丢过东西,于是他将此归功于自己的时刻担心。

显然,认为自己的焦虑可以阻止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想法很不科学,存在一种逻辑性的错误。因为一件我们根本无法掌控的事情会如何发展,是不受我们的意识支配与控制的,我们单纯的担忧无法支配它的发展走向。比如,孩子一直平安,与环境的安全、妈妈的精心照看有关,而与妈妈焦虑的情绪状态无关;随身物品没有被盗,与焦虑者的安全意识、没有遇到扒手有关,而与焦虑者时刻的焦虑、担忧没有关系。

绝大多数焦虑者的这种偏差想法往往产生于直觉反应,他们不经意间将事件的结果与自己的焦虑做了随意性的关联。这种心理并不难理解,因为万分期待且无力控制的好结果终于出现了,他们会很自然地将其归功于自己为此耗费了精力的“努力”,认为是他们持续不断的焦虑所发挥的作用。但当焦虑者回归理性,认真地思考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时,他们便不难发现其偏差想法的荒谬性。

4.缓解灾难来临时带给人们的崩溃感

一些焦虑者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些小事都会让自己如此焦虑,如果未来遇到一些真正的灾难事件,自己岂不会情绪崩溃?”于是他们开始刻意地担忧未来的灾难事件。他们认为,如果提前预支未来灾难事件可能引发的崩溃情绪,那么当灾难事件真的来临时他们便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情绪反应,因为那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我遇到过为数不少的女性来访者,她们非常害怕父母离世那一天的到来,目前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让她们感到这是无法承受之重,认为那一天真的到来时他们一定会崩溃。于是从现在开始,她们就预支由于父母将会去世而带给她们的崩溃感,不断去感受父母已去世的情景与她们的状态,并希望借此让她们提前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尽管她们中有些人的父母才60多岁而且身体健康。

父母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如果说对父母未来离世的担忧还有其现实性,那么对于一些子虚乌有的灾难的“预支性”担忧就真的是杞人忧天了。例如,一些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担心自己未来会患上某种绝症,一想到这件事就紧张得快要窒息,感觉无法承受这种“灾难”。于是他们竟开始不断地想象自己患上绝症的样子或者各种可怕的情景,并希望借此缓解那天真的来临时自己的崩溃感,让自己先有心理准备。

然而通过预支焦虑的方式真的可以减轻灾难来临时带给我们的崩溃感吗?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焦虑情绪是可以提前支付的。真正的灾难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亲人去世、性侵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严重的创伤经历,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没有人可以说“已为此做好心理准备,因而可以平静地面对”,因为假想与现实的差异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经历过大地震的人,或多或少地在一段时间内都会呈现出在情绪、感觉、躯体以及行为方面的异常,比如麻木、恐慌、迟钝或过度警觉等,甚至有一部分人最终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身处地震多发区的居民很多都曾想过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可能带来的各种严重影响与后果,以及如何逃生。但当地震真正来临时,能够平静面对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其实,我们沉浸在那些还没有发生或根本不太可能发生的假想灾难中时,只会给我们带来真实而持续的焦虑伤害。

我们要想摆脱这种伤害,就要先从认知上清晰地认识到“预支”焦虑情绪对阻止灾难带来的情绪崩溃感的无用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终止对假想灾难的不停担忧,并将关注转移到当下。我们要知道,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的情绪反应,而对于焦虑事件的负性关注又会强化焦虑。因此,我们要懂得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关注点从假想未来的种种灾难中转移到此时此刻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聚焦从假想的灾难结果脱离时,焦虑情绪自然就会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