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如果说“放得下”是一种人生态度,那么“想得通”就是一种人生智慧。我们要想获得智慧、快乐的人生,就要遵循自然规律,随遇而安,顺势而为,不可强求。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道法自然”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基本属性,指天地万事万物遵循或效法着“自然而然”的规律,即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这里的“道”可理解为事物变化最基本的动力,“法”指的是遵循或效法,“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皆有其内在的规律、运行的法则。
顺应自然的规律则事半功倍,而破坏自然的规律则会反受其害。四季更迭,寒暑交替,人们会根据季节的冷暖变化而自动地增减衣服。同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黄帝内经》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相反,昼伏夜出、过度劳累、压力巨大,是发生疾病甚至猝死的原因。
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除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可歌可泣,大禹的治水方法也是伟大的革新与创举。他没有沿用父亲建起高高的堤坝抵御洪水的方法,因为咆哮的洪水轻易就能把堤坝冲垮,这是一种“堵”的策略。而大禹采用了“疏川导滞”的方法,就是将汹涌咆哮的黄河之水疏引至大海。这是变“堵”为“疏”的策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非常符合“道法自然”的宗旨。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的另一种表述。这里的“无为”是指顺应自然而不妄为。道法自然是一种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的状态,但它指的并不是不去作为或被动地顺应与等待,而是指不妄为、不妄加干涉、不强为。就像“大禹治水”,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其实,“道法自然”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帮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困惑。很多家庭中都充满了焦虑、烦躁、担忧、暴怒与冲突。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或要求过于严苛,只要孩子停下来休息或娱乐一会儿,这些家长就会特别烦躁甚至愤怒,要求孩子马上去学习,并且不停地催促作业、复习、课外辅导等一切跟学习相关的事宜。这就是很多家长内心焦虑的表现,因为只有看到孩子一直在学习,心里才能感到踏实,仿佛这才是正常的状态。不幸的是,孩子仅有的一点儿学习兴趣,在家长不断的催促与指责中,正消失殆尽。
此外,很多学生到了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情窦初开,内心憧憬并渴望爱情,但这对很多家长而言如洪水猛兽。为了发现、防止以及杜绝孩子谈恋爱,一些家长不经孩子同意便检查孩子的书包、手机,翻看孩子的日记,并且限定孩子在几点前必须回家。在这样高压管控的家庭环境下,一些孩子对家长产生了极度的厌烦情绪,焦躁、易怒,并且只要在家里待着便情绪紧张、全身紧绷,非常不舒服。当这种忍耐超过他们可承受的限度时,他们便会与家长发生激烈的冲突或离家出走。
这时需要变“堵”为“疏”,家长应遵循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与成长的天性,加以引导,才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养育孩子就像养花,养花不可不管,需要定期浇水,否则花就会旱死;相反,过度浇水,花就会涝死。我们在养花时,管理须适度,定时浇水,让花儿在阳光的沐浴下自由地生长。管理孩子亦是如此,适度是关键。
教育孩子也可采取“中庸”之道——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家长通过引导与探索帮助孩子确立、把握人生的方向;制定规划与目标,并且辅助他们实现目标,实现自我的价值感;抓大放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地生活。
在学习方面,每个孩子都有求知欲、上进心与成就动机,都曾经在内心深处住着一个“不可一世的出色小孩”。不过,一部分孩子理想的自我在现实的不断催促、指责、打压与贬低中已慢慢消磨殆尽。很多孩子被要求每周7天几乎不间断地学习,过长时间的学习使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等状况明显下降,而且精神与身体的疲惫感倍增,效率降低,甚至开始烦躁。家长如果此时依然不断催促孩子去学习,就会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反应与学习之间产生连接,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极强的厌烦与对立感。此刻他们需要的是休息和放松,而家长则应顺势而为。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给予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做到劳逸结合,充分享受娱乐休闲所带来的快乐,这样带着好心情去学习,则可以事半功倍。家长如果因势利导,从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与乐趣出发,循循善诱,则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相反,家长如果对孩子学习过度地干涉与限制,不停地唠叨、催促甚至指责,则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很多学生厌学、辍学、离家出走,以及与家长间的暴力冲突增多,都与家长过度的干涉、严苛的管制密不可分。
老子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仁君政施宽厚,人民自然淳朴;政施苛察,人民则抱怨、狡黠,并且不满意。这也正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家长对于孩子过于严苛地管制、事事明察秋毫,干预过细,则往往事与愿违。
家长对待“早恋”问题亦是如此。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或对与异性的交往严令禁止,这也是“堵”的策略。家长对孩子的管制越严格,就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越盛,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即使一些“早恋”被家长通过强制的方式扼杀,也难免让孩子心生怨气,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的影响,自此很多孩子与家长貌合神离,不再愿意对家长说心里话。
其实,到了青春期,孩子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渴望同异性有更多的接触,甚至建立亲密关系,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家长需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理解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当孩子感觉自己的行为并没有遭到呵斥、指责或禁止,而是被家长理解、尊重,这时才有可能向你敞开心扉,大胆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当孩子与家长建立一种“同盟”或“知己”的关系,这时家长对孩子的引导、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对孩子所遇问题的分析,孩子才有可能听得进去,家长才有可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否则,任何与孩子的意愿相对立的说教、指责根本无济于事。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接触过不少创业公司的老板。他们非常勤奋,几乎夜以继日全年无休地工作,但同时每天都陷入深深的焦虑。他们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也同样体现在对员工的要求上。
一些企业要求员工长时间加班,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如果再缺乏经济上的补偿,“诗与远方”又在遥不可及的地方,总是靠“画饼充饥”,肯定难以走得长远。我个人认为,很多企业的成功源于顺势而为,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而非超负荷地运转。
正所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讲的就是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地干预,从而避免做许多无用功,事半功倍。
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活得快乐,没有忧愁与烦恼,就必须摆脱世俗的种种限制,回到“真我”“本心”中来;如果带着种种的欲望去行事,也毕竟会“心为物累”。当我们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并且领悟了“道法自然”的真谛时,内心就会变得平静,焦虑的情绪自然就会随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