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八、风声雨声读书声——无锡篇(7)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本章字数:2668

最后我来到了寄畅园。一进门,我首先被潺潺溪流所吸引。这溪水清澈见底,沙石中,浮动着天上的云彩。清脆的流水声,伴着远方的钟声。这是多么令人舒畅的声音啊,真不愧是寄畅园!我太喜欢寄畅园了,真想在这里安家落户!

穿过朴树那独特的道别,我回头望着朴絮雨,回忆着朴絮语……

平凡,但不能平庸

张雨涵

一直以为“平凡”和“平庸”是近义词,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直到听到傅老师关于东林书院那段平凡和平庸的话,我才发现并非如此。

平凡的人,或许不起眼,或许很平常,但他们从未失去自己的梦想;平庸的人,是碌碌无为的人,是每天都浑浑噩噩的人,他们对生活无所追求,他们没有梦想。

顾宪成是个平凡的人,他在大明朝不是显赫的高官,但敢于进谏忠言,不惜被削职为民。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后来重建了东林书院,成了讲台上永远的东林先生。

阿炳是一个平凡的人,双目失明且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也正因为他对音乐的不断追求,才有了《二泉映月》。

荣家的面粉厂刚建起时同样也平凡,只有四台石磨,但荣氏兄弟怀有梦想,信心坚定;也正因为他们的坚持,才有后来荣氏的飞黄腾达。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并不平庸,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们渐渐托起,托向光明的地方。这双手的名字叫信念,叫梦想。

这个平凡的世界上,更多的人在从事着平凡的工作,每天过着平凡的日子。请坚信,平凡的人,最终会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月光

冯彦臻

泉水流动着,月光照在水上,风吹过,仿佛在拉奏《二泉映月》。

这月亮是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的那一轮明月,是余光中的《蠡湖》上曾经升起的圆月。

月亮从高空俯视着“锦汇漪”,那是阿炳的眼睛,池中的鱼儿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池中的水草是二胡的琴弦。二泉,是阿炳的灵魂。阿炳早已从历史的后门消失,但他的灵魂化作了二泉的泉水留了下来。

梅园中的梅花傲然开着。月光下,荣德生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向梅园深处走去,他欣赏着梅花,陷入沉思。

月光下,一个人坐在假山上阅读《三国演义》,那是少年钱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钱锺书是无锡这棵树上最高的一片“叶”,月光照在树叶上,月亮看见了“叶”的寂寞,想留下来,可惜太阳升了起来。

岳飞夜读《春秋》,月亮通过窗将月光照进,它见证了岳飞的死亡。

千百年来,人变了,物变了,月亮却还是那个月亮。它目睹了多少兴亡沧桑?目睹了多少人从历史的后门消失?

无锡石

付润石

无锡,是九十多年前成仿吾梦幻中的一片水世界。2019年,国语书塾的先生和童子们来到这里,在无锡的山水人文之间游学。

太湖之壮观,在无锡就能感受:无锡一面临湖,太湖的烟波浩渺尽现眼前。粼粼的湖光之上,几艘帆船正缓缓前行,在乳白色的雾中若隐若现。从泰伯开始,这里先后发生过锡山之战、吴越之战,孕育了吴文明。

我仿佛看见历史的伤心处浮出一艘小船,游于五湖之上;船上两人悠然自得,游过巨石峥嵘的鼋头渚,游过石块砌成的城墙,游过没有锡但有石有泉的锡山……是的,那就是遗世独立的范蠡,他飘然归隐,避开了文种的结局!如果说范蠡有水的智慧,那无锡人的追求却远过于此:我觉得无锡人有石头的坚硬!

我们特意登上了鼋头渚,这是一块伸入太湖的巨石。它如一只乌龟,背着一丛丛的碧绿卧在雾里;浪拍打着石岸,岸边绵延着杨柳的青翠,青丝垂入水面,搅动了一湖的诗意。微风吹拂着山林,也吹拂着我们。

1111年,山间的松树还在晨雾中酣睡,石板路上长着些许青苔,石板错落有致,向远处伸展着。身着长袍的杨时此时心里已藏着东林书院的事业了。什么是东林精神?今天东林书院旧址在维修,我们未能进去。但顾宪成的身影曾出现在这条路上,跟着高攀龙等人。那时离明亡不远了,而东林人试图力挽狂澜。他们齐声呐喊,不惜“头颅掷处血斑斑”,这成了明朝的绝唱……也许这就是东林精神。

鼋头渚是巨龟出水的模样,而梅园在永恒的龟面前绽放新生。那是一座山,而不是临水花园。漫步梅园,踏着石板路,仰望太湖石,仿佛能感受到荣德生如石头一般的骨气。青梅点点,融入周围的绿海中;微风阵阵,连接起一块块柔美的水彩颜料。梅开梅落,之于梅园,荣家从此是路人,但荣德生的救国之心永存。

荣氏是工商救国的践行者,而薛福成则是工商救国思想的先驱。

白墙黑瓦,重重叠叠;小桥流水,怡然自乐。江南第一豪宅的背后,是薛福成的救国之路;他深邃的眼神里,洋务运动已经如燎原之火展开了……

从梅园往北是惠山,而惠山亦多石。山脚下一处古老的石块砌成了天下第二泉,水平静地卧在井中,沉默不语。惠山寺悠长的钟声震动了树叶,树下,一个年轻人端坐着,他眼睛看不见了,但内心却如天下第二泉一样深邃。二胡的声音一起,整个寄畅园都静了,天地间只有这琴声,秦金也在倾听着。阿炳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知道他像水一样流畅、像石一样坚韧。今天的人没有见过当年的泉,这泉曾给故人什么灵感呢?……阿炳是泉之子!

谈到无锡的著名人物,还有“二钱”,即钱穆、钱锺书。

钱穆旧居在荡口。琅琅书声,声声入耳,一张张泛黄的图画记录了少年钱穆的故事。石砌的墙连接着石砌的地,一棵枫树在墙角长了出来。它已能遮阴,但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未能认识钱穆。但你看它,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仿佛百年前讲台上那个貌不惊人的教师。钱穆告诉枫树,只要努力,小人物也能有大成就。这也许就是新亚精神吧?枫树因而受到激励,倔强地生长着。

在薛福成故居附近,钱锺书故居的门半掩着,木制的雕刻活灵活现,大学者是不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钱锺书是“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无数夜里他挑灯苦读的样子历历在目。他用管窥看西方社会,用锥刺穿古老文化。故居一角的蔷薇飘进窗子,爬过木制的花雕,在院中绽放着活力,好像蕴含着一个天堂。我猜钱锺书的心,此刻应该和蔷薇一般平静吧?

这条街四五百米远处,另一个人也曾迸发火星,他虽没有钱锺书深沉,却比他广博。

推开顾毓琇家的门,阳光洒满了院子,左边是一棵桂花树,右边也是一棵桂花树。青石板上覆着一层青苔,在阳光下格外清新。几十年前,顾毓琇就已经在为中华寻找出路了。他那时也许就是在这个院子中踱步,回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就是在这里,他仰望天空,最终成了电学大家。那句“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是一个星火,点燃了顾毓琇这颗炸弹……窗台上一个花盆中栽了一棵竹,横的斜的影子交错在一起,仿佛屋主人的知己。

国难当头时,无锡人各有各的选择。事迹不朽,人已无踪,是范蠡的选择;工商救国、慈善公益是荣氏兄弟的选择;致力学术或教育是钱穆、钱锺书、顾毓琇的选择……我们这些“后之览者”,真是“有感于斯文”。

无锡有太湖,因此有水的智慧、有湖的胸襟,但无锡人的骨气却如石头般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