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十五、兵学泰斗万里才——蒋百里篇(3)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本章字数:2901

缺乏内省能力的日本国民呵!身长是加增了,体重是仍旧,这是一件怎样严重的象征!向外发展超越了自然的限度,必定要栽一大筋斗!

当时,日本兵锋正盛,谁会想到他们的失败呢!这本书最后,蒋百里还在“这本书的故事”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去年十一月十一日那天下午,我在柏林近郊“绿林”中散步,心里胡思乱想,又是习惯不适于新环境,——看手表不过五点,但忘记了柏林冬天的早黑——结果迷失了道路,走了两点多钟,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免有点心慌。但是远远地望见了一个灯,只好向着那灯光走,找人家问路,那知道灯光却在一小湖对面,又沿湖绕了一大圈,才到目的地。黑夜敲门,居然出来了一位老者,他的须发如银之白,他的两颊如婴之红,简直像仙人一般。他告诉我怎样走,那样转弯,我那时仍旧弄不清楚。忽然心机一转,问他有电话没有,他说:“有。”我说那就费心打电话叫一部车子来罢。他说那么请客厅坐一坐等车,一进客厅,就看见他许多中国、日本的陈设,我同他就谈起东方事情来。那知这位红颜白发的仙人,他的东方知识比我更来得高明。凡我所知道的,他没有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我却不能像他那样深刻。比方说“日本人不知道中国文化”等类,他还有《日本〈古事记〉研究》一稿,我看了竟是茫无头绪。我十二分佩服他。从此就订了极深切的交情。这本书是我从他笔记中间片段片段的摘出来而稍加以整理的。现在不敢自私,把他公表,不久德文原本也快将出来。我临走的时候,他送我行,而且郑重的告诉我: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说他这一段托之于夜遇仙翁,说得很有趣。这句“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也是借着这位德国仙翁之口说出来的。不到七年,日本战败,蒋百里虽然没有看到这一天,但他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影响很大。我们来读一下也曾留学日本的邵力子送给他的那副挽联: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后来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1937年在中国被逼作战,无全盘作战计划,无财政准备,无友邦支援。当日的决策,可以说完全依赖前述蒋百里的十四字秘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他讲和。”

无论如何,“就是不要和他讲和”,最后日本被打败了。这是蒋百里的思路,他确实有先见之明。

《大公报》是那个时候影响最大的报纸,1938年8月7日有一篇采访蒋百里的报道,记者说他穿着长衫、布鞋,向后背梳着头发,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很难相信他就是一位军事学家,“但是他一开口,一伸手,眉宇间显示出来的豪迈,面部的表情,和一切动态,又令人感觉他从生活经验中反映出来的仪表确又显示着异样”。

其实,何止是外表上的“异样”,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正如网上有篇文章说的:

他的一生,风云激荡,堪称传奇。他是陆军上将,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他亦是文人,与梁启超亦师亦友,和蔡锷同窗,和徐志摩更是交情莫逆,曾一同创办新月社。当年蒋百里因得意门生反蒋受牵连,被蒋介石押解至南京,徐志摩等人纷纷自愿前去一同坐牢,一时“随百里先生坐牢”成了时髦之事。

他的朋友圈真正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圈子,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人,早年的蔡锷、黄远生,后来的张君劢、张东荪,等等,都是国之栋梁。1930年,他受门生唐生智牵连被囚二十个月,其间他还在研究康德、伏尔泰的哲学。

刚才我问你们蒋百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有一个现成的答案,曹聚仁说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典型人物”,他的意思是蒋百里像文艺复兴时代的典型人物,他举例说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都有多方面的兴趣和光芒。以达·芬奇而论,他是画家,也是雕塑家、科学家、工程师,还是音乐家、军事学家。在佛罗伦萨和比萨战争状态下,他甚至要设计挖一条运河到比萨,水淹比萨。米开朗琪罗是一位雕塑家,也是一位画家、建筑家、诗人,还是解剖家。我们再来看看蒋百里,他是军事学家、军事教育家、文史学者、政论家,也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气质的人。

蒋百里的女儿小三也就是蒋英,同样认为她父亲应该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懂文、懂武,懂西洋的、懂中国的,懂拉丁文、日文、德文,爱文学,会写诗,也会打枪、骑马。蒋百里没有看到抗战胜利的一幕,但他一直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自己一生所倡导的观点:战斗与生活的一致。能生活就能战斗,战斗与生活是一件东西。

我觉得这个女儿小三算得上是蒋百里的知音;她懂蒋百里,和曹聚仁一样,都说蒋百里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她说他身上有文艺复兴时代的气质,文武双全,有多方面的兴趣和光芒,光外语就懂这么多——拉丁文、日文、德文,还有他的母语。不要忘记他是中国人啊,他的古文大家都读过了。他的女儿说他把战斗与生活看作一样东西,我们读一下这段话:

“生活与战斗”是蒋百里在书中不断提示的名言。在和平年代,我们往往对战争缺少敏感与觉察,谁也不愿意发生战争,而每一国家和国民又要随时为战争做好准备,将军事的经济基石、国民素质和行动的养成寓于最日常的生活细节之中。生活与战斗,二者相应者强、相离者弱,在“全体性战争”的新军事主流下,现代战争即是给全国人民的一场试验,其成绩决定于平时之物质与精神资源组织起来的“战争潜能”。

作为一位军事奇才,他已经预见到未来的战争将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武力战,第二经济战,第三宣传战。战争并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他在1938年以前就已经洞察到了,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国防论》就提出了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思想,他被誉为“兵学泰斗”实至名归。

现在我们来做总结,把蒋百里放在几个框架里来讨论。第一个框架,蒋百里生于1882年,蔡锷生于1882年,鲁迅生于1881年,蒋介石生于1887年,这些人是同一个年龄段的,19世纪8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我们称他们为“八○后”。

那一代人出生前后有中法战争,童年、少年时会遇到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这些无一不刺激着他们。蒋百里本来是一个读书人,最终弃文从武,选择了学军事。蔡锷也是一样。蔡锷在湖南就是梁启超的学生,到日本以后就弃文从武了,成了蒋百里的同学。那一代人他们成长期的经历决定了他们日后的命运。

第二,我们把他放在海宁人这个序列看。1877年,海宁盐官诞生了一个小孩,叫王国维,比他大五岁;他出生那年,海宁城里诞生了另外一个小孩张宗祥,海宁的“文武贾宝玉”都诞生了,他们两人同岁,都出生在海宁县城;1897年,比他小十五岁的徐志摩出生了:小小的海宁诞生了这些影响中国的人。王国维在学术上,张宗祥在书法和版本目录学上,徐志摩在文学上,蒋百里在军事上,他们在不同方面影响了近代中国。这些海宁人扎堆出现也不是偶然的。

我们还可以从海宁放大到嘉兴、浙江看。嘉兴那个时代出了什么人?比他早的有1873年出生的褚辅成,1875年出生的沈钧儒,比他晚的有茅盾、丰子恺、朱生豪,放大到整个浙江,还有鲁迅、竺可桢这些人。

第三,我们把他放在他所在的大时代里看。前面我们提到了,他一岁遇到中法战争,十二岁遇到中日甲午战争,十八岁八国联军来了,二十二岁发生了日俄战争,二十九岁他亲历了辛亥革命……他的一生都是大时代;1938年,他死于抗日战争当中。时代风云激荡,大起大落,他就是大时代里淘洗出来的英雄,一个有万里之才的人;也是那个动荡的乱世成就了他,如果他遭遇的时代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他也成不了英雄,即使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