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十五、兵学泰斗万里才——蒋百里篇(2)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江南行本章字数:2945

我觉得,蒋百里不仅是军事学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可以说他第一个发现了欧洲文艺复兴的两个密码,哪两个密码?就是刚才已经讲的——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在中文世界,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这个说法首先是蒋百里概括出来的,不是梁启超概括出来的。在这几个词中,他几乎洞见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秘密。刚才我们读的第二段就在解释——人的发现。

人的发现是什么意思?就是人类的自觉。什么叫人类的自觉?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在人和世界之间隔着神,在人和神之间隔着罗马教廷。人与上帝不能直接对话,马丁·路德在德国提倡宗教改革,才打破了这一层。马丁·路德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他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诞生的人。1517年,已经是16世纪,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17世纪到18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时代。启蒙运动是以法国为中心,产生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这些杰出人物。我们在法国先贤祠看卢梭、伏尔泰,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到哪里去看?到意大利,到德国去看,德国是看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意大利看什么?看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继续往下读关于世界的发现这一段:

世界之发见云者,一为自然之享乐,动诸情者也。中世教会,以现世之快乐为魔;故有旅行瑞士,以其山水之美,而不敢仰视者。而不知此不敢仰视之故,即爱好之本能,无论何时何地,均可发展者也。一为自然之研究,则动诸知者也。中古宗教教义,以地球为中心,有异说则力破之,然事实不可诬也!有歌白尼之太阳系学说,有哥伦布美洲之发见,于是此世界之奇迹,在在足以启发人之好奇心;而旧教义之蔽智塞聪者益无以自存矣。

世界的发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开始认识到自然之美,原来自然如此之美,山水如此之美;二是什么?大航海,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是世界的发现,也产生在文艺复兴时代;三呢,像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出现了,他们探索世界的秘密,有了新的突破。这些都是世界的发现。

人的发现,世界的发现,这两把钥匙在中文世界被蒋百里找出来了,蒋百里是搞什么的?兵学、军事学。可是他完成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且竟然能概括出“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到今天还管用。因此,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一通百通。

现在我们来看看他同时代的人是怎么评价他的:“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方不负此生也。”这是民国流传的一句话,蒋百里几乎成了男人中的标准、典范,林徽因是梁思成的太太,是民国一代才女。

黄炎培是一位教育家,1938年蒋百里去世以后,他送了这样一副挽联: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蒋百里1901年留学日本,曾写过一本书《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现在你们来说说蒋百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可以想一句话,他人听了你的这句话,也许对蒋百里会有一种新的认识,愿意来这里看看蒋百里。

童子:他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童子:他是一个文武双全、才华万里的人。

童子:一个学蜜蜂的人。

童子:“将将之将”。

“将将之将”,这是曹聚仁对蒋百里的评价。曹聚仁是一位有名的记者,写了很多书,其中一本就是《蒋百里评传》。我此前告诉过大家,蒋百里的第一本传记《蒋百里传》是记者陶菊隐写的,后来曹聚仁写了一本《蒋百里评传》。我手里的这本《蒋百里评传》新版有一个新的书名,就是《将将之将》。我们选读一段曹聚仁的文字:

……我在上海就见过这位风云的前辈。有一天,那是“一·二八”战后的第三天,二月一日。他和我们在一家咖啡馆喝茶,翻开那天上海版的《每日新闻》,头条新闻是日本陆相觐见天皇的电讯。他沉吟了一下,对我们说:二月五日早晨,会有日军一师团到达上海参加作战了。他何以这么说呢?他说日陆相觐见天皇的意义是报告日军正式出战。依日本当前的运输能力,三天之间,可运输一个师团兵力、四万战斗兵及其装备到上海,所以他估计这一师团,五日可以投入战斗。果然,“一·二八”战役,日军的第一场反攻是从二月五日开始的,他估计得非常正确。我对于百里先生的钦佩,就是这么开始的。高子白先生悼诗中,有“论兵迈古闻中外,揽辔澄清志羽纶”句,也说百里是现代的诸葛呢。

蒋百里像不像诸葛亮?仅仅从报纸上看到日本陆相觐见天皇的电讯,他就推算出日本四天后有一个师团、四万兵力到达上海投入战斗。他是怎么推算出来的?他是有逻辑的,他认为如果日军没有制订作战计划,陆相不会无缘无故去见天皇。“依日本当前的运输能力,三天之间,可运输一个师团兵力、四万战斗兵及其装备到上海”,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人们把他看作诸葛亮一样的人物,能预见未来的战局。

前面我们说过他有几个预见?早在1922年他就断言将来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他在1923年对攻守的路线有了基本的判断,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前几个月,他就预言一年内必然会发生战争,这些全被他料准了。再往下读曹聚仁的文章:

一九三八年八月间,汉口版《大公报》刊载了一篇不署名的文章《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这篇文章,真是轰动一时。稍微知道内幕的,都明白这是蒋百里先生的手笔。在一切宣传文字中,这是有内容,出于冷静观察,而以真挚感情来表达的杰出之作。

《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完成于1938年8月,当时汉口大公报社就出版了这本小册子。这是一位了解日本民族的军事学家,在大战来临之际,用明明白白的白话文写给本国同胞看的。他不仅有见识,而且懂得怎样讲故事,怎样表达。他开篇这样说:

世界上没有像我那样同情于日本人的!

一群伟大的戏角,正在那里表演一场比Hamlet更悲的悲剧;在旁观者那得不替这悲剧的主人翁,下一滴同情之泪呢。

古代的悲剧,是不可知的运命所注定的。现代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反映,是自造的。而目前这个大悲剧,却是两者兼而有之。

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的。但是两个强,加在一起,却等于弱;这可以说是不可知的公式;也可以说是性格的反映。

孔子作《易》终于“未济”,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中国文化,日本人根本不懂,他却要自称东方主人翁?

如今我像哥德批评Hamlet一般,来考察目前这个悲剧的来源。

蒋百里从自然条件、历史、军人思想的变迁、政治、财政经济、外交等方面着手,分析了日本人精神上的弱点,就是空虚与矛盾,原本崇拜外国的心理转而成了嫉妒,天天以东方文化自居,实则无一不是模仿西方,“环境诱惑他得了朝鲜不够,还想南满,得了南满不够,更想满蒙全部,更想中国北部,如今又扩大到全中国,要以有限的能力来满足无限的欲望。……日本人很能研究外国情形,有许多秘密的知识,比外国人自己还丰富。但正因为过于细密之故,倒把大的,普通的忘记了。譬如日本研究印度,比任何国人都详细,他很羡慕英国的获得印度。但他忘记了英国人对印度,是在大家都没有注意时代,用三百年的工夫才能完成。而日本人,却想在列强环视之下三十年内要成功。日本人又研究中国个人人物。他们的传记与行动,他很有兴奋地记得。但他忘记了中国地理的统一性与文字的普遍性而想用武力来改变五千年历史的力量,将中国分裂”。他从日本的内政上和外交上判断他们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他在结论“物与人”中说:

许多大政治家,大军人,脑筋里装着无数物质的数字,油多少,煤多少,铁多少,乃至船多少吨,炮多少门,而却忘记了一件根本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