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随便”的背后(2)

书名:亲爱的丫头3本章字数:2269

一般人对于众人的看法总是缺乏足够的免疫力,整个社会充满从众心理。在人们看来,选择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有好处可以利益均沾,有损失自己不会比别人失去更多,即便酿成严重的后果,还有法不责众的不成文规则确保个人不会因此而受到严厉的惩罚。总之,尽管从众未必是最佳的选项,但一定不是最坏的选项。

如同害怕孤独、逃避独处一样,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不让自己处在与多数人不相一致的境地,在依附于众人中找到安全感。

缺乏主见和从众心理,共同制造了中国舆论场从古以来反复上演的一幕情景:当有人对某种说辞抱相信的态度,当越来越多的人抱相信的态度,尤其是当社会精英们也抱相信的态度,那么不管说辞本身是否真实和正确,想要不被人们相信都难。

“三人成虎”的记载古已有之,众口积非成是、流言颠倒黑白的事情常有发生。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造成各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说辞,夹杂在丰富的、夸张的情绪中大行其道。

今天的网络空间,一些以或添油加醋或偷工减料方式合成的不实信息,引发言论风暴,造成很多问题,加重社会正常运转的成本。这种情况与历史上飞短流长、妖言惑众的事例如出一辙。

因为没能把问题想清楚,人们常常把不同的事情搅在一起,难以划出清晰的边界。

比如对行为的动机和方式缺乏明确的区分,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即便方式欠妥也可以原谅。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人家也是为了你好”“初衷还是好的”之类的话,劝慰人原谅别人行事不当造成的伤害。用合理的动机为方式的不当开脱,其结果是为有些人做事不择手段开了方便之门。

比如把平台赋予人的能量当成个人的能力。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身居高位既久的人,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把岗位赋予的权力和个人的能力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能力水平理所当然地处在所在层级的高度,产生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错觉。

众所周知,国与国之间疆界划分不清,很可能因领土争端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管理部门之间事权划分不明确,很容易因为推诿扯皮酿成混乱。人与人相处同样如此。模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界限,会给这个社会中的人际相处造成极大的困扰。

国人常用“亲密无间”“不分你我”来形容两个人关系非常密切。这恰恰道出了多数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所在。因为“亲密无间”“不分你我”,所以常常把自己的分内之事当成他人的应尽之责,同时又动不动就为他人当家做主。本来该由自己独立承担的事,如果觉得应该站出来为自己分担的人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就会在情感上积下埋怨。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和处理,如果人家不买这个账,自己会在心理上感到委屈。滋生了这些埋怨和委屈,彼此相处就变得别扭了。

不少现实版的爱情故事、友谊故事,以一见如故开端,以形同陌路结局。在相互吸引的阶段,双方沐浴于美好感情之中,忽视了由不分你我、界限不清带来的纠缠和困扰,等到热情消退,各种纠缠和困扰凸显出来,把彼此关系带入僵局死局。

在人际关系上划不清界限,还表现在喜欢把互不关联的不同关系整合叠加在一起等而视之。比如从常理来说,做生意是为了赚钱。但有些人做生意,除了考虑能否赚到钱,他们还要看彼此是不是投缘,脾气对不对路,能不能交成朋友。如果感觉不是一路人,宁愿不赚钱也不做这笔生意。

做生意不是交朋友。在市场化的商业关系、合作关系之外,硬要把朋友关系叠拼上去,人际关系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小时候在老家,我常跟着母亲上街买菜,在街边上不止一次见到过这样的场景:有些摊贩碰到挑三拣四的买主,会用“你到底买还是不买哦”之类的话数落买主,买主马上用“你卖东西难道不准人家挑吗”回敬摊贩,言语上这样你来我往,双方的嗓门越来越大,口气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激烈,最终吵得个不可开交。当买主把挑选的菜扔回菜筐拂袖而去,摊贩也会怒气冲冲地说,“就没见过你这样子的买主,我还不想做你的生意呢,做哪个人的生意都可以,就是不做你这种人的生意”。

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很能说明一部分生意人的心态。

想要彼此相安无事,必须找准定位,在人与我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亲兄弟明算账,所谓“明算账”,就是你是你、我是我,相互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君子之交淡若水,所谓“淡若水”,不是无情无义,不是不讲利益,而是相互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关系如水般明明白白、清澈透亮。

除了缺乏应有的界限,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跟着感觉走,也是很多人常处在含糊不清的状态的一种表现。

这里所谓跟着感觉走,即是用彼此相处中个人的感受,尤其自己单方面的心理舒适程度,代替对相处对象的客观认知和判断。其结果是对相处对象,朋友也好,恋人也好,甚至夫妻也好,都未有真正的了解。这主要不是对履历表所列示的籍贯、家庭、社会关系、学习工作经历等事项不了解,而是对活生生的人本身,对一个人的性情人品、生活习惯、思想倾向、为人处世等茫然无知。

中国人历来向往两个人相处下来能“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并不意味双方对事物的认识达成一致,而常常是过滤掉对各种事物的具体看法,直接在情绪上对路、心意上合拍。无论情绪还是心意,包括中国人常讲的心有灵犀、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等,说到底都是感觉。在有了这种感觉之后,究竟彼此达成的共识是什么,往往不得而知。

为了维系人际关系的热度,不让彼此感觉变淡,人们需要不断下功夫做联络感情、经营感情的工作。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彼此关系亲密的人互相抱怨对方疑心病重,对人缺乏应有的信任。有人以为多疑是性格问题、心理问题,其实它是一个认知问题,因缺乏坚实的、确凿的、充分的认知而不得不怀疑。想想吧,对一个人的真实状况都搞不清楚,对一个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都心中没数,你能够信任的是什么呢,又怎么会不起疑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