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6. 单打独斗,战胜日常俗务的小怪兽(3)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2306

刚开始在纽约生活的一个月,我发现以前的语言体系几乎已经全部瓦解了。从要一杯咖啡开始,我已经被各种各样不同的牛奶类型搞晕了,连要不要加糖的表达,也和以前在课本上学习到的完全不一样。由于不知道点一杯咖啡的具体规矩,我总是点不到自己满意的咖啡。然后经常傻傻站在那里,满脸疑惑。而唯一解决这件事情的方法,就是站在柜台旁边观察——观察美国人怎么点咖啡。从这一点小事来看,我原来世界的秩序已经瓦解,而新的秩序正在缓慢建立。

如同在海洋里海水无处不在一样,初到纽约,孤独无处不在。即使你的心在沉没,你的思维也必须前行。你是你自己的总务大臣,在新的环境里,租房、购置新的物品、规划你的饮食、想方设法在未来的学业里稳步求生,这是一场战役,一环套一环,你要学着自己统筹规划,中间哪一个环节失误了,都会导致整体秩序的坍塌。

每天晚上,我打开电脑,登录美国的信息交换网站Craigslist,学着寻找合适的房源。像所有初到美国的学生一样,我通过这些租房网站学习着一切新鲜的词汇,有家具的、没家具的、单人大床、双人豪华床、普通双人床、宠物免入。我通过普通人留下的只言片语,来了解这个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就算一个小小的语言符号的使用,也让我感觉新奇不已。我把这种艰难当成了一种学习机会。我忽然感觉到,原来多年记者生涯造成的职业病还停留在我的身体里,我已经变成了一个随时随地观察思考的人,这正是大龄留学给我留下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财富。我更愿意把这段时光,看成一段痛并快乐着的学习旅程。

在Craigslist的论坛里,大家都会写出自己租房和寻求室友的意愿和要求,很多帖子写得幽默风趣,对于我这个刚刚到达的留学生来说,这些帖子里全部都是美国社会取之不尽的文化剪影。

有的人写:“我是一个上班族。我很安静。我想找一个好玩的人和我合住,我绝对不是种族歧视主义者,欢迎各种种族的人来和我合租。”

有的人写:“我是一个在读学生,我非常忙碌,白天基本都在上课,我要寻找一个同样爱干净的人做室友。我对宠物过敏,所以我不能忍受带着宠物的人和我一起生活。但是我绝对支持宠物的权益。动物万岁!”

这些五花八门的租房帖成了我学习美国社会的工具,它们充满了人们对于种族主义、动物权利的看法。而这些言语的细节,开启了我一个一个的认知窗口。我开始通过帖子和所有可能联系的人联系,一是近距离和这些活生生的美国人接触,二是体验在真实的美国社会中使用语言的乐趣。

但是好景不长,当我白天出去和这些潜在的房东联系时,真实的麻烦汹涌而至。在美国,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很快就能感受到作为一个外地人的种种不便。拿租房子来讲,如果你还没有社会保障号,就需要提供担保人。而担保人的年收入需要是该房屋年租金的80倍。另外,很多出租的房子还需要你提供推荐人,至少要2~3个!而房东对租客的背景也经常严格审查,需要提供一大堆的资料。对于举目无亲的我来说,找人给我做担保是很困难的,而各种表格、文书又让人觉得无比烦心。而最让人不快乐的是,如果你是通过中介租房的,那么你至少要多付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的房租。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已经隐隐感觉到了这个契约社会是依靠规则来运转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规则让人应接不暇。适应规则,是每一个新来者的必修课。我感觉到了程序的烦琐,伴随而来的是真实的煎熬。每天,我在酷热的骄阳下东奔西走,感觉不到被人们称作“大苹果”的这个城市——纽约,有一丝一毫的美感。我仅有的感觉,就是被这个世界的繁文缛节给吓到了。一种焦虑感侵占了身心。我知道,在我北京舒适的家里,每周都会有鲜花盛开。

后来阿姆斯特丹大街106街157号的房子,也是通过Craigslist找到的,而发帖子的人,正是这个大楼的楼管。一家美国的管理公司包下了整栋157号大楼,而楼管正是负责把这个大楼里的所有房子租出去的人。我和楼管通了电话,发现此时用英文打电话成了我的噩梦,本来面对面交流不成问题,而这个楼管浓重的意大利口音让我云山雾绕。我完全不觉得他在电话里讲的是英文。我不断地、缓慢地、略带尴尬地在电话里重复着,“你说慢点,你说慢点。请你语速慢一点” 。而电话那头,只是传来火星文一般的语言。

纽约很多建筑都是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楼,哥大附近的高楼大厦并不多,以6到10层的楼房为主。我去的这座白色楼房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楼道的墙壁也颇为陈旧。但是,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和很多老楼房屋的破旧斑驳相比,这座楼里面所有房间的装修都是新的,有一些房屋还正在装修中,路过时一股油漆味道扑面而至。第二点让我意外的是,这座楼的每一个公寓里,竟然都配备了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这在纽约,实属少见。洗衣机对于一个住所实在是至关重要的设施,如果没有洗衣机,人们就要驮着厚重的衣物去公共洗衣房洗衣服,又要换钢镚又要自带洗衣液,光行头就得一大堆,麻烦至极。而有了洗衣机,洗衣服就不再是一个体力活。让我内心暗暗惊喜的是,这座公寓里每一个房间都是分开出租的,而且接受月付房租。这在所有我看到的房子里面,是租住程序和条件最简单的一个。

这所房子,离学校走路大约12分钟,早应该被哥大的学生一抢而光。我在最后关头匆匆忙忙抢到了其中六层公寓的一间卧室。鞋盒子大小的房间,租金却要950美元一个月。而这样的价格对于一个纽约客来说,真的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学生们对房子的争抢,早已经让这里变成了“学区房”。能有一个落脚之地,就应该去念阿弥陀佛了。而我的室友,又会是谁呢?

热情的楼管操着浓重的意大利口音说着英语:“室友是谁,就看后续谁来租你公寓的别的房间了。祝你好运!”

天啊!我浮想联翩,我未来的室友会是种族主义者吗?会注重动物权利吗?这个时候,我还无从知晓。而我的眼前却浮现出美剧《老友记》的一幕一幕。我的纽约后续生活,会像是喜剧频出的《老友记》吗?

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