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1. 和自己的胃和平共处(1)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2627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自己琢磨出各种奇异的吃法,

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中西混搭的简餐大师。

来美国之前,一些已经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和我吐槽得最多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美国怎么吃。

当时的我,每天的工作饭局不计其数,而我做的,正是想方设法地希望能够推掉一些应酬,好给复习备考挤压出一点可怜的时间。所以,关于怎么吃的问题,基本上不在我的思考范畴之内。一个每天被食物和零食包围着的人,是无法设身处地理解这个相隔一万千米的问题的。吃,这件事情对于一个梦想来说,太微不足道了。怎么吃?——随便吃呗!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在佛罗里达州读理工的男孩写来的一封长长的微博私信,他用这封私信发表了一个在美国如何吃午饭的长篇演说,里面充满了真诚的困惑。他对我说:“美国同学都是自己带午饭的,我是不是也应该自己带午饭呢?在外面吃很不舒服,但是自己做又做不好。就算自己能做好,做饭又非常麻烦,还挤占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我该怎么办呢?”

这封来信,我只是瞟了一眼,实在难以感同身受。等人到美国,我才明白,隔着一个太平洋,这种感受是难以用文字来传递的。只有你和痛苦的人身处在同样一种环境,面临同样一种窘境,那种理解才会油然而生。当我一个人在纽约,忙完了备考、申请、租房、刷信用卡等一场场旷世马拉松,经历了一连串的情绪低谷,体会了各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情绪过山车后,坐在狭小的公寓中终于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一种身体的声音才鲜明地从某处升腾而起,让我敏锐又无力。我想了想,终于懂了,原来,这种感觉叫作饥饿。

纽约的生活,竟然是以饥肠辘辘的感觉为起点的,那种感觉,这辈子从来没有那么清晰过,它让你感受到身体的存在。在如同一部黑白默片的孤独当中,我的身体仿佛安装了两根隐形的天线,对身体信号的接收异常迅速。相对于语言的鸿沟、文化的差异,中美饮食习惯的不同更为感性直观,很多时候怎么和你的胃和平共处,成为首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管理一旦失控,饥饿感就毫无商量地抵达你的身体。

刚开始,我坚决不进厨房,我的时间过于宝贵。尤其是初到纽约,我还在忙乱地找房子,等待着一切安定下来,所以也没有购买任何厨具。于是,学校周边成为我味蕾的试验场,我开始了一场又一场欢乐的食物探险。教师学院对面的Applebee’s连锁超市,是我最开始寻找食物的地方,燕麦片果仁加上浓浓的酸奶、用面皮包裹的鸡肉蔬菜卷、几元一小纸碗的浓浓的奶油汤,这些都是离我最近的食物,购买方便,唾手可得。我每天都被这些新鲜的食物吸引着。

另外,街道上小商小贩为了获得学生的喜爱,赢得商机,在学校附近开辟了很多街头战场,一种叫作“Gyro”的希腊肉卷成为很多学生的最爱。这种肉卷大多4元或者5元一个,由小商贩现场制作而成。他们会拿勺子舀出一大勺鸡肉或者牛肉,倒在餐车小小的铁板上加热,随着温度逐渐上升,被烧热的肉丁也冒出欢乐的嗞嗞声。最后,小贩娴熟地用厚厚的一张面皮把这些烧好的肉和蔬菜卷起来,用锡纸包裹好,使它成为一个手感十足的胖乎乎肉卷。这个食品是热食,分量很大,是我实在太饿时候的应急选择。

除了尝试我能接触到的各种主食,我还注重给自己补充纤维素。多吃水果,这也是在异乡照顾好自己的必要手段。学校附近的街头水果摊,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买水果的同时,我和那些口音浓重的移民小贩们随便攀谈,简单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闲暇时候开两句玩笑成了一种放松。他们有的告诉我:“我以前是非法移民,现在千辛万苦得到了身份。你看我现在在街面卖水果的生活有多快乐啊。所以啊,你来到了美国,就千万不要走了。这里有自由,有你想要的一切。”有的告诉我:“我的祖父是逃亡的犹太人,战争时从摩洛哥逃出来的,从此一代又一代,我们就在美国安定住下来了。”

他们有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先对我来一句幽默的奉承:“你有一双迷人的眼睛。”我刚刚哈哈一乐,对方就接着说:“三元五个,特价只给你。”典型的不是真夸我,只是在过度推销。不过,就算这样,我也会意思意思,买几个香蕉或者李子。

经历了一段食物的探险之后,我的中国胃终于开始发出了反抗的信息。这些冰冷或者油腻的食物让我感觉到,我和它们无法天人合一,胃部的不适感时不时地袭来,让我丝毫感觉不到食物对我的支持与关怀。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食物不仅仅是一种能量来源,还是一种精神慰藉,是一种从始至终造就你的原料。

当孤独与不适内外交错地在我的身体里奏响一首悲怆交响曲时,我对温暖的中国食物的渴望,一天比一天强烈。

当时哥大附近的中国餐馆并不多。正经可以坐下吃饭的,只有哥大正对门的Olies和位于阿姆斯特丹大街的“哥大小馆”。这两家餐馆显然因为中国学生的增多,获得了火爆的人气。也正因为如此,市场的相对垄断使它们失去了进取心。Olies里面的装修十分简单,桌椅都是最不讲究的廉价材料,摆放得也十分密集。每到午餐时间,你除了要忍受被切得很大块很大块的丑陋食材,还要忍受熙熙攘攘的食客集体发出的噪声,让人头痛不已。因为食客特别多,服务员的态度自然减色了不少。

“哥大小馆”装修得算是比较讲究的,深色的家具让小馆多少显得有些品位。

和很多纽约的餐馆一样,“哥大小馆”在午餐时间会推出针对上班族和学生的减价午餐,这种方便的套餐需要8~9元,相对其他时间的价格,显得非常便宜。食物常常就是一个汤、一盘米饭配上一个中国菜。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照顾美国食客的口味,小馆的食材也被处理得非常大块,口味也会偏酸甜一些,和理想的正宗中餐味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总之,这两个中餐馆提供的菜品都无法和正宗的中餐画上等号,它们只是中国学生们实在想念中国食品时的代替品。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民以食为天”是一句天大的真理。吃是人生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但关系你怎么对待你自己的身体,更关系你和周围的环境怎么互动。由于选课的原因,很多时候跑去餐馆是根本来不及的,而校园咖啡厅又以沙拉、三明治等冷食为主。这个时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一个可加热的温暖便当才是真正提供给你体力补充的能量源泉。

不仅如此,便当甚至对你融入美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发现,正如佛罗里达男孩给我写的那封午餐演说一样,我的很多美国同学,都是用便当盒自带午饭的。下了课,他们去国际关系大楼6层的小餐厅,用那里的公用微波炉把饭加热,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享用着午餐,一边谈论着今天世界发生的各类大事,也会聊聊对刚才超级魔幻的课堂的感受。这是同学们在校园里唯一可以在一起休闲聚会的时间,也是一个打破同学之间疏离感的机会,更是一个文化融入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