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2. 在不经意间,窥探到了自己的紧张(2)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2175

“Hello,我叫泰勒,我来自艾奥瓦州。我2002年来到纽约学习摄影,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了9年。我对于给各种族的人拍照格外有兴趣。现在我要宣布一个重大消息,我决定在这个秋天迎娶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然后呢,我的愿望就是很快能和她养一只英格兰牧羊犬。哈哈哈。”

看着这些自我介绍,我心里颇受触动。当学校的项目小秘邀请我写一个个人简介时,我严肃得像要写一份小报告,字斟句酌。看到大家的自我介绍,我大开眼界,原来简介可以这样自然活泼,不受拘束。不但可以把自己的未婚妻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也可以把想养牧羊犬的事情写进去,完全像是坐在你身边和你聊天。这就是一个文字的见面会。

除了同学之间的交流,邮箱还是见证校园民主的一种方式。比如,在美国,学校想颁布点什么规定都不容易。学校是否要全校禁烟,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决定的,这需要学校的议会来投票决定。学校的报纸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对学校的禁烟听证会进行大量宣传,学校的邮箱里,自然也会有邮件号召大家积极参与这个听证会。

“为了讨论学校是否应该实行全校禁烟,我们现在要召开一个全校听证会,任何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参加。我们热忱地欢迎你来参加讨论哥伦比亚大学是否应该在全校范围内禁止吸烟。因为这关系到你的切身权益,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你的真实意见。听证会讨论过后,我们将在今年的11月,专门为此进行投票。”

邮箱有时候还是学校用来表明校方立场的强大工具。比如说2013年2月,纽约市长和耶鲁大学校长有过一场激辩!而这件事情也引发了全美范围内各大学校的关注,哥伦比亚大学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这场激辩的起因是:纽约警察局监控了耶鲁大学等美国东北部至少15所大学的穆斯林学生,而这个举动被媒体曝光了。可想而知,这个行为引发了耶鲁大学穆斯林学生多么强烈的不满!气愤与抗议之声充斥了校园。耶鲁大学时任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很气愤地写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说:“警方基于个人宗教、国籍和信仰而进行的监视,与耶鲁大学和整个学术界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事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新闻焦点。面对争议,纽约市长布伦伯格出来力挺纽约警察局的行为,他在公开场合表示:“纽约警署此举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这没有什么不对的。”他的言论让形势变得更加焦灼,人们对此争论不休。

学校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到了。尽管哥大学生没有被纽约警察局监控,但是学校还是为纽约警察局监控其他学校学生一事表达了自己的立场。2013年2月23日,我收到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群发邮件,邮件里非常清楚地表示:执法部门官员不应该对一部分特定学生或者公民在没有任何犯罪嫌疑的情况下实行监控。

在平日里,哥大校长也经常给大家发邮件,虽然这些邮件通常由校长办公室发出,但是邮件的发送栏上毕竟是写着Lee C. Bollinger的名字,他的名字会跳出在邮箱的标题里,每到此刻,你都会觉得,好像学校的校长离你其实很近,在和你近距离交流讨论。

邮件内容有时非常枯燥:“我现在很高兴地宣布,为了评选出文理学院的常务副院长,我们特别成立了招聘特别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15人组成,其中有8名是来自文理学院的政策与计划委员。我非常期待这个委员会能够担此重任,也特别谢谢鲍勃愿意担任委员长。现在,请你们把候选人的名单发过来吧。”

有时邮件内容会非常欢乐:“今年,第11届哥大校长5英里趣味跑马上就要举行了。我们还是像以往那样,沿着滨河公园跑,由校长带头,所有师生可以自愿参加。大家来吧,来吧,都来吧。中途和终点站,我们都有水提供。”这个活动里,我们的校长一定要穿着运动裤和运动鞋,现场通常十分欢乐。后来有哥大女友悄悄告诉我:“校长挺壮的,好像以前练过摔跤!”说完我们哈哈大笑。

当我们日复一日地通过这个强大的系统接收校园信息时,我还感受到,邮件里提及的各种截止日期的重要性,这里甚至透着一点冷漠无情。很多消息的发出悄然无声,你不小心错过了一个信息,你就会发现,完了,你犯错了。你将会损失真金白银,或者支付其他隐形的成本。

学校让你交学费的信息就是静悄悄地降临到你的邮箱的,通常这些邮件是由机器发送,它会告诉你,你的学费信息已经在学校的网站系统里,你可以去交纳了,交纳这些费用的截止日期是某年某月某日。如果此时,你忙着选课,或者忙着在纽约安定,忘记了按期交学费,不会感受到任何喧嚣的催促。因为另一封邮件,也会翩然而至,它会说,你没有按期交纳学费,由此产生的滞纳金是多少,交纳这些费用的截止日期又是某日。这些信息,往往会让你心惊肉跳。

学校通常会给你一个时间,让你决定你的成绩考核标注是否要从ABCD改成PF。PF的意义,是不用把这科成绩计入GPA。很多人会将比较难的科目改成PF计算成绩,从而保证了自己的平均分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一旦你错过了截止日期,那么通常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可以说,整个邮件系统里,有着鲜明的“事前提醒,后果自负”的逻辑。每个人都明白,这里面责任重大。

有一年,我暑假回国了。返校时我照例拿着我的I-20表格去过海关。这一次,海关官员没有像以往那样,什么都不说就放我走。他指着一处空白处说:“这个地方,按理说,你要找学校的国际学生部签一个字的。”

我说:“哎呀,这个规定我不知道。”

海关官员乐了,说:“学校应该会通知你们的,这是惯例。下次记得签上就好了。”我莫名其妙,但是点了点头。

回到学校,我特意搜索了来自ISSO的邮件,果然,它确实是提醒过我的。只不过,它被淹没在了一片邮件的海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