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人们都说,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上天在人间的全权代表。皇帝在人间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彰显自己的身份与众不同。在住的方面,为了能够神化自己的形象,皇帝便声称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子,以便使居所无限接近神祇的一万间,但又要有所区别,所以少了半间。那么,故宫里的房子真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吗?
关于故宫有多少间房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时,打算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一万间。可是,在颁下圣旨后的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玉皇大帝把他召到天宫的凌霄殿,满脸怒气地质问他,为什么要将紫禁城宫殿的房间数定为一万间,这可是等同天宫房间的数量。朱棣见势不妙,赔罪道:“玉帝息怒,小臣凡间的宫殿数怎能超过您这天宫的呀!”玉皇大帝听他这么说,怒气全消,然后朱棣就醒了。接着,朱棣将姚广孝召进宫,把自己的梦原原本本讲了出来。姚广孝听后,心中一惊,说道:“那玉皇大帝可是惹不得的,还是顺从了他吧!他的天宫是一万间,咱就建它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这样既不扫玉帝的颜面,又不失皇家的气派和天子的尊严。”朱棣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这个建议。
等到紫禁城建好,姚广孝就带着朱棣在宫里转悠,只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要多气派有多气派。朱棣很是高兴。
突然,朱棣问道:“这宫里的房子是不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姚广孝连忙回答:“正是!”
朱棣四下里看,问道:“那半间在何处?”
姚广孝躬身答道:“回陛下,就在后廷西边的一间配房里。”
朱棣很高兴,重重地赏赐了姚广孝。
相传,紫禁城的那半间房子在文渊阁。文渊阁中有两根柱子,柱子间的距离只有五尺多,所以就只能算半间。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紫禁城始建于明代,其计算房间的标准是“四柱一间”。因为中国古建筑都是木结构,由梁、柱等大木件组合成骨架,有的大建筑需要几十根立柱,面积达上千平方米,而把四柱之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地面以上的立体空间称为一间,也就是所谓的“四柱一间”。根据这样的标准,文渊阁的“半间”实际是一间,而非半间,只是房间较小,从而形成一种错觉。此外,文渊阁是清代乾隆时期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不是明代建筑。据文献记载,文渊阁形制为六间,并非五间半。文渊阁的形制仿自浙江鄞县的天一阁。天一阁建于明代,为嘉靖时兵部侍郎范钦的私人藏书楼。传说建阁之初,院内开凿水池,池中隐有“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所以阁建为六间,取“地六成之”之意。文渊阁沿袭天一阁形制,定为六间建置,两梢为楼梯间,宽仅一步架,但也确为一间,而非半间。
应该说,紫禁城的营建及修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永乐十八年,紫禁城的修建还没有显现完整的布局,随着后面几代皇帝的继续修建,紫禁城逐渐具备了完备的形态。在这期间,紫禁城的几处宫殿遭毁坏,之后又重建,总体来说,数量肯定不是固定的。
明代中期以后,宫殿兴造频繁,紫禁城内外屡兴土木,逐渐形成固定的格局:紫禁城为主体,称“大内”;北、中、南三海为“西内”,或称“西苑”;东华门外直至今南河沿以内,为“南内”,或称“东苑”“南苑”“小南城”。明末时,紫禁城范围内,包括大内、西苑和东苑,共有宫殿七百八十六座,每座少则一二间,多则八九间乃至十几间不等,总数虽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数量显然超过一万间,在两万间以上。
到了清代,虽然舍弃了南苑,但紫禁城的房间数量还是有一万间以上。道光之后,由于财政紧张,对宫殿的修缮工作延迟拖沓,致使一些次要建筑逐渐自然损毁,还有一些被人为拆除。
辛亥革命以后,紫禁城的建福宫花园于1923年发生火灾,德日新斋、延春阁、静怡轩、广生楼、中正殿、香云亭等园内建筑全部被焚毁。1914年和1925年,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根据当时的建筑状况,又对一些附属建筑,如西华门外围房等予以拆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又清除了一部分无法修缮的附属建筑,如东华门内上驷院。由此可见,紫禁城的房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递减的状态,数量上无法统计出一个确切的数字。
1972年,经考古专家们的调查,并以“四柱一间”的标准进行统计,故宫大小宫殿、堂、楼、斋、阁等共有八千七百零七间。